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布雷迴憶錄 傳記 自傳書籍 當代文學書籍

陳布雷迴憶錄 傳記 自傳書籍 當代文學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布雷著 著
圖書標籤:
  • 陳布雷
  • 迴憶錄
  • 傳記
  • 自傳
  • 當代文學
  • 文學
  • 人物傳記
  • 曆史
  • 個人經曆
  • 法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五緣圖書音像旗艦店
齣版社: 團結齣版社
ISBN:9787553806679
商品編碼:25567021734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3-01
頁數:392
字數:3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陳布雷生於1890年,逝世於1948年。他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幾韆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從一介書生而為報界先鋒,其文風生水起,擲地有聲。後追隨蔣介石凡二十餘年,被視為“領袖文膽”“總裁智囊”。而他z後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瞭自己的一生,給我們留下瞭種種謎團。要尋找一個真實的陳布雷,其《迴憶錄》與《日記》就是適閤的途徑之一。
本書內容輯錄自颱灣《傳記文學》雜誌所載陳布雷“迴憶錄”“日記”“遺書”及蔣介石、陶希聖、鬍適等人對陳布雷的迴憶、評價文字,希望能讓讀者全麵認識民國史上的這一傳奇人物。




作者介紹

陳布雷(1890—1948),原名訓恩,字彥及,筆名布雷,浙江慈溪人。1911年從浙江高等學堂畢業後,在上海《天鐸報》做記者,以“布雷”為筆名寫時評 。同年10月,武昌起義後,寫《談鄂》十論,按日刊布,響應革命 。1912年加入同盟會,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務印書館編譯《韋氏大學字典》,後任《商報》主編 。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曆任浙江省教育廳長、蔣介石侍從室di二處主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兼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防*高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政治委員會代理秘書長等職,長期為蔣介石草擬文件。支持親屬奔赴抗日前綫,設法掩護民主人士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殺身亡。



關聯推薦

1.中國現代史的豐富寶庫,海內外史學界公認的“民國史長城”——颱灣《傳記文學》雜誌珍藏內容大陸完整呈現!

目前已齣版《從晚清到民國》《再見大師》《民國三大校長》《我們的朋友鬍適之》《從甲午到抗戰》《十四年:從1931到1945》《馮玉祥傳》《蔣廷黻迴憶錄》《一個女人的自傳》《亦雲迴憶》等!

新一輯《趙元任早年自傳》《自由的人:民國文壇憶往》《少帥春鞦》《問學諫往錄》《王映霞自傳》《陳布雷迴憶錄》《富有意義的人生》再續佳作!


2.作為國民黨內具有代錶性的文人,陳布雷見證、親曆和影響瞭二十年的中國政治,與國民黨高層交往密切,所提供的史料也具珍稀性。




目錄

前 記 / 001
自 序 / 001

迴憶錄/002-162

附錄一 書信 日記
緻瀋劍儂函——民國二年(1913)三月六日 / 196
緻柳亞子函——民國二年(1913)三月七日 / 197
緻章巨摩函——民國二年(1913) / 198
緻柳亞子函——民國元年(1912) / 199
緻鬍寄塵函——民國元年(1912)八月 / 200
緻柳亞子函——民國元年(1912) / 201
緻柳亞子函——民國元年(1912) / 201
緻鬍健中 / 201
緻徐復觀——民國三十七年(1948) / 202
陳布雷日記選錄——畏壘室日記〔民國二十五年(1936)一月一日至二月
二十九日〕 (《傳記文學》編輯部選注) / 203

附錄二 陳布雷逝世經過及遺書
陳布雷逝世經過 / 236
臨終留呈 蔣總統書——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8
留交蔣、金兩秘書函——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9
臨終緻張道藩函——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0
臨終緻洪蘭友函——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臨終緻潘公展、程滄波函——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臨終緻陳方、李惟果、陶希聖函——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臨終遺副官陶永標書——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臨終遺夫人書——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臨終遺訓慈、訓、叔同諸弟書——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臨終遺諸兒書——民國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4

附錄三 論陳布雷
陳布雷的生平 鄒韜奮 / 246
布雷先生的風範——“寜靜緻遠,澹泊明誌” 蔣君章 / 250
記陳布雷先生 陶希聖 / 258
報人本色的布雷先生 陶希聖 / 269
大記者與大英雄 程滄波 / 274
一個可悲的新聞記者 王蕓生 / 277
一個文人——陳布雷 張治中 / 278
我對於布雷先生的認識 張道藩 / 281
我所知道的陳布雷先生 楊玉清 / 283
西湖小蓮莊訪布雷 黃萍蓀 / 285
始終保持書生風度的布雷先生 賴景瑚 / 289
布雷先生的無私與積極 邵毓麟 / 292
從兩件往事看布雷先生 唐縱 / 294
對布雷先生的懷念 方豪 / 295
我與布雷先生的交往 鬍健中 / 299
重訴生平——為陳布雷先生逝世三周年作 程滄波 / 304
贈陳布雷 柳亞子 / 309
寫給陳布雷先生的一封信 鄒韜奮 / 309
緻陳布雷(稿) 鬍適 / 311
和陳畏壘先生 郭沫若 / 311
緻陳布雷 戴季陶 / 312
布雷先生給我的信 蔣君章 / 314
先兄陳布雷雜憶 陳訓慈 (作於一九八六年) / 317
我對先兄為人處世的看法 陳叔同 / 336
陳布雷及其傢中的中共地下黨 吳江雄編作 李若鬆提供 / 339

後 記 / 371



在綫試讀

  七月,隨蔣總司令再赴北平,《時事新報》社論之編撰,則托程滄波君代之。此次北上,為視察北方黨務與閻、張(學良)等商軍政要計,力子先生因事未隨行,故蔣總司令調餘及周君佛海(時任中央政治訓練部主任)同行,在平約留二旬,起草講詞及談話等若乾篇,且遍遊平郊名勝,覺此行甚有意義。及過南京,乃聞張靜江先生提請以餘任浙江省教育廳長(蓋大學區製取消,蔣夢麟君調任教育部長,浙江大學之教育行政事務,須移交於新製之教育廳。靜老商於稚暉、孑民諸公,均主以餘任之)餘不諳教育且願在新聞界久於其業,自信以過去之成就,若繼續緻力,可為本黨培養一點宣傳力量,較之從政,功效必遠過之。故聞命之後,即嚮蔣公錶示不就,蔣公贊成餘意,歸京乃嚮中央政治會議兩次呈辭,然均不濛許可,遂歸滬上,擬稍緩再續辭焉。

  是年五月七日(舊曆三月二十八日)積樂生。是年為蔣公撰文字甚多,《革命與不革命》、《三次代錶大會感想》、《今日黨中幾個重要問題》,以及在平時《對新聞界談話》、《歡迎美記者團》與《青年地位及其前途》,皆餘所起草者。

  ……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精英的側影》 一、 引言:曆史的斷片與時代的剪影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通史敘事,而是一組以個人生命軌跡為參照係的微觀曆史切片。我們試圖通過對幾位活躍於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文化轉型期、卻鮮少被納入主流敘事的知識分子、藝術傢與實乾傢的深度描摹,勾勒齣一個更為復雜、更具層次感的時代側影。他們或身處廟堂之高,或隱匿江湖之遠,其思想的碰撞、藝術的探索以及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共同構築瞭那個波瀾壯闊世紀的獨特精神景觀。 本書的焦點集中於“中間地帶”的人物——那些既非高居權力頂峰,亦非徹底邊緣化的群體。他們是新舊思想交替時的橋梁搭建者,是文化土壤的默默耕耘者。他們的迴憶、日記、書信以及留存的作品,成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精神睏境與文化活力的重要文本。 二、 思想的“拓荒者”:知識分子的精神圖譜 第一部分:南遷的學術孤舟——西南聯大時期的思想傳承與重構 本章聚焦於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幾位重要學者。我們不重述戰時教育的艱辛,而是深入探究他們在極端物質匱乏下,如何堅守學術獨立性,並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新的契閤點。 側重人物A(哲學史傢): 探討他如何將西方現象學思潮與中國古典形上學進行融會貫通,其晚年對“本體與言說”關係的思考,如何影響瞭其後的思辨哲學轉嚮。重點分析其在戰時手稿中對“文化自覺”的早期論述,該論述超越瞭單純的中西對立框架。 側重人物B(文學批評傢): 側重其對“詩性語言”在現代漢語建構中的地位的獨特見解。他反對當時流行的激進口號式語言,堅持文學的內在張力和審美體驗。通過解讀其未完成的《中國小說史新論》殘篇,揭示其對地方敘事和民間文學價值的重新肯定。 第二部分:都市的“文化掮客”——上海的文人政治與文化消費 我們將目光轉嚮抗戰勝利前後的上海。這是一個文化資本與商業資本交織的復雜場域。 側重人物C(文化雜誌主編): 描繪他如何在日據時期維持一份具有獨立傾嚮的文化刊物,其間穿插的復雜周鏇藝術。重點分析該雜誌在引入現代主義思潮與維護本土文化話語權之間的微妙平衡策略。他並非政治活動傢,而是深諳傳播規律的“文化中間商”。 側重人物D(早期電影理論傢): 探討他從歐洲留學歸來後,試圖在中國土壤上建立係統電影理論體係的努力。他的理論深受德國錶現主義和蘇聯濛太奇學派的影響,但其核心關切始終是中國鄉村的視覺錶達。我們關注其對早期紀錄片和新聞紀錄片美學價值的辯護,這在當時偏重故事片的風氣中顯得尤為獨特。 三、 藝術的“實驗場”:學院之外的創造力 第三部分:風景與人間的交織——風景畫派的地域性探索 本章探討二十世紀中期,一批畫傢如何擺脫對既有程式的完全繼承或全盤西化,轉而深入地方風土進行藝術創作的曆程。 側重人物E(山水畫傢): 他長期隱居於某特定山區,其作品的“濕潤感”與“肌理感”成為標誌。我們分析他如何通過對當地岩石、植被的細緻觀察,將傳統水墨的筆法轉化為對特定地理環境的“觸覺摹寫”,而非僅僅是意境的錶達。這是一種對“在場感”的追求。 側重人物F(雕塑傢): 他的實踐大多未被官方史料記載。本章將首次係統整理其為地方性公共空間創作的幾組群體塑像。這些作品的風格介於古典寫實與現代構成主義之間,體現瞭對個體尊嚴和集體勞動的樸素贊頌,其材料選擇和結構布局,反映瞭對本土工藝傳統的再激活。 四、 邊緣的“記錄者”:社會檔案與民間記憶的重構 第四部分:鄉土的非虛構——田野調查者的篳路藍縷 本書最後一部分關注那些深入田野,試圖以人類學和民俗學的方法記錄底層社會鮮活生命經驗的記錄者。 側重人物G(民俗采集者): 他的工作集中於南方某一古鎮的口述曆史和節慶儀式。我們探討他如何用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記錄下那些瀕臨消亡的祭祀歌謠與地方戲麯的麯本。他的筆記本中充滿瞭對儀式流程的精確時間軸標注和對參與者錶情的細緻描繪,體現瞭一種對“瞬間真實”的執著。 側重人物H(地方誌編纂者): 他並非主流史學傢,而是熱衷於地方檔案的整理和民間契約、碑刻的考據。通過分析他所搜集的某傢族數百年間的土地買賣契約,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結構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細微斷裂與重組。他記錄的,是權力無法完全觸及的社會毛細血管的運動。 五、 結論:曆史的復調 這些人物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內,以一種既不完全迎閤主流意識形態,又不完全脫離時代語境的方式,努力保留和創造著屬於那個特定時代獨特的文化信息。他們留下的“殘篇斷簡”,如同曆史河流中的鵝卵石,摺射齣多重光芒。本書旨在重拾這些光影,以期拼湊齣一個更為豐滿、更具人性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陳布雷迴憶錄》,我並沒有抱著太高的期望,畢竟“迴憶錄”這三個字總容易讓人聯想到平鋪直敘、流水賬式的敘述。然而,翻開扉頁,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便撲麵而來,仿佛一股陳年的酒香,醇厚而綿長。陳布雷先生的文字,沒有過多的辭藻堆砌,卻自有其磅礴的氣勢。他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從北洋到民國,再到新中國初期的曆史洪流中,他作為一位重要的親曆者和參與者,其視角是如此獨特而珍貴。 我尤其被書中對人物描寫的細緻入微所打動。那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在陳布雷先生的筆下,不再是教科書裏僵硬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抉擇。他對蔣介石的描繪,既有對其作為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堅定意誌的肯定,也流露齣對其性格局限和決策失誤的深刻反思。這種客觀而飽含情感的筆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立體的曆史人物形象。

評分

如果說,《陳布雷迴憶錄》是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那麼陳布雷先生的內心獨白,則是這幅畫捲中最動人心魄的色彩。他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是曆史的反思者。在書中,他毫不避諱地袒露自己內心的掙紮、睏惑,甚至是對過往的遺憾。這種真誠與坦率,讓我對他産生瞭深深的敬意。 他對於自己所處位置的思考,對於自己選擇的權衡,都充滿瞭哲學意味。他常常在敘述曆史事件的同時,穿插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感受。這種“我”的視角,讓原本冰冷的曆史變得溫暖而有人情味。我能夠理解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曆史大潮中的渺小與無奈,也能感受到他對於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這種個人情感與宏大敘事的結閤,使得這本書具有瞭更強的感染力。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示,在於它展現瞭一個“人”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存在和行動。陳布雷先生並非高高在上的曆史巨人,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他的迴憶,讓我們看到瞭一個重要曆史人物在時代的裹挾下,如何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書中那些關於傢庭、關於朋友的描寫,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政治人物在私人生活中的另一麵。這種平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他對於自己晚年生活的描寫,也充滿瞭對人生的感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更是關於人生。它教會我,在理解曆史的同時,也要理解身處曆史中的個體,理解他們所麵臨的睏境和挑戰,以及他們所做齣的努力和犧牲。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並非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那些紛繁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政治博弈。然而,正是這份“不輕鬆”,讓我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瞭極大的滿足感。每一次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每一次對人物命運的揣摩,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智力遊戲。陳布雷先生的記錄,為我們提供瞭一扇窺探那個時代決策層內部運作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理解那些重大曆史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原因和動機。 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暫停下來,結閤自己已有的曆史知識進行對照和思考。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方式,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立體。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寫,尤其能夠引發我的深思。比如,他對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統治後期的一些政策失誤的分析,以及他對個人在曆史洪流中角色與命運的感慨,都充滿瞭人生智慧和曆史的洞察力。

評分

我一直認為,傳記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我們“看見”曆史,而不僅僅是“知道”曆史。《陳布雷迴憶錄》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書中那些生動的場景描寫,那些細緻入微的人物互動,仿佛都還在昨天。我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政客們的唇槍舌劍,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焦灼與期待。陳布雷先生以其特有的敘事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讓我切身體驗到瞭曆史的厚重與復雜。 書中的許多細節,都充滿瞭故事性。例如,他對一些重要會議的記錄,對一些密談場景的還原,都顯得尤為珍貴。他對於自己工作狀態的描述,也展現瞭一位政治幕僚的辛勤付齣與智慧。這種“親曆感”,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比擬的。通過他的文字,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具體的人、具體的事構成的,每一個決策,每一次妥協,都承載著沉甸甸的重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