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托兰(JohnToland),美国作家、历史学家,1971年度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其作品有《希特勒传》、《丑闻:珍珠港事件及其后果》、《占领日本》、《日本帝国的衰亡》、《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等。
译者郭伟强,广东梅县人。历任北京对易学院教师,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处长,副译审。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客从何来》、《生死树》,译著长篇纪实文学《日本帝国的衰亡》、《希特勒传》、《天外来客》等。
部 “我,幻想家”
根深蒂固
希特勒很少谈及自己的家事,但对其少数心腹,他却也承认,自己无法与父相处,因为父独断专行。他母是个性格安静而温柔的女人。希特勒虽然极尊重母,但家庭的主宰却是父。父母都是瓦尔德维尔特尔人。这是个奥地利的农村,位于维也纳西北部,离现今的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不远。据希特勒族中人说,他的家族有摩拉维亚人的血统。在奥地利,希特勒是个很普通的姓氏,有可能是从捷克人的姓"希德拉"或"希德拉切克"演变而来。1430年以来,瓦尔德维尔特尔村姓希德勒的,其姓氏有过许多拼法,从"hyd-leR"变为"hytleR"再变为"hidleR"。1650年,阿道夫?希特勒之母的直系祖先有位就叫格奥尔格?希德勒GeoRGhiedleR。他的后裔有时也将其姓拼成"hüttleR"或"hitleR"。在那个时代,像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一样,拼写既无关紧要,也不规律。
瓦尔德维尔特尔的风景平淡,地处丘陵地带,多树林。斜坡上长满了整齐的林子,也有勤劳节俭的农民世世代代开发出来的耕地。希特勒的父于1837年6月7日出生在斯特隆斯村,其母生他时是个42岁的未婚女人,名叫玛丽亚?安娜?施克尔格鲁勃。因为村子小,斯特隆斯还不能独立成为教区。所以,新生儿便在多拉萨姆登记,名叫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非婚生子"。父姓名一直是个空白。于是,便产生了至今仍待揭开的谜:他可能就是邻近村子的。希特勒的祖父也有可能是位有钱的犹太人,名叫弗兰肯伯格或弗兰肯雷德。玛丽亚?安娜曾在格拉兹这位犹太人家里当过佣人,使她怀孕的可能是主人年轻的儿子。
阿洛伊斯快5岁时,邻村希皮塔耳,一个名叫约翰?格奥格?希德勒的游动磨坊工与玛丽亚成了。但她与小儿子过的生活依旧很艰苦;5年后她便去世,继父又开始流浪。此后,阿洛伊斯便由希德勒的兄弟约翰?奈波穆克住希皮塔耳时,门牌36号抚养。这间农舍以及邻近的一间,在阿道夫?希特勒的少年时代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希特勒曾在这里度过五六个暑假。
后来,希皮塔耳的情形变得使阿洛伊斯无法忍受,于是在13岁那年,他"打起小小的背包,逃出家门"。这段插曲如果属实,后来在他儿子阿道夫?希特勒所著《我的奋斗》一书中成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他在绝境中作出了决定,上了路,身上只带着几枚左尔登作路费,投身于吉凶未卜的未来。"一路上,他东打零工,西打零工,一直到了这个冒险青年心目中的麦加城——维也纳。在维也纳,他当上了鞋匠的学徒。5年后,他学会了做鞋的手艺,却又决心"干点像样的活",于是,他便入伍,成了边防军。这样,他便成了一名公仆,比神职还高出一头。他勤奋用功,通过了特别考试,到24岁时,已升为监管之类。这种级别,对瓦尔德维尔特尔村人说来,是一种超凡的荣誉。雄心勃勃的阿洛伊斯,此后定期得到提升。1875年,他当上了设在多瑙河上的与德国隔江相望的布劳瑙海关的督察。
对阿洛伊斯的平步青云,感骄傲的莫过于是将他抚养的人——约翰?奈波穆克?希德勒。希德勒之族人,从未有居此高位者。由于没有男嗣得以继承希德勒之姓氏,奈波穆克遂于1876年春末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他可能另有动机。村里的闲话说,阿洛伊斯是由他所生。写过青年时期的希特勒的作家弗朗兹?耶钦格说,希德勒或许是想通过将阿洛伊斯合法化的办法,确保他的职业。"如他的父是个犹太人,这是个很强有力的动机"。6月6日,他的女婿和另外两名戚,稍事旅途后,便到了维特拉镇,在公证人面前作了假证,伪称"希德勒的哥哥"——他们将他称为"希特勒"——曾数次当面对他们说过,并在他死前1857年所立的不可更改的遗嘱中称他曾生过一个私生子,名叫阿洛伊斯。他要求将他合法化,并立他为嗣。
"希德勒"被改为"希特勒",这可能是出于疏忽,但更可能是农民之狡计使然,目的是故意将此事弄得含混不清。次日,约翰?奈波穆克?希德勒与三名戚一同来到多拉萨姆——阿洛伊斯出生时就在该地登记。在查验了由三位证人签署的文件后,年老的教区牧师查阅了该区的婚姻登记册,并证实,在1842年确有一名叫格奥尔格?希德勒的男人与一名叫施克尔格鲁勃的姑娘结婚。他于是便同意更改出生登记。但是,要么因为迟疑,要么因为暗中有所提防,他在将"不合法"改成"合法",并将婴儿姓名"施克尔格鲁勃"划掉时却未将另一个名字补上。在一个栏目里,他密密麻麻地写道:"签字人证实,本栏所登记为'父名'的格奥格?希德勒,与签字人甚熟,据称,他根据孩子母的意见,同意接受阿洛伊斯,承认系孩子之父,并希望本区将孩子列入洗礼名册。"三名证人的签字是由牧师代劳的,由三人依次画押——各自画了个十字架。
登记册修改一事,既没有日期押脚,又没有签名,那位牧师会生疑,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不仅将父名写成"希特勒",而不是婚姻登记册上的"希德勒",而且他也明白,这套手续从头到尾都是不合法的,原因有二:,除非通过法庭,否则已故之人是不能被承认为父的;第二,做母的需将事实予以证实。
这件事中,还有一处含混的地方——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勃是否同意接受新名。对他,不合法之私生子并不十分难堪;在奥地利南部,此事已不足为奇,在遥远的山区,私生子的出生率高达40%。在农村,孩子就是命脉;任何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都是受欢迎的。而特别令他难堪的是更改姓名,因为"施克尔格鲁勃"业已多少作出了一些成绩。
不管出于何种动机,约翰?奈波穆克?希德勒确曾诱使阿洛伊斯改名村里人议论说,老人曾答应更改遗嘱,借以规劝他改名。希特勒死后半年,阿洛伊斯以五千弗罗令之巨款购买了一农庄,这多少证实了村里人的闲话。不管怎样,他决定接受"希特勒"之名一事,确系事关重大。很难想像七千万德国人同声高呼"施克尔格鲁勃万岁"是个什么样子。
在希皮塔耳的姑娘们看来,身穿制服,梳着军式短发,浓眉大眼,留着八字胡,刮得干干净净的双颊旁边各有一撮浓发的阿洛伊斯,定然是英俊潇洒无疑了。而他也向姑娘们送秋波。与他的合法父一样,他已是一个私生女的父。他虽然已娶了帝国烟草垄断公司里一个稽查员的女儿为妻,但对一位喜欢寻花问柳的人来说,这也没有多大节制作用。毕竟,她瘦弱多病,且比他年长4岁。
在希皮塔耳村,诱人的姑娘是约翰?奈波穆克?希德勒的外孙女克拉拉?波尔兹尔。她才16岁,性情温存,长有一副甜蜜的脸孔。她身材苗条,身高差不多与身材结实的阿洛伊斯相等。她很匀称,又长着一头棕色头发。是出于一见钟情呢,还是单纯出于为病妻找个女佣的愿望,这均无关重要。事实是,他说服了家人,将她带至布劳瑙。她与阿洛伊斯的家人一同住在客栈内——在那里,阿洛伊斯已与厨房女帮工弗兰西斯卡?马佐尔斯伯格客人称她"法妮"有所勾搭。
……
作者序
序幕 背后插刀
部 “我,幻想家”
根深蒂固
“生活就是我的学校”
“欢喜若狂”
第二部 “混沌萌芽中,道已存在”
一个政党的诞生
“如此疯狂又如此通情达理的人”
啤酒馆起义
第三部 锻炼成长
在兰茨贝格狱中
希特勒的秘密著作
家人去世
第四部 褐色革命
“真像一场梦”
“失足”
二次革命——“所有革命都吞噬自己的儿女”
意志的凯旋
第五部 戴假面具的战争
“带着梦游者的保证”
“如此渺小的人虫”
回归故里
“睬着锋刃”
第六部 “铤而走险”
“水晶之夜”
狐狸与熊
“的灾难”
第七部 诉诸武力
西线的胜利
“连胜利者也被胜利毁灭”
“全世界都将屏息”
“通向漆黑的房间的门”
第八部
第四位骑手
“阴曹地府也随着他”
与家人在一起
“与人间野兽一起”
第九部 坠入深渊
陆军的爆炸计划
一次反攻
“这一次,我们切不可在午夜前五分钟投降”
午夜后五分钟或“船长与船一起下沉”
尾声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这是一本让我颠覆固有认知的历史传记。我原以为“一代枭雄”的形象总是与阴谋、冷酷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作者深入到主人公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挖掘了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些细微的经历,那些偶然的相遇,都如同拼图一般,最终构成了那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巨人。书中对于主人公在关键决策时刻的心理活动描写尤为精彩,那种矛盾、犹豫、痛苦,与最终果敢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分析,他没有简单地将主人公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时势造英雄的必然性,以及英雄如何反过来塑造时势。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命运”和“个人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选择、关于人性的深刻剖析。
评分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一部非常精彩的传记作品,它详尽地描绘了一位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迹,而是像一部电影一样,将主人公的生平娓娓道来。从他早年饱尝艰辛的经历,到他如何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一步步走出泥泞,登上政治的舞台,书中充满了令人唏嘘的细节。作者在文字中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既有他令人赞叹的领导才能和宏伟的抱负,也有他性格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些使得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些他面对艰难抉择时的挣扎,那些他为了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个故事,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选择的深刻体悟。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关于历史巨擘的传记,这本书描绘了一个从平凡走向非凡的传奇人物。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明,他将大量的历史细节巧妙地融入到主人公的故事中,让读者在了解人物生平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动荡。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作者没有回避他身上的缺点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现了他性格的多面性和决策的复杂性。读到他早年的奋斗史,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当他逐步掌握权力,书中所展现的那些深谋远虑的战略和令人意想不到的策略,又让我惊叹于他的过人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哲学课,让我思考了成功、野心、权力和人性的诸多层面。它让我明白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往往体现在他们面对时代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以及他们最终留给后世的深远影响。
评分一直以来,对历史人物的传记都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个体。最近读完一本关于“一代枭雄”的传记,虽然书名并未直接点出,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传奇色彩,让我深深着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如何一步步崛起,最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书中不仅仅记录了他的辉煌成就,更深刻地挖掘了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决策的艰难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瞬间。那些描绘他早期困顿生活的段落,真实而残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灵魂是如何在逆境中淬炼。而当他开始崭露头角,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政治风云的细致刻画,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变迁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突破,都扣人心弦。这本书让我对“枭雄”这个词有了全新的定义,不再仅仅是权谋和力量的代名词,更包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命运的抗争。
评分这本传记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历史进程的伟人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求知欲。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搜集了大量史料,然后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一代枭雄”的完整人生轨迹。从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他如何凭借惊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动机的深入剖析,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而是努力去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他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运作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