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 |
| 作 者: | 薛强 等 |
| 定价: | 145 |
| ISBN号: | 9787030479297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7-6-1 |
| 印刷日期: | 2017-6-1 |
| 编辑推荐 |
|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垃圾填埋场环境与安全灾变问题 1 1.1.2 垃圾填埋场工程难题与科技问题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 垃圾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机理及收集利用研究进展 6 1.2.2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机理及监测研究进展 9 1.2.3 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性能演化特性及渗控研究进展 14 1.2.4 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机理与控制研究进展 21 第2章 垃圾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机理及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 25 2.1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耦合数学模型 25 2.1.1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模型基础形式及方程 25 2.1.2 填埋场内温度释放过程定量描述 26 2.1.3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生化-渗流-热耦合动力学模型 27 2.2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及应用 28 2.2.1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 28 2.2.2 河南省某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与井群设计 32 2.2.3 湖北省某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与井群设计 42 第3章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机理与在线监测技术 64 3.1 垃圾渗沥液产生及运移规律 64 3.1.1 垃圾填埋堆体内源水产生规律 64 3.1.2 垃圾填埋堆体渗透系数演化规律 70 3.1.3 垃圾土-水特征曲线测试及参数反演 73 3.2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值仿真分析 78 3.2.1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 78 3.2.2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求解 89 3.2.3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工程应用 98 3.3 垃圾填埋场污染物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140 3.3.1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140 3.3.2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148 3.3.3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 156 第4章 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性能演化特性与生态屏障技术 165 4.1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特性 165 4.1.1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试验 165 4.1.2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特性演化规律 169 4.2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特性 178 4.2.1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试验 178 4.2.2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特性演化规律 180 ..... |
| 内容介绍 |
| 本书作者近十几年来针对垃圾填埋场运行过程中气液运移引发的典型环境灾害(包括填埋气体火灾与温室效益、气涌顶膜、堆体失稳流滑、渗沥液渗漏污染、底部衬垫及覆盖系统渗漏失效等)的重大工程难题,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为牵引,系统开展了垃圾填埋场气液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对该方面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垃圾填埋气体迁移演化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及优化调控,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污染物多相多组分释放传输机理与渗控技术,垃圾填埋堆体失稳与封场覆盖系统失效过程的演化机制及调控。本书涉及力学、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对丰富和完善各学科,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
`````````````
看到“垃圾填埋气”这个关键词,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它既是潜在的危险源,也是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这本书的标题“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似乎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详细地阐述“气液运移”是如何导致“致灾”的。这可能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填埋体内部气体的产生与积聚,是否会增加填埋体的压力,导致结构失稳?渗滤液的渗透与扩散,又会对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怎样的影响?而“防控”部分,则是我最期待的内容。它是否会提供关于填埋场选址、设计、运营、监测以及气体收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南?尤其是关于垃圾填埋气的有效收集和利用,这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带来经济效益。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前沿的技术,从而指导我们如何将垃圾填埋场从一个潜在的污染源,转变为一个更加环保、可持续的能源和资源利用场所,是我非常关注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有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从“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环节,我能预见到作者在撰写此书时,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资料收集,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客观的研究图景。这对于想要了解某一领域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梳理出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无疑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建立起对该课题的宏观认识,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而“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的深入探讨,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气液在填埋体内的运移是一个复杂的多相流过程,涉及到传质、传热、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并且与填埋体的结构、填埋方式、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理解其机理,是有效防控的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清晰地阐述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环境风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风险又可能引发哪些具体的灾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环境问题。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垃圾填埋场似乎只是一个处理垃圾的场所,但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气液运移”这样一个具体而关键的环节,并将其与“致灾机理”联系起来,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深入的视角。我猜想,书中会详细解析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等)以及渗滤液,是如何在填埋体内部进行迁移、转化,并最终可能导致地质不稳定、气体泄漏、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种对“机理”的深入挖掘,对于解决问题的“防控”至关重要。如果不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就很难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诊断手册”一样,帮助我们准确地“诊断”垃圾填埋场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供一套“治疗方案”,指导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设计、运营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风险。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垃圾填埋场相关的画面,有曾经的“白色污染”,有对地下水安全的担忧,也有关于新能源利用的讨论。而“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这个副标题,则精准地指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要揭示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方案。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最期待的就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致灾情况”,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这些灾害”。书中提及的“薛强”和“节能环保”字样,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无疑增强了我对书籍内容的信任度。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需要我们去实践的课题。垃圾填埋场作为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环节,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复杂的环境问题,并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深蓝色的主色调搭配金色的书名,显得专业而有深度。从书名“生活垃圾填埋场气液运移致灾机理与防控”就能感受到它聚焦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保议题,而且是从科学机理出发,探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扎实的研究方向,对于关注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个人对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一直很关心,尤其是那些潜在的灾害风险,比如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泄漏,以及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答,深入剖析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处理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的参考,甚至可能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