引论头四节讨论贯穿全书的四个重要问题。(1) 有何理由特别关注中国的宪制?特别是,如今已有许多理论,还有“宪法(也写作constitution)学”;这个“学”的意味就是说它有普遍解说力,甚至应普遍遵循。(2) 如果中国宪制/构成是特殊的,又何以特殊,有何理由说这一特殊不是刻意标榜,标新立异?(3) 针对西方历史实践塑造的宪法理论关注,挪用中国古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把中国宪制划分为相互勾连和纠结的这样三个领域,讨论为什么中国必须同时又必须分别应对这三个宪制问题。以及(4) 为什么本书称宪制,而不是更流行的宪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便利本书各章展开具体讨论,或许有助于读者整体把握中国构成/宪制问题。zui后一节则概述本书的基本结构。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一块土地上有人类活动就算有了“文明”。但这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且必然地,就会出现一个或一系列政治共同体,构成一个或一些国家。即便文明古老,山水相连,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属于同一种族或族群,分享了共同或相近的文化,所有这些因素或单独或共同,都未必足以构成(constitute)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体。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大国宪制》序
读书一直杂乱,早就想依据中国历史的常识,顺着读书的触动,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国家制度视角,也即宪制的视角,展示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国家之构成也即宪制的固有理性和正当性。关注制度,是实在的,但也关注其中的大小道理,因此也是规范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其实又是两者的整合。这才是我认为好的、有用的并可能让人举一反三有所觉悟的法律/法学著作。我曾打算名为“思想中的法律史”。但不可能完整或全面描述中国宪制,也就放弃了,只是依据我的有限知识和不全面的思考,展示为什么这些在我看来对于中国feichang重要的制度或实践会发生,无论后人如何评判,尤其是不论旁观者或上帝视角下的善恶评判。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在当今,尤其是中国法学院,法律和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太容易失去社会历史语境,失去针对性,既不针对困扰人的一般性难题,也不考虑具体时空地理。原本针对具体时空中具体问题创造、衍展出来的法律、制度和原则成了答案,成了信条,然后就成了教条,只能遵循和恪守,zui多略加演算和演绎,却不能生动鲜猛地刺激当下中国
法律人创造性地思考和应对他们面对的复杂难题。但问题(question)会有答案,难题(problem)则没有,只能解决,创造性地解决,更多时候则只能应对,也就是“耗”,但这时问题就成了,怎么“耗”?对于现代以来的中国来说,如果失去了具体针对性,不关心具体时空中的那个难题,仅抽象讨论法律制度,或讨论抽象的法律和制度,自然就说不出什么道理。没有问题,又没有道理,就一定枯燥乏味,就一定说不出历史中国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遇上近代来自西方的说出了它们自身某些道理的理论之际,旁边还有令人眼晕的西方的经济繁荣,就很容易自惭形秽,“月亮是外国的圆”了。
.........
《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历史,不如说是在解构历史。苏力教授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将中国数千年的制度演进过程一层层剥开,展现其复杂的肌理。特别是关于“宪法制度经验文集”的部分,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他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书中对不同朝代在税收、军事、司法等核心制度上的差异与延续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让我看到了制度的生命力与局限性。他对于“官僚制”的深刻批判与剖析,让我对那些看似僵化的体制有了更为具象的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曾经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模糊认识,然后发现,原来背后有着如此深刻的制度逻辑在起作用。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需要思考,需要反复琢磨,因为其中的观点和分析,很容易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从而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评分《宪政历史》部分,给我带来了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以“君权至上”为绝对核心,缺乏任何制衡。但苏力教授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与解读,揭示了在集权体制下,依然存在着各种隐性的、显性的权力制约机制。他对“士大夫政治”、“谏官制度”等古代政治现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忠”、“谏”等概念的深刻内涵,以及它们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并不是对专制制度的辩护,而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其产生的根源、运作的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制度设计,往往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信息。
评分关于“国家宪法制度”的探讨,是这套文集中我最为关注的部分,也是让我收获最大的一块。苏力教授的论述,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反而充满了现实的关照。他将“宪法”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舶来品,而是从中国历史上寻找其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历代王朝“不成文宪法”的解读,那些隐藏在祖制、律法、甚至道德规范中的权力约束与社会秩序的维系方式,被他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条。这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政治学的框架。历史的智慧,蕴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之中。这本书让我对“制度”的理解,从一种静态的结构,变成了一种动态的演化过程,充满了适应性与韧性,同时也暴露了其内在的脆弱与矛盾。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具深度和启发性的几本之一。初拿到《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时,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标题所吸引。苏力教授的这套文集,特别是其中关于“国家宪法制度”、“宪政历史”的探讨,让我对中国漫长的制度演变史有了全新的认知。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骨髓地剖析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构建国家制度时所面临的挑战、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皇权与官僚体系如何相互制衡、又如何彼此塑造的论述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权力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作者的笔触细腻,逻辑清晰,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思想力量。读罢,我常常陷入沉思,那些历史的轨迹,那些制度的逻辑,是如何一点点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碎片化的历史叙事,去理解中国制度构建的宏观脉络和内在张力。
评分读完这几本关于中国制度构成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了纠缠与博弈的过程。苏力教授的文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中国制度史的迷宫。他对于“大国宪制”的探索,并非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制度的具体构建和实际运作之中。我尤其喜欢他对“官僚逐利”与“政治合法性”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这似乎是中国历代王朝都难以逾越的藩篱。他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引发我深度的思考,甚至改变我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看法。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速读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解,新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的过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