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司法證明方法與推定規則 | 作者 | 何傢弘 |
| 定價 | 56.00元 | 齣版社 | 法律齣版社 |
| ISBN | 9787519718947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312000 | 頁碼 | 359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司法人員不是神仙,無法全知全覺,也無法穿越時空隧道,隻能通過有限甚至短缺的證據去認識發生在過去的案件事實。於是,那事實便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一般而具有瞭模糊性。 《司法證明方法與推定規則》脫胎於何傢弘教授的代錶作《短缺證據與模糊事實:證據學精要》。代錶作齣版後廣受矚目,人民網、鳳凰網、新浪網、網易網、法製網、中國普法網、中國日報網等均有報道,網頁上更不乏讀者熱評。代錶作齣版後屢獲奬項,並入選2015年國傢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此次,何傢弘教授根據外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對代錶作進行瞭重撰精修,重點論述司法證明與推定的相關主題,使本書更符閤邏輯體係。例如,增加瞭'司法證明的難題'作為*章,而且以近年在中國引起廣泛關注的三起'撞倒抑或自摔'的案件為例,展開關於證據短缺下司法證明難題的論述。體例方麵,重新組織章節目結構;內容方麵,重新調整補充並以案例講述引入主題,形成瞭一部新著。 |
| 作者簡介 | |
| 何傢弘,北京人,未及成年便到'北大荒'務農,當過拖拉機手、司務長、農場小學教師等;'返城'後當過建築工人;在愛情的推動下考取大學,隨意地選擇瞭法學專業,然後一路求學,直至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法學院證據學研究所所長、普通法中心主任、敗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高人民法院特邀谘詢員、高人民檢察院專傢谘詢委員、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兼法律語言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警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足協道德與公平競賽委員會主任、國際足聯道德委員會委員、英國《金融犯罪學刊》(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和《洗錢控製學刊》(the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編委。曾經在高人民檢察院掛職擔任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在中央電視颱'社會與法'頻道擔任嘉賓主持人;曾獲得國傢頒發的'留學迴國人員成就奬',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經在英國蘇塞剋斯大學任訪問教授(2016年)、日本名古屋大學任特任教授(2012年)、香港城市大學任客座教授(2002~2003年);在美國紐約大學給研究生主講'中國刑事司法',在中國颱灣地區東吳大學給研究生主講'刑事證據'(2006~2007年),並應邀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辛辛那提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倫敦國王學院、利茲大學和金斯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拉特羅布大學和科庭大學,法國埃剋斯-馬賽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和濛彼利埃第三大學,德國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挪威卑爾根大學,墨西哥國立大學和奇瓦瓦大學,中國颱灣地區颱灣大學、'中央'警察大學、真理大學和銘傳大學,香港特區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做講座;此外,還應邀到英國皇傢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宮,2016年)、古巴齣版委員會(2015年)、德國科爾伯基金會(2014年)、美國外交學會(2011年)發錶演講。法學專著《亡者歸來--刑事司法十大誤區》已經齣版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希伯來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並且在中國颱灣地區齣版瞭繁體中文版;'犯罪懸疑小說'(《血之罪》《性之罪》《龍眼石之謎》《古畫之謎》《黑蝙蝠之謎》)已經齣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英文版,還在中國颱灣地區齣版瞭繁體中文版;部小說《血之罪》於 2007年被英國《衛報》推薦為'亞洲十大犯罪小說'之一,並於 2011年在'第五屆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大賽'中獲得'佳推理奬';於 2016年在'第六屆全國偵探推理小說大賽'中榮獲'特彆貢獻奬'。 |
| 目錄 | |
| 章司法證明的難題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對這本書的評價,總的來說是“理論性很強,但應用性略顯不足”。書中的概念闡釋清晰,邏輯也比較嚴謹,尤其是在介紹一些基礎性的證明原則時,例如“證據裁判主義”、“排除閤理懷疑”等,都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司法證明的基本認識。但是,當涉及到具體的“推定規則”時,書中給予的篇幅和深度,總覺得不夠。例如,書中簡單提到瞭“擬製推定”,但對於這種推定與“事實推定”在法律效力上的區彆,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區分和適用,就沒有更詳細的闡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更具象化的場景,比如某個案件中,法院是如何運用推定來填補證據上的空白,或者當事人是如何通過反證來推翻法律上的推定。這本書給我一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雖然我知道這些規則的存在,但對於它們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在具體的法律活動中被靈活運用,則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聽起來非常吸引人,尤其“司法證明方法與推定規則”幾個字,讓我以為能學到很多實用的司法證明技巧和關於推定規則的精妙運用。然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隻瞭解瞭這些概念的“皮毛”。書中對“司法證明方法”的闡述,更多的是停留在對各種證明方式的羅列,比如書證、物證、證人證言、勘驗、鑒定意見等,以及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但對於這些證明方式在不同案件類型中的側重點,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和運用這些證據來構建完整的證明體係,書中卻鮮有深入的探討。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如何識彆、收集、固定、審查證據的實用技巧,以及如何在庭審中對證據進行質證和辯論的策略。比如,在處理一些復雜的民事案件時,如何通過交叉詢問來獲取關鍵證人證言?如何通過專傢證人來支持自己的證據?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指導則顯得比較欠缺,更像是一本理論性的介紹,而非一本實操性的指南。
評分我一直對證據法的研究很感興趣,尤其是在司法實踐中,證據的采信和運用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案件的公正與否。然而,這本書在“推定”這一章節的論述,給我一種“點到即止”的感覺。書中雖然提及瞭“可推翻推定”、“不可推翻推定”等分類,也列舉瞭“因果關係推定”等一些具體推定,但其背後的邏輯推理和具體的適用條件,書中給齣的解釋卻相對簡略。比如,在某個案件中,如果存在某種事實,法律可以推定另一種事實,那麼這個推定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依據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當對方對這個推定提齣質疑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反駁?書中對於這些“如何做”的解答,非常有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推定在不同司法領域(如民事、刑事、行政)的適用細節,以及在推定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爭議和解決路徑。例如,在侵權責任糾紛中,産品缺陷的推定是如何適用的?如何證明産品存在缺陷?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更側重於構建一個理論框架,而不是填充具體的“血肉”。
評分作為一名法律從業者,我深知證據在司法證明中的核心地位,而推定規則更是律師手中重要的“利器”。這本書的標題無疑觸及瞭我工作的痛點,我滿心期待地翻開瞭它,希望能夠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然而,讀罷全書,我的感受卻有些復雜。書中對“司法證明方法”的梳理,雖然涵蓋瞭基本概念,但缺乏對這些方法在不同類型案件中的具體應用指導。我期待的是能夠看到如何針對不同案件(如閤同糾紛、侵權糾紛、婚姻傢庭糾紛等)選擇和運用最閤適的證明方法,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呈現證據,以達到最佳的證明效果。對於“推定規則”部分,雖然列舉瞭一些常見的推定,但對這些推定背後的法理基礎、適用條件以及被推定方如何進行反駁的論述,則顯得有些單薄。我希望看到的是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在特定情形下,法院是如何權衡不同證據,最終作齣推定,或者當事人如何通過提供強有力的反證來推翻不利於自己的推定。這本書的深度,似乎還停留在對概念的介紹層麵,對於實踐操作的指導,則稍顯不足,未能完全滿足我作為讀者對深度和廣度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實在太“理論”瞭,簡直像一本法律字典,但又缺乏實際的案例指導。讀起來特彆枯燥,好多概念性的東西,比如“證明標準”、“證據形式”、“自由心證”等等,雖然我知道它們很重要,但書裏隻是泛泛地介紹瞭一下,很少有結閤具體司法實踐的例子來闡釋。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法官如何在庭審中運用這些方法,如何界定不同證據的效力,如何處理那些看似矛盾的證據。比如,在刑事案件中,對於“疑罪從無”的原則,推定規則是如何與這一原則相互製衡的?在民事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是如何影響最終判決的?書中對此的論述總感覺隔靴搔癢,無法讓我真正理解這些理論在實際運用中的微妙之處。尤其是關於“推定”的部分,書中列舉瞭一些推定,比如“死亡推定”、“善意推定”等,但對於這些推定在不同案件中的適用邊界,以及如何對抗這些推定,則顯得非常模糊。我需要的是那種能“手把手”教我如何分析案情、如何構建證據鏈、如何運用推定來強化自己論點或者反駁對方論點的指導,而這本書似乎更偏嚮於理論的梳理和概念的解釋,對於實操性的指導卻顯得力不從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