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饮食风味概述 001
第二章 饮食调味原料 005
—、基本调味料 006
1.食用盐 006
2.酱油 006
3.糖 007
4.醋 007
二、香辛料 008
1.月桂 008
2.甘牛至 008
3.迷迭香 009
4.辣椒 009
5.花椒 009
6.胡椒 009
7.丁香 010
8.小茴香 010
9.砂仁 010
10.百里香 010
11. 蒿 011
12.莳萝 011
13.山柰 011
14.肉桂 011
15.香芹菜 012
16.辣根 012
17.芥菜 012
18.肉豆蔻 013
19.豆蔻 013
20.胡卢巴 013
21.芫荽 013
22.姜黄 014
23.草果 014
24.罗勒 014
25.白芷 014
26.八角茴香 015
27.洋葱 015
28.紫苏 015
29.薄荷 016
三、增稠调料 016
1.黄原胶 016
2.藻酸丙二酯 016
3.麦芽糊精 016
4.卡拉胶 017
5. β- 环状糊精 017
6.食用松香酯 017
7.明胶 017
8.羟丙基淀粉 018
9.羧甲基淀粉钠 018
10.耐酸抗盐羧甲基
纤维素 018
四、增味调料 018
1.甲基环戊烯醇酮 018
2.乙基麦芽酚 019
3.烟熏香味料 019
4.5′- 肌苷酸钠 019
5.核苷酸二钠(I + G) 019
6.辣椒精 020
7.异麦芽酮糖 020
8.天门冬酰苯丙氨酸
甲酯 020
9.麦芽糖醇 020
10.可溶性茯苓多糖 021
11.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021
12.甜菊苷 021
13.木糖醇 021
五、增加营养的调味料 022
1.葡萄糖酸锌 022
2.乳酸钙 022
3.磷酸氢钙 022
4.葡萄糖酸亚铁 022
5.碳酸钙 022
6.活性钙 022
7.乳酸锌 023
六、抗氧化的调料 023
1.D- 异抗坏血酸钠 023
2.植酸 023
3.茶多酚 023
4.柠檬酸亚锡二钠 023
5.没食子酸丙酯 024
6.丁基羟基茴香醚
(BHA) 024
7.特丁基对苯二酚
(TBHQ) 024
8.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025
9.山梨酸钾 025
10.丙酸钙 025
11.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025
12.脱氢醋酸钠 026
13.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026
14.葡萄糖酸 -δ- 内酯 026
15.乙二胺四乙酸
二钠钙 027
七、增色的调料 027
1.焦糖色 027
2.红曲米 027
3.辣椒红 027
4.叶绿素铜钠 027
5.玉米黄色素 028
6.沙棘黄 028
7.可可色素 028
8.玫瑰红色素 028
9.天然樱桃红色素 029
10.天然栀子黄色素 029
11.天然胡萝卜素 029
12.高粱色素 029
13.姜黄色素 029
八、酒类调味料 030
1.黄酒类 030
2.啤酒类 030
3.白酒类 030
4.葡萄酒类 031
九、其他调料 031
1.老汤精粉 031
2.水解植物蛋白粉 032
3.卤味香料 032
4.糖味香料 032
5.防腐保鲜剂 032
6.调味甘甜素 033
7.酵母精 033
8.茶叶 033
第三章 饮食调味技术 035
第—节 饮食调味原理与方法 036
—、饮食调味原理 036
1.味强化原理 036
2.味掩蔽原理 036
3.味干涉原理 036
4.味派生原理 036
5.味反应原理 037
6.溶解扩散原理 037
7.渗透原理 037
8.分解原理 037
二、饮食调味方法 038
1.复合味 038
2.味的增效作用及调味
公式 039
3.味的增幅效应及调味
公式 039
4.味的抑制效应及调味
公式 039
5.味的转化及调味公式 040
第二节 饮食调味设计实例 040
1.鱼香调味设计实例 040
2.芥末调味设计实例 041
3.糖醋调味设计实例 041
第三节 常用味汁的调制配方 042
—、咸鲜香味汁的调制配方(以
主料 500 克为基准) 042
1.蒜香豉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蒸、烧) 042
2.豉香酒汁的调制配方 042
3.豉香辣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蒸) 042
4.豉香复合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蒸) 042
5.豉香海鲜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炒) 042
6.豉汁复合味的调制
配方(蒸) 042
7.柱侯豉油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烧、煨) 043
8.豆豉香辣汁的调制配方
(主要用于炸、熘) 043
二、糖醋汁的调制配方(以主料
500 克为基准) 043
1.用于凉菜的糖醋汁调制
配方 043
2.用于热做冷吃、热做热
吃的糖醋汁调制配方 043
三、五香汁的调制配方(以主料
500 克为基准) 044
四、陈皮味汁的调制配方(以主
料 500 克为基准) 045
五、香糟汁的调制配方(以主料
500 克为基准) 045
六、鱼香味汁的调制配方(以主
料 500 克为基准) 045
七、麻辣味汁的调制配方(以主 料 500 克为基准) 046
八、家常味汁的调制配方(以主
料 500 克为基准) 047
九、酸辣味汁的调制配方(以主
料 500 克为基准) 047
十、卤汁的调制配方(以主料 500
克为基准) 048
1. 卤猪肉、猪蹄的卤汁
调制配方 048
2.烤肉的调制配方 050
3.熏烤汁的调制配方 050
4.卤牛羊肉类的卤汁
调制配方 050
5.卤鸡的卤汁调制配方 051
十—、卤鸭、酱鸭、烤鸭的调制
十二、zui新复合味汁的调制配方
十三、新潮馅料的调制配方 054
十四、zui新蒸鱼汁的调制配方(以
十五、冬季调味汁的调制
十六、其他调味汁的调制配方 055
第四章 港粤调味技术 061
—、港粤基本调味技术 062
二、港粤热菜的调味技术 068
第五章 风味秘汁酱料调制技术 091
—、潮粤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二、川菜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三、淮扬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四、鲁菜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五、浙江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六、京味秘制酱料调制技术 145
七、沪上风味秘汁酱料调制技术 146
八、台式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九、东南亚风味秘汁酱料调制
十、西(日)式风味秘汁酱料
十—、家常味秘汁酱料调制
十二、新型秘汁酱料调制
十三、菜肴腌料调制技术 182
第六章 菜点调味技术实例 185
第七章 饮食调味趣谈 221
—、盐 222
二、洋葱 222
三、紫苏 223
四、丁香 224
五、当归 225
六、番茄 225
七、胡椒 226
八、生姜 226
九、大蒜 227
参考文献 229
本书分七章进行论述。分别是第—章饮食风味概述,第二章饮食调味原料,第三章饮食调味技术,第四章港粤调味技术,第五章风味秘汁酱料调制技术,第六章菜点调味技术实例以及第七章饮食调味趣谈。本书的开篇,讲述了饮食风味的概念以及六个层次。在饮食调味原料章节中,讲述了诸如食用盐、酱油、糖等基本调味料,月桂、迷迭香、丁香等香辛料以及—些食品添加剂等,让读者能够了解烹饪调味的原料概况。在饮食调味技术章节中,重点讲述了饮食调味的原理与方法、饮食调味设计实例、常用味汁的调制方法,让读者能够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和掌握饮食调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港粤调味技术章节中,重点介绍了目前港澳地区较为流行的调味技术,其中包括港澳风味代表性的潮州卤水、金沙料等调味技术介绍。在风味秘汁酱料调制技术的内容中,重点讲述了潮粤、川、鲁、淮扬、沪、浙、台湾、西(日)式等地方风味的秘制酱料调味技术。在菜点调味技术实例中,列举了近 100 种菜点的调味实例以供读者参考。zui后介绍了盐、洋葱、紫苏等调味料的故事。
李河山(1979-),男,广西桂林人,壮族,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在职研究生,讲师,国家中式烹调高级技师,高级营养师,国家中式烹调评委,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食文化丛书编委会高级编委,烹饪与营养专业教师。
多年来,他致力于旅游餐饮方向的研究和烹饪与营养教学工作,先后公开发表本学科领域学术论文十几篇,1998年参加广西首届烹饪技能大赛食品雕刻与冷菜拼盘项目荣获—等奖,并获桂林市十佳青年称号,2008年创作烹饪热菜项目“南国菠萝肉”认定为中国菜,第六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冷菜拼盘项目个人赛荣获银奖,第六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中式烹调热菜项目个人赛荣获金奖,第三届搜厨国际烹饪大赛暨迎奥运全国餐饮业技能大赛中荣获热菜项目个人赛特金奖;2013年指导大学生参加第三届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专业宴会设计与摆台项目个人赛荣获三等奖,2015年指导大学生参加第五届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宴席设计与制作”项目团体赛荣获三等奖、烹饪中餐面点项目个人赛荣获三等奖、烹饪中餐冷拼项目个人赛荣获三等奖、烹饪中餐热菜项目个人赛荣获—等奖、二等奖,同年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中餐热菜项目个人赛荣获三等奖等,为推广烹饪技术和弘扬中国饮食服务文化做了突出积极贡献。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籍。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因为“美味中国”和“调味配方大全”这些关键词,而实际阅读后,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了解中国美食的方方面面。从宏观的饮食文化,到微观的食材处理和调味品制作,再到具体的菜谱实践,环环相扣,逻辑清晰。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香料调味品制造教程”的部分,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调味品制作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烹饪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美食,提升烹饪技巧,甚至是对食品工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李河山先生的专业知识和深厚底蕴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除了基础的烹饪技巧和配方,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食材营养价值、食品安全以及如何根据时令选择食材的知识。这让这本书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不再仅仅停留在“做什么菜”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如何吃得更健康、更科学”的境界。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菜肴和调味品的介绍,这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烹饪,更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传统美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书名确实有些误导,但当我沉浸在“美味中国”的篇章中时,那份对“汽车理论”的困惑早已烟消云散。李河山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菜肴,更是在讲述一个个与食物相关的故事,关于土地的馈赠,关于人们的智慧,关于传承的味道。书中对一些传统烹饪技法的讲解,比如如何掌握火候、如何做出地道的爆炒,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建议,在厨房里进行实践,虽然不是专业厨师,但感觉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和掌控能力有了质的提升。特别是关于香料的运用,之前我总是凭感觉放,现在才知道原来不同的香料组合能够带来如此丰富的层次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菜的多样性,也激发了我探索更多地方风味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食用轻工业书籍香料调味品制造教程”部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我一直对食品的加工和调味品是如何制作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李河山先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基础调味品的制作原理,从酱油、醋的酿造过程,到各种复合调味料的配比设计,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虽然我不太可能在家自己去工业化生产,但了解了这些背后的原理,让我对市面上常见的调味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辨别和选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基础的调味品DIY方法,比如如何自己腌制泡菜、制作简单的香草油等,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味道”的百科全书,让我看到了“美味”背后的科学与艺术。
评分拿到这本《1b【汽车理论类书籍】美味中国—实用调味配方大全 李河山 食品轻工业书籍香料调味品制造教程》时,我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好奇和疑惑的。书名里“汽车理论类书籍”这个前缀,实在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我满心期待的是一本关于烹饪和调味的书籍。翻开封面,眼前呈现的却是满满的关于中国美食的介绍了,从八大菜系的起源到各地的特色小吃,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内涵,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作者李河山先生显然是一位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每一页都仿佛是一次味蕾的旅行,让我对接下来的“实用调味配方大全”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食材选择和处理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香料的特性、储存方法以及在不同菜系中的应用,这对我这个在家尝试烹饪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