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生于1890年,逝世于1948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从一介书生而为报界先锋,其文风生水起,掷地有声。后追随蒋介石凡二十余年,被视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而他z后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种种谜团。要寻找一个真实的陈布雷,其《回忆录》与《日记》就是适合的途径之一。
本书内容辑录自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陈布雷“回忆录”“日记”“遗书”及蒋介石、陶希圣、胡适等人对陈布雷的回忆、评价文字,希望能让读者全面认识民国史上的这一传奇人物。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在上海《天铎报》做记者,以“布雷”为笔名写时评 。同年10月,武昌起义后,写《谈鄂》十论,按日刊布,响应革命 。1912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 。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蒋介石侍从室di二处主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防*高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支持亲属奔赴抗日前线,设法掩护民主人士 。1948年11月13日,在南京自杀身亡。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作为国民党内具有代表性的文人,陈布雷见证、亲历和影响了二十年的中国政治,与国民党高层交往密切,所提供的史料也具珍稀性。
前 记 / 001
自 序 / 001
回忆录/002-162
附录一 书信 日记
致沈剑侬函——民国二年(1913)三月六日 / 196
致柳亚子函——民国二年(1913)三月七日 / 197
致章巨摩函——民国二年(1913) / 198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199
致胡寄尘函——民国元年(1912)八月 / 200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201
致柳亚子函——民国元年(1912) / 201
致胡健中 / 201
致徐复观——民国三十七年(1948) / 202
陈布雷日记选录——畏垒室日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一月一日至二月
二十九日〕 (《传记文学》编辑部选注) / 203
附录二 陈布雷逝世经过及遗书
陈布雷逝世经过 / 236
临终留呈 蒋总统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8
留交蒋、金两秘书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39
临终致张道藩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0
临终致洪兰友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临终致潘公展、程沧波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1
临终致陈方、李惟果、陶希圣函——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临终遗副官陶永标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2
临终遗夫人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临终遗训慈、训、叔同诸弟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3
临终遗诸儿书——民国三十七年(1948)十一月十一日 / 244
附录三 论陈布雷
陈布雷的生平 邹韬奋 / 246
布雷先生的风范——“宁静致远,澹泊明志” 蒋君章 / 250
记陈布雷先生 陶希圣 / 258
报人本色的布雷先生 陶希圣 / 269
大记者与大英雄 程沧波 / 274
一个可悲的新闻记者 王芸生 / 277
一个文人——陈布雷 张治中 / 278
我对于布雷先生的认识 张道藩 / 281
我所知道的陈布雷先生 杨玉清 / 283
西湖小莲庄访布雷 黄萍荪 / 285
始终保持书生风度的布雷先生 赖景瑚 / 289
布雷先生的无私与积极 邵毓麟 / 292
从两件往事看布雷先生 唐纵 / 294
对布雷先生的怀念 方豪 / 295
我与布雷先生的交往 胡健中 / 299
重诉生平——为陈布雷先生逝世三周年作 程沧波 / 304
赠陈布雷 柳亚子 / 309
写给陈布雷先生的一封信 邹韬奋 / 309
致陈布雷(稿) 胡适 / 311
和陈畏垒先生 郭沫若 / 311
致陈布雷 戴季陶 / 312
布雷先生给我的信 蒋君章 / 314
先兄陈布雷杂忆 陈训慈 (作于一九八六年) / 317
我对先兄为人处世的看法 陈叔同 / 336
陈布雷及其家中的中共地下党 吴江雄编作 李若松提供 / 339
后 记 / 371
七月,随蒋总司令再赴北平,《时事新报》社论之编撰,则托程沧波君代之。此次北上,为视察北方党务与阎、张(学良)等商军政要计,力子先生因事未随行,故蒋总司令调余及周君佛海(时任中央政治训练部主任)同行,在平约留二旬,起草讲词及谈话等若干篇,且遍游平郊名胜,觉此行甚有意义。及过南京,乃闻张静江先生提请以余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盖大学区制取消,蒋梦麟君调任教育部长,浙江大学之教育行政事务,须移交于新制之教育厅。静老商于稚晖、孑民诸公,均主以余任之)余不谙教育且愿在新闻界久于其业,自信以过去之成就,若继续致力,可为本党培养一点宣传力量,较之从政,功效必远过之。故闻命之后,即向蒋公表示不就,蒋公赞成余意,归京乃向中央政治会议两次呈辞,然均不蒙许可,遂归沪上,拟稍缓再续辞焉。
是年五月七日(旧历三月二十八日)积乐生。是年为蒋公撰文字甚多,《革命与不革命》、《三次代表大会感想》、《今日党中几个重要问题》,以及在平时《对新闻界谈话》、《欢迎美记者团》与《青年地位及其前途》,皆余所起草者。
……
如果说,《陈布雷回忆录》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那么陈布雷先生的内心独白,则是这幅画卷中最动人心魄的色彩。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反思者。在书中,他毫不避讳地袒露自己内心的挣扎、困惑,甚至是对过往的遗憾。这种真诚与坦率,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对于自己所处位置的思考,对于自己选择的权衡,都充满了哲学意味。他常常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穿插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感受。这种“我”的视角,让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温暖而有人情味。我能够理解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无奈,也能感受到他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的结合,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于它展现了一个“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存在和行动。陈布雷先生并非高高在上的历史巨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他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在时代的裹挟下,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书中那些关于家庭、关于朋友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政治人物在私人生活中的另一面。这种平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对于自己晚年生活的描写,也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更是关于人生。它教会我,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要理解身处历史中的个体,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博弈。然而,正是这份“不轻松”,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每一次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每一次对人物命运的揣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智力游戏。陈布雷先生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探那个时代决策层内部运作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理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和动机。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对照和思考。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立体。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写,尤其能够引发我的深思。比如,他对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的一些政策失误的分析,以及他对个人在历史洪流中角色与命运的感慨,都充满了人生智慧和历史的洞察力。
评分初读《陈布雷回忆录》,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毕竟“回忆录”这三个字总容易让人联想到平铺直叙、流水账式的叙述。然而,翻开扉页,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仿佛一股陈年的酒香,醇厚而绵长。陈布雷先生的文字,没有过多的辞藻堆砌,却自有其磅礴的气势。他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北洋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洪流中,他作为一位重要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其视角是如此独特而珍贵。 我尤其被书中对人物描写的细致入微所打动。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陈布雷先生的笔下,不再是教科书里僵硬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抉择。他对蒋介石的描绘,既有对其作为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坚定意志的肯定,也流露出对其性格局限和决策失误的深刻反思。这种客观而饱含情感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
评分我一直认为,传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见”历史,而不仅仅是“知道”历史。《陈布雷回忆录》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书中那些生动的场景描写,那些细致入微的人物互动,仿佛都还在昨天。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政客们的唇枪舌剑,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焦灼与期待。陈布雷先生以其特有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让我切身体验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充满了故事性。例如,他对一些重要会议的记录,对一些密谈场景的还原,都显得尤为珍贵。他对于自己工作状态的描述,也展现了一位政治幕僚的辛勤付出与智慧。这种“亲历感”,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比拟的。通过他的文字,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构成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妥协,都承载着沉甸甸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