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司法证明方法与推定规则 | 作者 | 何家弘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718947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312000 | 页码 | 359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司法人员不是神仙,无法全知全觉,也无法穿越时空隧道,只能通过有限甚至短缺的证据去认识发生在过去的案件事实。于是,那事实便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一般而具有了模糊性。 《司法证明方法与推定规则》脱胎于何家弘教授的代表作《短缺证据与模糊事实:证据学精要》。代表作出版后广受瞩目,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网、法制网、中国普法网、中国日报网等均有报道,网页上更不乏读者热评。代表作出版后屡获奖项,并入选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此次,何家弘教授根据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代表作进行了重撰精修,重点论述司法证明与推定的相关主题,使本书更符合逻辑体系。例如,增加了'司法证明的难题'作为*章,而且以近年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的三起'撞倒抑或自摔'的案件为例,展开关于证据短缺下司法证明难题的论述。体例方面,重新组织章节目结构;内容方面,重新调整补充并以案例讲述引入主题,形成了一部新著。 |
| 作者简介 | |
| 何家弘,北京人,未及成年便到'北大荒'务农,当过拖拉机手、司务长、农场小学教师等;'返城'后当过建筑工人;在爱情的推动下考取大学,随意地选择了法学专业,然后一路求学,直至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法学院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普通法中心主任、败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兼法律语言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足协道德与公平竞赛委员会主任、国际足联道德委员会委员、英国《金融犯罪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和《洗钱控制学刊》(the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编委。曾经在高人民检察院挂职担任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担任嘉宾主持人;曾获得国家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曾经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任访问教授(2016年)、日本名古屋大学任特任教授(2012年)、香港城市大学任客座教授(2002~2003年);在美国纽约大学给研究生主讲'中国刑事司法',在中国台湾地区东吴大学给研究生主讲'刑事证据'(2006~2007年),并应邀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辛辛那提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利兹大学和金斯顿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拉特罗布大学和科庭大学,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和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墨西哥国立大学和奇瓦瓦大学,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大学、'中央'警察大学、真理大学和铭传大学,香港特区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做讲座;此外,还应邀到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宫,2016年)、古巴出版委员会(2015年)、德国科尔伯基金会(2014年)、美国外交学会(2011年)发表演讲。法学专著《亡者归来--刑事司法十大误区》已经出版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希伯来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并且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了繁体中文版;'犯罪悬疑小说'(《血之罪》《性之罪》《龙眼石之谜》《古画之谜》《黑蝙蝠之谜》)已经出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英文版,还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了繁体中文版;部小说《血之罪》于 2007年被英国《卫报》推荐为'亚洲十大犯罪小说'之一,并于 2011年在'第五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中获得'佳推理奖';于 2016年在'第六届全国侦探推理小说大赛'中荣获'特别贡献奖'。 |
| 目录 | |
| 章司法证明的难题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证据在司法证明中的核心地位,而推定规则更是律师手中重要的“利器”。这本书的标题无疑触及了我工作的痛点,我满心期待地翻开了它,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然而,读罢全书,我的感受却有些复杂。书中对“司法证明方法”的梳理,虽然涵盖了基本概念,但缺乏对这些方法在不同类型案件中的具体应用指导。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如何针对不同案件(如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证明方法,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证据,以达到最佳的证明效果。对于“推定规则”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推定,但对这些推定背后的法理基础、适用条件以及被推定方如何进行反驳的论述,则显得有些单薄。我希望看到的是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在特定情形下,法院是如何权衡不同证据,最终作出推定,或者当事人如何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反证来推翻不利于自己的推定。这本书的深度,似乎还停留在对概念的介绍层面,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则稍显不足,未能完全满足我作为读者对深度和广度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非常吸引人,尤其“司法证明方法与推定规则”几个字,让我以为能学到很多实用的司法证明技巧和关于推定规则的精妙运用。然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只了解了这些概念的“皮毛”。书中对“司法证明方法”的阐述,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各种证明方式的罗列,比如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勘验、鉴定意见等,以及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但对于这些证明方式在不同案件类型中的侧重点,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这些证据来构建完整的证明体系,书中却鲜有深入的探讨。我期待的是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收集、固定、审查证据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在庭审中对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的策略。比如,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民事案件时,如何通过交叉询问来获取关键证人证言?如何通过专家证人来支持自己的证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指导则显得比较欠缺,更像是一本理论性的介绍,而非一本实操性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理论”了,简直像一本法律字典,但又缺乏实际的案例指导。读起来特别枯燥,好多概念性的东西,比如“证明标准”、“证据形式”、“自由心证”等等,虽然我知道它们很重要,但书里只是泛泛地介绍了一下,很少有结合具体司法实践的例子来阐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法官如何在庭审中运用这些方法,如何界定不同证据的效力,如何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证据。比如,在刑事案件中,对于“疑罪从无”的原则,推定规则是如何与这一原则相互制衡的?在民事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是如何影响最终判决的?书中对此的论述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让我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微妙之处。尤其是关于“推定”的部分,书中列举了一些推定,比如“死亡推定”、“善意推定”等,但对于这些推定在不同案件中的适用边界,以及如何对抗这些推定,则显得非常模糊。我需要的是那种能“手把手”教我如何分析案情、如何构建证据链、如何运用推定来强化自己论点或者反驳对方论点的指导,而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解释,对于实操性的指导却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总的来说是“理论性很强,但应用性略显不足”。书中的概念阐释清晰,逻辑也比较严谨,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基础性的证明原则时,例如“证据裁判主义”、“排除合理怀疑”等,都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司法证明的基本认识。但是,当涉及到具体的“推定规则”时,书中给予的篇幅和深度,总觉得不够。例如,书中简单提到了“拟制推定”,但对于这种推定与“事实推定”在法律效力上的区别,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和适用,就没有更详细的阐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更具象化的场景,比如某个案件中,法院是如何运用推定来填补证据上的空白,或者当事人是如何通过反证来推翻法律上的推定。这本书给我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虽然我知道这些规则的存在,但对于它们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在具体的法律活动中被灵活运用,则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证据法的研究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证据的采信和运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公正与否。然而,这本书在“推定”这一章节的论述,给我一种“点到即止”的感觉。书中虽然提及了“可推翻推定”、“不可推翻推定”等分类,也列举了“因果关系推定”等一些具体推定,但其背后的逻辑推理和具体的适用条件,书中给出的解释却相对简略。比如,在某个案件中,如果存在某种事实,法律可以推定另一种事实,那么这个推定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依据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当对方对这个推定提出质疑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反驳?书中对于这些“如何做”的解答,非常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推定在不同司法领域(如民事、刑事、行政)的适用细节,以及在推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和解决路径。例如,在侵权责任纠纷中,产品缺陷的推定是如何适用的?如何证明产品存在缺陷?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而不是填充具体的“血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