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策略思维DD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
作 者:((美)迪克西特,(美)奈尔伯夫 著,王尔山 译
I S B N :9787300172620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5号
印刷时间:2013年14月1号
字 数:356000字
页 数:350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克
原 价:42.00元
目录
序言 什么是策略行为?
第1部分
第1章 10个策略故事
1.妙手传说
2.领先还是不领先
3.直奔牢房
4.我将坚持到底
5.给猫拴个铃铛
6.楔子的尖端
7.三思而后行
8.多管齐下
9.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10.博弈论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11.未来的模样
12.案例分析之一:红色算我赢,黑色算你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策略思维
第1部分
第1章10个策略故事
我们从10个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策略故事开始,提供一些怎样才能发挥水准的初步概念。许多读者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而且,通过一些思考或尝试,犯过一些错误后,也找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读者,这里的一些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过,让读者感到惊讶不是我们提出这些例子的根本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指出,类似这样的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把这些故事当做主菜之前的开胃菜,它们的作用是增进你的食欲,而不是马上把你撑饱。
1 .妙手传说
运动员究竟有没有一朝命中、百发百中的“妙手”这一说?有时候,乍看上去,篮球明星拉里·伯德(Larry Bird)、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或是足球明星迭戈·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 真的是百发百中,永不落空。体育比赛解说员们看到这种长期存在、永不落空的成功事迹,就会宣称这名运动员具有出神人化的妙手。不过,按照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的说法,这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误解。[l]他们指出,假如你抛硬币抛上足够长的时间,你也会遇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是抛出同一面的情况。这几位心理学家怀疑体育解说员们其实是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只好从一个漫长的赛季中寻找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跟长时间抛硬币得出的结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更加严格的测试。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他们只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命中的数据,据此考察这名运动员下一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名运动员在这次出手没有命中却在下一次出手命中的情形。比较命中一次之后再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与这次没有命中而再次出手命中的概率,假如前者高于后者,那就表明妙手一说不无道理。
他们选择美国NBA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进行测试,结果与妙手一说发生矛盾:一名运动员投篮命中之后,下一次出手就不大可能命中了;假如他在上一次出手没有命中,再出手时反倒更可能命中。就连拥有“得分机器”称号的安德鲁·托尼(Andrew Toney)也不例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射频观测器之手”,因为运动员的水准有起有伏,就跟射频观测器的灯光忽明忽暗一样?
博弈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尽管统计数据否定了一朝命中、百发百中之说,却没有驳倒一个“鸿运当头”的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当中通过其他方式热身,渐入佳境。“得分机器”之所以会不同于“妙手”, 原因在于攻方和守方的策略会相互影响。比如,假设安德鲁·托尼真有那么一只妙手,对手们一定会对他实施围追堵截,从而降低他的投篮命中率。
事实还不仅如此。当防守一方集中力量对付托尼的时候,他的某个
队友就无人看管,更有机会投篮得分。换句话说,托尼的妙手大大改善了76人队的团队表现,尽管托尼自己的个人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也许应该通过考察团队合作连续得分的数据来测试妙手一说。
许多其他团队项目也有类似情况。比如在一支橄榄球队里,一个出色的助攻后卫将大大改善全队的传球质量,而一个拥有优异的接球才能的运动员则有助于提高全队的攻击力,因为对方被迫将大部分防守资源用于看管这些明星。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决赛上,阿根廷队的超级明星迭戈·马拉多纳自己一个球也没有进,不过,全靠他从一群联邦德国后卫当中把球传出来,阿根廷队两次射门得分。明星的价值不能单凭他的得分表现来衡量;他对其他队友的贡献更为至关重要,而助攻数据有助于衡量这种贡献的大小。冰球项目排列个人表现名次的时候,助攻次数和射门得分次数占有同等分量。
一个运动员甚至可能通过一只妙手带动另一只手热身,进而变成妙手,帮助他自己提高个人表现水准。比如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明星拉里·伯德,他喜欢用右手投篮,虽然他的左手投篮技术同样远在大多数人之上。防守一方知道伯德通常用右手投篮,自然会不惜集中一切兵力防他的右手。不过,他们的这一计划不能完全奏效,因为伯德的左手投篮技术亦实在了得,他们不敢大意,非得同样派人看守不可。
假如伯德在两个赛季之间苦练左手投篮技术,又会怎样呢?防守一方的反应就是增派兵力阻止他用左手投篮,结果却让他更容易用右手投篮得分。左手投篮得分提高了,右手投篮得分也会提高。在这个案例当中,左手不仅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而且帮了大忙。
再进一步,我们会在第7章说明左手越厉害,用到的机会反而可能越少。许多读者大约在打网球的时候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假如你的反手不如正手,你的对手渐渐就会看出这一点,进而专攻你的反手。后,多亏了这样频繁的反手练习,你的反手技术大有改善。等到你的正反手技术几乎不分上下,你的对手再也不能靠攻击你的弱势反手占便宜时,他们攻击你的正手和反手的机会渐渐持平,而这可能就是你通过改善自己的反手技术得到的真正好处。
2 .领先还是不领先
1983 年美洲杯帆船赛决赛前4轮结束之后,丹尼斯·康纳(Dennis 10 Conner)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当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那天早上,第五轮比赛即将开始,“整箱整箱的香槟送到‘自由号’的甲板。而在他们的观礼船上,船员们的妻子全都穿着美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背心和短裤,迫不及待要在她们的丈夫夺取美国人失落132年之久的奖杯之后参加合影。[2]可惜事与愿违。
比赛一开始,由于“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响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John Bertrand)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度,“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帆船比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跟随领头羊”策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反例。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都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航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做不误。实际上,即便成绩尾随的船只采用一种显然非常低劣的策略时,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样模仿。为什么?因为帆船比赛与在舞厅里跳舞不同,在这里,成绩接近是没有用的,只有后胜出才有意义。假如你成绩领先了,那么,维持领先地位的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见别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①
① 这一策略在竞争者超过两个之后就不再适用了。即便只有三条船只,假如一条船偏向右边,一条船偏向左边,成绩领先者就得择其一,确定自己要跟哪一条船。
股市分析员和经济预测员也会受这种模仿策略的感染。业绩领先的预测员总是想方设法随大流,制造出一个跟其他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这么一来,大家就不容易改变对这些预测员的能力的看法。另一方面,初出茅庐者则会采取一种冒险的策略:他们喜欢预言市场会出现繁荣或崩溃。通常他们都会说错,以后再也没人听信他们,不过,偶尔也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预测,一夜成名,跻身名家行列。
产业和技术竞争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个人电脑市场,IBM的创新能力远不如将标准化的技术批量佳策略,大约也是惟一途径。这一点不仅在高科技产品领域成立。宝洁作为尿布行业的IBM,也会模仿金佰利(Kimberly Clark)发明的可再贴尿布粘合带,以再度夺回市场统治地位。
跟在别人后面第二个出手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之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
内容推荐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作者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巴里·J·奈尔伯夫),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第1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
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D个层次。
作者简介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以约翰JF谢拉德命名的经济学“大学教授”。他教授有关博弈论的课程,同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曾在(英国)瓦威克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和牛津大学任教。
巴里J奈尔伯夫(Barry J.Nalebuff),牛津大学博士,现任耶鲁组织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及管理学教授。他教授有关策略、政治和决策的课程,经常为《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拥有众多读者的报纸撰写关于策略问题的文章。他还运用策略思维这一工具,为化学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索亚-米勒集团提供咨询。
......
........................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瞬间拥有了“读心术”一般,能够更敏锐地洞察到周围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潜在的算计。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巧妙地将严肃的学术理论与鲜活的案例巧妙融合,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书中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交易中,一方总是处于劣势,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这种劣势。这对于我理解职场中的信息传递和决策过程有着极大的启发。另外,关于“重复博弈”的部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长期的合作关系往往比短期的利益更重要,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信任和互利的机制来维持长久的伙伴关系。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搭便车”现象的策略,这在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参与团队项目还是社区活动,都非常有实践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充满实用智慧的指南,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为自己争取利益,同时也能更理性地看待人际互动和竞争关系。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发,如同一次思维的“大扫除”,让我看到了许多被忽视的、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理性假设”的探讨,它让我们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总是那么理性吗?那些看似“愚蠢”的选择,是否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动态博弈”的概念,让我理解了在情况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做出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比如,在商业谈判中,如何一步步地引导对方达成我方的最优结果。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声誉”在博弈中的重要性,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维护良好的声誉,对于长期的成功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位“策略侦探”,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各种博弈的蛛丝马迹,并从中找到最优的应对之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思维的新大门!读完它,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很多时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博弈。作者用极其生动形象的例子,从日常生活中夫妻间的小争吵,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暗流涌动,再到商业竞争中的明争暗斗,将抽象的博弈论概念一一拆解,让我这个之前对理论知识感到头疼的人,也能轻松get到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关于“囚徒困境”的解析,简直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时候为什么会陷入非理性的选择。书中关于“纳什均衡”的讲解也同样精彩,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个体有改进的动机,也无法打破现状。这种对理性人假设的深入探讨,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洞察。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强调了策略思维在现实中的应用,教我们如何识别潜在的博弈,如何预判对手的行动,以及如何做出最优的决策。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博弈论不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一种提升个人竞争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神奇工具。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好成绩的朋友们,它绝对会让你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策略”和“博弈”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策略是某些特定行业或者高层管理者才需要的东西,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策略思维无处不在,从个人职业发展到家庭生活,再到社会交往,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博弈。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博弈论概念,变得如同儿歌一般简单易懂。比如,他对于“合作博弈”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在团队协作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利益分配,最大化集体的收益,而不是陷入零和博弈的泥潭。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拍卖理论”的精髓,让我了解了在拍卖场景下,如何通过巧妙的竞价策略来获得自己心仪的物品,甚至是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出价。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提到了“演化博弈论”的一些基本思想,让我认识到,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策略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化,那些更适应环境的策略更容易被保留下来。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获得了一把“金钥匙”,能够解锁更多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妙趣横生”,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博弈论”的书可以写得如此引人入胜。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在商界、政界乃至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里,穿梭于一个个充满智慧与策略的博弈场景之中。他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博弈论原理,如“占优策略”、“混合策略”等,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号博弈”的解读,它解释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信号”和“真实信号”,以及如何通过识别这些信号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这对于我理解职场沟通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台词”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关于“合作与背叛”的博弈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长期的关系中,建立信任和采取合作的态度,往往比短期的机会主义更能带来长远的利益。这本书让我对“博弈”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的数学模型,而是关乎人类行为、决策和智慧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