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老人,一个病人,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抱病履职,苦撑危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后600天》是**作家顾保孜潜心多年写成,**摄影师杜修贤(周恩来专职摄影记者)生前*后一部作品。《周恩来*后600天》收录300多幅历史照片,记录****后600天令人心痛岁月,大量珍贵照片属**面世。
顾保孜编著杜修贤摄影的《周恩来*后600天》 真实地记录了周恩来**从患病、住院到逝世的*后 生命岁月,生动地展现了周恩来**与江青反革命集 团进行顽强斗争并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举 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的领导岗位的过程,表现了 周恩来**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伟大 的人格力量。
周恩来从患病到住院,经历了两年苦撑危局的政 治苦旅;从住院到逝世,又经历了600天由生到死的 病痛时日。周恩来从1972年5月12日,检查出尿中有 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 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 的政治压力,同**、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批判极“左 ”思潮、“组阁”、“反对经验主义”等重大问题上 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举 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的领导岗位,为中国今后的 前途和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 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生命的*后600天里,共 做大小手术13次。周恩来生命*后的岁月,伴随着病 痛、负重、伤感、离别与希望,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 全部奉献给了党和**的事业。
顾保孜,江苏兴化人。1957年2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第二*兵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铁血N4A》《红镜头》《中南海人物春秋》《毛泽东*后七年风雨路》《毛泽东正值神州有事时》等数十部纪实文学著作。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等奖项。
摄影:杜修贤(1926年11月—2014年6月),陕西米脂人,1945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师从吴印咸学习摄影。1954年任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起担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20世纪60-70年代,他先后担任周恩来、毛泽东专职摄影记者。1980年担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1984年离休。
第一章 祸起萧墙
淡然处之
抽薪止沸
复出之路
一衣带水
南辕北辙
第二章 病魔缠身
柳暗花明
求贤若渴
日理万机
如愿以偿
再度受挫
忍辱负重
改弦*张
岁月留痕
风波再起
明火执仗
第三章 困顿病榻
西风残照
困顿病榻
挂肚牵心
垂暮之治
欢聚一堂
风生水起
生死一搏
情同手足
心愿已了
第四章 回天乏术
惺惺相惜
以忍为阍
暗流涌动
洞察秋毫
触物生情
泪干肠断
直抒胸臆
因风吹火
逝者如斯
激浊扬清
第五章 弥留之际
相濡以沫
临深履薄
油干灯尽
语重心沉
回光返照
难以回天
第六章 魂舞大地
剖肝泣血
力不从心
天怒人怨
众怒难犯
风木含悲
*后使命
涓滴不遗
尾声
后记
编后记
参考书目
采访对象
一本关于伟人晚年时光的书,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当这位伟人是周恩来总理,人们对他的敬意、好奇和不舍,更是如同潮水般涌来。这本书的封面,静谧而庄重,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心灵旅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形象,是他在人民心中的分量。而“最后600天”,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信息:岁月无情,生命有限,以及在有限的生命里,一位伟人是如何继续燃烧自己的余光。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他面对病痛时的坚韧,以及他在最后时刻依旧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崇高情怀。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史实罗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叙述,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一同经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他一生奉献,鞠躬尽瘁,最后的日子,想必也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细节,或许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发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寻那段尘封的时光,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
评分我一直对周恩来总理怀有深深的敬意,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魅力。读完这本书,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作者用一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总理形象。我看到了他晚年身体的衰弱,看到了他面对疾病时的隐忍,但他内心的强大和对国家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细节,充满了情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总理的最后时光。我被他对人民的关怀所打动,被他对工作的执着所感动。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国家奉献的一生。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伟大,也更加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精神的传记,关于生命价值的诠释。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尽的敬意所笼罩。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没有过度的渲染,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书中描绘的周总理,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那个高大的政治家形象,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凡人。我看到了他面对病魔时的顽强,看到了他在痛苦中依然牵挂着国家大事的执着,看到了他对同志、对人民的深情。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却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光辉。我仿佛能听到他微弱的呼吸声,能感受到他每一次的微笑和叹息。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体现在对生命、对事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担当之中。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敬仰;它也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在平凡生活中追求不凡的价值。我会被书中某个细节深深打动,也许是他在病床上与人谈话时的眼神,也许是他在写下某份文件时的颤抖的手。这些细微之处,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将我带入了周恩来总理生命的最后阶段。我在这段旅程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也感受到了精神的强大。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将总理在病痛折磨下依旧坚守岗位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些关于他如何克服身体不适,坚持处理国事,如何与身边的同志谈心,如何关注社会发展的细节,都让我深受触动。我看到了一个伟人,在生命的尽头,仍然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他最后的生命余温,温暖着这个国家。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仅仅在于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在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担当”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奉献的深刻剖析。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挖掘了周总理最后600天里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被掩盖在历史洪流中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在病榻上仍然不知疲倦工作的总理深深震撼。他用尽最后的力气,为国家、为人民操劳。他的精神,超越了肉体的痛苦,升华到了另一种境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奉献”二字的含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行动。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所肩负的沉重责任,以及他在承担这份责任时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智慧。这本书让我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有了更多的感激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