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图
☆如何战胜你花了十几年都走不出的社交恐惧?
·步:你底是性格内向还是社交恐惧?
·第二步:找到导致你恐惧社交的内在原因。
·第三步:实践立刻可以缓解社交恐惧的小窍门,增强自信。
·第四步:如何系统的心理调节改善并克服社交恐惧!
☆内向者、社交障碍者的零压力社交指南!
·余光恐惧症、对视恐惧症、红脸恐惧症、手抖恐惧症、异性恐惧症、演讲恐惧、聚会恐惧......从此不再被社交恐惧困扰!
·收录各种临床心理治疗个案分析,探讨现代人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以及该如何解决。
·轻快通俗的阅读,由浅入深的分析,配以彩色插图及疗愈文字,给你良好的阅读体验!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与各种人不断发生连接中度过的,我们在这种交往中收获成就感、收获爱情、收获朋友……但是因为社交恐惧症作祟,原本正常的社交却会变成一种“酷刑”,我们紧张不安、焦虑彷徨,甚至远离人群。
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了“时代病”,它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战胜社交恐惧症,试着放下心防,试着正视你的社交恐惧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不论你的社交恐惧症是来自童年的阴影,还是成长中的自卑,请记住,关于社交恐惧症,的疗愈,是自我的成长。
江丰,本名宋笋荣,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拘谨不失敏捷,直率予人温暖,任真且很坚持。沉寂中从来饱含自性光芒,照亮夜凉如水的青春,芬芳暗自来。淡淡开、浅浅放,不负光阴不负卿。参与出版合集《我们都曾在青春的路口迷了眼》、《遥望那些叫作希望的星光》、《当生活不相信眼泪,努力也疯狂》等。
章 有一种恐惧叫社交恐惧
1.为何社交会成为一种折磨 / 003
2.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特征 / 009
3.社交恐惧症你有吗? / 013
4.遇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 / 019
【Conclusion】广场恐惧症知多少? / 024
第二章 正视社交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不等于内向或害羞 / 029
2.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病 / 034
3.社交恐惧症给你带来了什么? / 039
4.你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 044
5.社交恐惧症与羞耻 / 049
【Conclusion】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行为表现 / 054
第三章 为什么你活得像匹独狼?
1.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诠释社交恐惧症 / 059
2.是什么成为供养社交恐惧的养分? / 063
3.过分完美主义为你铸了一面墙 / 067
4.社交恐惧会扩散 / 071
【Conclusion】社交恐惧症有可能会遗传? / 075
第四章 这些都属于社交恐惧症
1.一般恐惧症与特殊恐惧症 / 079
2.赤面恐惧症与口吃恐惧症 / 083
3.来自性别的挑战:异性恐惧症 / 088
4.谁在偷看我:余光恐惧症 / 092
5.其他类别的视线恐惧症 / 097
【Conclusion】真假恐惧症 / 101
第五章 小心被社交恐惧症盯上
1.社交恐惧症容易看上谁? / 107
2.家庭不该是社交恐惧症的摇篮 / 112
3.你真的不是世界的中心 / 117
4.吃走社交恐惧症 / 122
5.曹操也有社交障碍 / 127
【Conclusion】社交恐惧症也有并发症? / 131
第六章 陪你走出恐惧的深渊
1.顺其自然的疗法——森田疗法 / 135
2.系统脱敏疗法 / 140
3.刺激的暴露疗法 / 145
4.来自认知行为疗法的安慰 / 150
5.催眠中治疗社交恐惧症 / 155
【Conclusion】未来治疗新趋势——VR技术 / 160
第七章 你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1.我是的我 / 165
2.这些小动作或许能帮到你 / 171
3.我害怕,但我不再逃 / 175
4.放过不完美的过去 / 179
5.在瑜伽冥想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 184
【Conclusion】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护理常识 / 190
1.为何社交会成为一种折磨
人是需要社交的群居动物,而你却偏偏是个例外。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在人的一生,我们就是在与各种人不断发生联接中度过的,我们在这种交往中收获成就感、收获爱情、收获朋友……但是有时候,因为社交恐惧症作祟,原本正常的社交却会发展成为一种“酷刑”。
其实,对于社交怀有畏惧、紧张情绪都是正常的,我们也都曾在一些社交情景中或多或少感到不自在,这种情景有可能体现在公开演讲时的惴惴不安,或者是与领导初见时的局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情绪是再常见不过的。但是,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心理状态时,那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故又称为“见人恐惧”。这类病人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就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惧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加重,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忧郁。在社交恐惧症的支配下,我们的内心还会被其他诸如尴尬、羞耻、压抑等负面情绪所笼罩,就这样,无力排遣的恐惧感会如吃人的怪兽一般一点点将我们吞噬。
江华是在南方一个省会城市上的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了北方工作,因为刚刚过来不久,他没有相熟的朋友,也还在适应北方的生活。近江华感到非常烦闷,因为在与同事接触时,他总会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晕、惊慌失措,他不敢在办公室走动,因为他总觉得自己的走动会引来其他同事的关注;在沟通工作时,他宁愿选择社交软件与同事联系,也不愿意与同事面对面交流——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更希望一点交流都不要出现;他排斥开会,担心领导让他发表意见;他不想跟同事一起吃饭或聚会,他总觉得别人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上学的时候,江华也并不开朗,总是独来独往,但是他觉得这是个人习惯,那时候并没有觉得跟人交往是这么痛苦。慢慢地,对于他来说,上班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儿。每天早早醒来就躺在床上拖时间,不想出门去上班,总是在想如果能辞职该多好;如果能在家里工作、不用到公司坐班该多好……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江华已经患上了中度的社交恐惧症,对于正常人际交往的恐惧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如果再逃避下去,很可能会变成逃避社会交往、隔离人群的重度社交恐惧症患者。
是的,面对社交恐惧,我们往往会产生“逃”的想法,“逃”是人在面对害怕、恐惧的事物时本能的做法。但是,逃避这一做法对于其他恐惧症或许有暂时避免刺激的效果,但是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起到的很可能是反作用——它让社交恐惧症患者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和羞耻感,看着别人在社交场合呼朋引伴、侃侃而谈,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问题,而自己却犹如落荒的逃兵,不战而逃。一时间,挫败、消极和羞耻感让我们自觉痛苦难堪。这恐怕就是社交恐惧症令人痛苦的地方了。
这样的描述并没有夸大事实。在现实中,社交恐惧症所带来的痛苦与无力感其实更严重。不仅如此,为了缓解社交恐惧症给自己造成的干扰,社交恐惧症患者有很大概率选择酗酒等方式来麻痹自己,长期笼罩的压抑感、靠酗酒或其他方式来麻痹自己的无力感……这无疑不是对一个人自尊心的摧残。
而可怕的是,社交恐惧症在生活中常常会被人们忽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人类的历史长达300万年,而人类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历史却只有短短几十年,很多非专业人士都对心理疾病了解粗浅或者一无所知,更多的时候还会产生误解,用歧视的眼光看待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更何况,恐惧社交成疾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也会给社交恐惧症人群带来难以言喻的羞耻感,他们羞于向周围的人坦承自己的心理障碍:试想一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人说“我有恐高症,不能站在窗边”“我是密恐,别让我看什么空手指的图片”,你什么时候听到有人说“我有社交恐惧症,害怕跟人说话,不敢在人前出现,有聚会千万别叫我”?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自我压抑往往会加重心理障碍,如果能够对自己和近的人承认自己在社交中容易怯场、害羞,可能心理压力就会小很多。
2.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特征
你知道吗?社交恐惧症常常与抑郁相伴。
社交恐惧症,通常表现为恐惧社交场合、恐惧与人接触,并伴有较低的自我评价,恐惧外界负面评价,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明显存在焦虑、紧张、恐慌与逃避等情绪和行为,但是也不能完全用这一点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心理学界会用更加专业的测试,来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常见的两种对社交恐惧症患者心理特征的测试就包括: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自动思维问卷。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英文全称为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因而也简称为EPQ,是由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为人格结构层级以及三维度人格类型说。在艾森克先生看来,人格系行为与行为群的有机组成,其层由无数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共同组成。此外,他还整合了众多与人格有关的特征,并将它们分别归纳形成三大维度:内外向、情绪以及心理变态倾向。
在心理学上,EPQ拥有较高的可信度,它所测得的结果与多种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十分相近,因此,大多数人会将其作为人格维度的验证依据。现在,EPQ测试分设为及青少年两种问卷;测试中含有4个量表,即E、N、P、L(内外向、情绪性、精神质以及掩饰性)。
受测者只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各量表上的问题进行“是或否”的回答。总结各量表的总分,并依据常模换算算出标准分T即可得到自己的个性特征。在EPQ测试中,标准分T以38.5、43.3、56.7以及61.5分为界:38.5以下或61.5以上者为该量表的典型;得分区间在43.3到56.7者属于中间型,在38.5到43.3或56.7到61.5这两个区间的人表现为倾向型。
在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EPQ测试时发现,患者们的E分普遍在43.2±6.3,N分在59.3±5.9的范围内。从这一数据分析来看,社交恐惧症患者可能有焦虑、恐慌、郁郁寡欢、抑郁等心理特征。
……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人际交往的战场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彻底颠覆了我过去所有的认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社交“绝缘体”,见到生人就脸红心跳,脑袋里一片空白,更别提什么“侃侃而谈”了,那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曾无数次地试图改变,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硬着头皮去和人搭讪,结果往往是越弄越糟,尴尬癌都要犯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适合跟人打交道,是不是只能孤独终老。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让我痛苦不堪的“无效社交”和“恐惧感”,并不是我个人的“缺陷”,而是源于我一直以来对沟通的误解和错误的策略。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心灵鸡汤”式的空洞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心理误区,让我明白,那些看似高冷的拒绝,那些让人不知所措的回避,背后都有着值得探究的心理根源。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如何去感知对方的情绪,如何去化解那些潜藏的冲突,甚至是如何将那些令人头疼的“无效社交”转化为有意义的连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自己内心深处的壁垒,每读一页,都感觉自己卸下了一点负担,看到了通往真实自我和有效沟通的一丝曙光。我不再害怕那些突如其来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灰心丧气,而是充满了探索和学习的勇气。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天生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每次遇到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况,都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和焦虑,脑子里闪过无数个“我该说什么?”“他们会怎么看我?”的念头,然后就开始胡思乱想,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选择逃避。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一直以来徘徊在黑暗中的角落。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恐惧”,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牢笼”。书中用一种非常温和、理解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剖析那些让我们产生恐惧的根源。它并不是告诉你“不要害怕”,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和“转化”这种害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部分,它让我认识到,我们过去的很多沟通方式,其实是在无意中制造了冲突和隔阂。书里提供了一套非常有力的工具,帮助我学会如何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又能够顾及到对方的感受。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变得“立马能说会道”,但我感觉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正在一点点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平和、更自信的状态。我现在不再那么害怕与人交流,即使遇到一些小尴尬,也能更从容地应对。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初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无效社交”、“恐惧症”这些词汇,简直像是在描述我的生活写照。我常常陷入一种怪圈:明明知道自己需要与人建立联系,需要拓展圈子,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尴尬收场,然后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我参加过一些讲座,听过一些“成功学”大师的教诲,他们总是强调自信、勇气、积极主动,但这些在我看来,都太抽象了,我不知道该如何落地。而这本书,它的切入点非常不一样。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你“应该怎样”,而是从“为什么会这样”开始,用一种非常温和但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带你走进人际交往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它对于“非暴力说话”的解读。过去,我总以为说话直接、坦率就是真诚,结果常常得罪人而不自知。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真正的沟通,是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它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沟通技巧,让我学会如何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如何处理那些令人不适的反馈,如何避免那些会把气氛搞僵的争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全新的“沟通语言”,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干,却不懂得如何用语言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老实人”了。
评分这绝对是我近期读过最“实用”的书了,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类的书籍并没有太大的好感,总觉得它们离生活太远,或者过于学术化。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就像一本“人际交往的说明书”,里面写满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场景,并且给出了非常详细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职场沟通”的分析。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启齿的沟通难题,比如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如何有效地向上级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那些性格比较强势的同事打交道等等。过去,我总是选择息事宁人,或者闷头自己扛,结果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让自己倍感委屈。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它用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分析了职场中人际互动的潜规则,并且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沟通策略。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失礼貌的前提下,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立场;如何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反馈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是如何在复杂的职场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职场上不再是那个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的小透明了,而是变得更加自信,也更能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之前走了太多弯路。我一直以为人际交往就是一门“表演艺术”,需要刻意去学习别人的套路,去扮演一个“受欢迎”的角色。结果可想而知,越是刻意,越是显得生硬和不自然,反而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也让自己身心俱疲。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它没有教你那些虚头巴脑的“社交技巧”,而是带你回归到沟通的本质——理解与连接。它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剖析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的困境,比如如何处理误会,如何应对冲突,如何建立深层次的信任等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高冷”的定义。过去,我总觉得“高冷”是一种保护色,是一种距离感,但实际上,它往往会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不高冷”,不是没有原则,也不是讨好,而是在保持真诚自我的同时,用开放、友善的态度去与人互动。它教会我如何去化解那些潜藏在对话中的“无效社交”,如何找到那些真正能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人,如何让每一次的交流都成为一次有意义的成长。这本书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期待未来的每一次相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