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

白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芬·平克(StevenPinker)著袁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学
  • 白板互动
  • 课堂
  • 学习
  • 思维导图
  • 协作
  • 演示
  • 工具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6367
商品编码:25569984794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白板 作  者:(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著;袁冬华 译 定  价:139.9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页  数:537 装  帧:精装 ISBN:9787213076367 前言
分白板说的兴起与挑战
01三种流行的人性论
02人性理论的前世今生
03连接生物学与文化的四座桥梁
04文化是有助于人类生存的一种独特设计
05的抵抗
第二部分科学视角VS政治视角
06两本著作引发的论战
07三位一体
第三部分我们为什么不必为人性而担忧
08不平等之忧
09不完美之忧
10决定主义之忧
11虚无主义之忧
第四部分认识自我
12触摸现实
13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4人类苦难的诸多根源
15不可避免的道德错觉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精)》是史蒂芬·平克“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很后一部。
讲述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一场探索人类本性的奇幻之旅。
(美)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著;袁冬华 译 史蒂芬·平克,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很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舵主。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评出的20世纪100本佳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周刊》优选100位很有影响力人物。2010—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优选不错思想家。在等
《空白》 内容简介: 《空白》并非一本描绘具体故事、人物或事件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向内的探索之旅,一次与自我对话的深刻体验。这本书的页码间,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着那些愿意放下预设,敞开心扉去感受的人们。 它不是一个填充了信息的仓库,也不是一个灌输了观点和结论的载体。相反,《空白》提供的是一个辽阔的空间,一个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读者可以自由地投射自己的思绪,编织自己的叙事,发现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答案。 为何会有《空白》? 在信息爆炸、观点林立的时代,我们被各种声音包围,被无数的“应该”和“不应该”所裹挟。我们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被告知,却越来越少有机会真正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渴望理解,渴望连接,却常常发现自己迷失在外界的喧嚣中,找不到通往真实的路径。《空白》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它是一种反拨,一种对当下状态的温和质疑,一种对“少即是多”的哲学思考。 它不贩卖焦虑,也不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它所做的是,在层层叠叠的外部信息和期待之下,为你留下一方纯粹的土壤,让你有机会播下自己的种子,浇灌自己的成长。 《空白》能提供什么? 一次彻底的静默体验: 在阅读《空白》的过程中,你不会被复杂的词汇、深刻的理论或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干扰。你会发现,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往往在于它所激发的联想,在于它所唤起的感受。这种静默,并非空无,而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觉察,让你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回响。 一个自由的想象场域: 翻开《空白》,你看到的不是别人已经搭建好的舞台,而是等待你去搭建的舞台。每一页,每一个字句,甚至每一个留白,都可以成为你想象力的起点。你可以将自己代入,可以构建场景,可以赋予生命。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你自己最真实的色彩和轮廓。 一次与潜意识的对话: 在我们日常的意识层面上,我们被逻辑、理性所主导,很多深层的情感和需求被压抑或忽视。《空白》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你的潜意识有机会浮现,有机会与你进行对话。那些被遗忘的梦想,那些未曾表达的感受,那些潜藏的恐惧和渴望,都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显露出来。 一种回归当下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中,而忽略了当下。《空白》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当下的全然投入。你不需要去预测情节,不需要去记住细节,你只需要沉浸在当下的感受中,体会文字与你内心的共振。这种专注,能够帮助你摆脱杂念,找回内心的平静。 对“无”的深刻理解: 我们常常将“无”等同于“没有”,等同于缺乏。但《空白》试图展现,“无”也可以是“有”的源头,是无限可能的载体。《空白》的“空白”,不是空虚,而是孕育,是静待。它暗示着,在一切显现之前,都有一个更加本源的“无”。通过阅读,你或许能开始理解这种“无”的丰富性和力量。 如何阅读《空白》? 阅读《空白》,需要的是一种特别的心态,一种抛却功利、放下评判的心态。 1. 慢下来: 不要急于翻阅。花时间去感受每一个字的重量,去体会每一段文字留下的空间。 2. 开放地去感受: 不要试图去“理解”或“分析”它。允许你的情绪、你的直觉、你的身体感受自由地流动。 3. 允许自己走神: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你的思绪飘向了别处,不要强行拉回来。也许,正是那些“不经意”的联想,才是这本书真正为你开启的通道。 4. 带着你的问题来: 如果你带着某种困惑、某种追寻踏入这本书,请允许它在你心中慢慢发酵,也许会找到意想不到的回应。 5. 与自己对话: 读完之后,花些时间独处,问问自己在这段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冲动? 《空白》是一本没有固定答案的书,它邀请你成为自己旅程的探险者,成为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它可能不会给你提供现成的地图,但它会给你一双能够辨识方向的眼睛,一颗能够倾听内心的耳朵,以及一个可以自由翱翔的灵魂。 在这本书的世界里,你看到的,永远是你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相当“厚重”的作品,所谓的“厚重”并非指篇幅,而是指其思想的密度和情感的负载。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对微小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张弛有度的笔法,实在高明。我注意到,书中对白的处理尤为精彩,那些看似日常的对话,实则暗流涌动,每一句话后面都藏着未说出口的动机和历史的重量。特别是几次关键的场景描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官细节,光影、声响、触感,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让人无处可逃,只能被动地接受故事的情绪洪流。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情节大起大落的作品,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静默的力量”,即便是最平静的段落,也仿佛蕴藏着即将爆发的能量,这种克制的美学,是很多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真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老道,仿佛带着读者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上行走,时而轻快,时而沉重,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情感的节点上。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那种细腻到近乎残忍的剖析,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对着那些文字反复咀嚼。他似乎对人性的幽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绝非扁平的符号,他们有血有肉,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和挣扎。故事的背景设定也极具地域特色,那种独特的氛围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气味,听到远处的喧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一个追求阅读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享受。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经历”一场人生的浓缩。整本书的结构也颇为精妙,线索的铺陈与回收,如同织锦般复杂而又和谐统一,不到最后一刻,你都无法完全拼凑出全部的图景。

评分

初翻开这本时,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之作,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跳脱和富有实验性,他似乎对传统的语法结构保持着一种审慎的叛逆。句子时而极长,充满复杂的从句和意象的堆叠,像一列呼啸而过的货运列车;时而又极其短促有力,像子弹射出枪膛的声音,节奏感强到让人忍不住跟着拍打书页。这种文字上的“变奏”,非常考验读者的适应能力,但一旦你抓住了作者设定的节奏点,那种阅读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要求读者放弃线性思维,去接受碎片化信息带来的全新叙事体验。更妙的是,尽管形式上如此前卫,故事核心的情感内核却是非常普世和真挚的,这使得作品在先锋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久久未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处理。作者的笔触时而如同超高速摄影,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时而又像慢镜头回放,让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被赋予了永恒的重量。这种对时间维度的玩弄,使得叙事充满了迷幻的色彩,却又无比扎实地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书中穿插的一些哲学性的思辨,绝非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的对话和行动中,像溪水边的苔藓一样,悄无声息地生长。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组关于“存在”的十四行诗,用散文的形式写就。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迫使你走出书本,去审视自己生活的纹理。这种挑战读者的创作姿态,我非常欣赏,它让阅读变成了一场主动的、充满思辨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迷雾重重,却又光影斑驳”。作者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每个章节都像是从不同的棱镜折射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真相变得既清晰又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和心理层次的丰富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环境时所采用的象征手法,那些看似寻常的景物,比如一扇生锈的门,或是一棵枯萎的树,都承担了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仿佛它们才是故事的真正见证者。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面章节的内容,试图找出那些隐藏的伏笔和呼应。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记忆的不可靠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它让我们质疑自己所相信的一切,直到最后,你可能依然无法确定哪个版本的故事才是“真的”,而这或许正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持续的、主观的诠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