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為金觀濤,劉青峰代錶作之一,簡體字版初版於1984年,收入**批《走嚮未來叢書》,在全民族反思的八十年代暢銷一時。1992年《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在香港修訂再版,二十餘年來,在GN幾近JB。2010年法律齣版社在修訂版基礎上,重新印行舊作,以鄉饗讀者。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以超穩定結構假說來分析中國社會及文化在兩韆多年間的演變,代錶瞭作者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觀點。《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續篇為《開放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新書熱賣推薦:
1992年增訂本序言
D一章 一個古老的難題
1.1 對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學說的疑難
1.3 問題的正確提法
1.4 社會結構及周期性、停滯性
D二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2.1 “大一統”之謎
2.2 兩個生動的比喻:“馬鈴薯”與“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語言、通訊工具
2.4 郡縣製、儒傢國傢學說及一體化結構
2.5 封建大國的自發分裂傾嚮
2.6 一體化功能之一:對分封製的調節
2.7 一體化功能之二:限製人身依附關係
2.8 一體化功能之三:抑製軍事割據
2.9 兩種不同結構的封建社會
2.10 一對同構體:傢庭與國傢組織
2.11 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脆性
2.12 維持脆性的平衡———強控製
2.13 繁榮與陰影
D三章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
3.1 曆史病:官僚機構及人員的膨脹和腐化
3.2 封建特權與低薪製
3.3 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3.4 皇權的放大:宦官、外戚乾政
3.5 什麼是無組織力量
3.6 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土地兼並
3.7 土地兼並的自發趨勢和受控階段
3.8 危機爆發的突然性
3.9 無組織力量的匯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喪失
D四章 變法與動亂
4.1 變法效果遞減律
4.2 王朝中後期變法對社會危機的加劇
4.3 封建剝削的可控部分與不可控部分
4.4 剝削放大效應
4.5 農民大起義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4.6 動亂規模與無組織力量成正比
D五章 中國封建王朝的修復機製
5.1 奇異的修復能力
5.2 大動亂的調節作用
5.3 新王朝穩定性與無組織力量殘存程度成反比
5.4 D一塊修復模闆:宗法同構體
5.5 皇權主義:農民對D一塊模闆的意識
5.6 D二塊修復模闆:一體化目標
5.7 兩塊模闆的拼閤:新王朝建立的三種途徑
5.8 與一體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D六章 曆史的奇觀:超穩定係統
6.1 從一個寓言談起
6.2 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障礙之一:強控製和郡縣城市
6.3 資本主義因素結閤的障礙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積纍的中斷
6.5 封建王朝崩潰前的“假資本主義”
6.6 脆性瓦解的悲劇
6.7 嚴峻的選擇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D七章 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
7.1 一體化調節的失靈
7.2 中原的虛弱和少數民族內遷
7.3 玄學、佛教的興起
7.4 政治結構的變化:分裂、貴族化及九品中正製
7.5 經濟結構的變化:塢堡組織和人身依附關係的加強
7.6 亞穩結構與魏晉封建說
7.7 重建一體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貢獻與死鬍同
7.9 中華民族大熔爐
7.10 超穩定係統對外來衝擊的反應
7.11 中國社會超穩定係統形成發展的階段
D八章 意識形態結構的係統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識形態的結構
8.2 儒傢、墨傢、道傢的結構
8.3 意識形態結構的內和諧
8.4 一體化對意識形態的要求
8.5 內和諧、外適應與意識形態結構的演化
8.6 儒傢和道傢的互補結構
8.7 衝擊、反芻和融閤
8.8 理學的僵化與反僵化鬥爭
8.9 價值觀反省
D九章 科學技術與古代社會
9.1 李約瑟問題
9.2 蒸汽機革命和一步之差的睏惑
9.3 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整體觀
9.4 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在西方社會結構演變中成長
9.5 中國古代“大一統”技術結構
9.6 陰陽觀念和直觀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倫理中心主義對科學的影響
9.8 社會結構對科學技術進步的容量
D十章 社會結構演化理論
10.1 “整體分析”方法
10.2 社會結構的三個子係統
10.3 形態組閤和社會結構調節原理
10.4 結構穩定性和脆性
10.5 從存在到演化:潛結構的形成
10.6 功能耦閤係統的破壞:結構老化和無組織力量的增長
10.7 社會結構演化的四種模式
10.8 社會行動的新理論
D十一章 數學模型和王朝壽命研究
11.1 曆史學傢與數學傢的閤作
11.2 從事件到數軸的映射:尋找主要變量
11.3 王朝穩定性的數學錶示
11.4 行為麯麵與盛衰麯綫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壽命討論及其他推論
後 記
我記得當時是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下閱讀這部作品的,不得不說,它需要一種沉浸式的體驗纔能真正體會其精妙之處。作者在行文中偶爾展現齣的那種洞悉世事的通達和略帶悲憫的筆調,讓人在敬佩其學識之餘,更感到一種思想上的共鳴。他似乎總能恰到好處地捕捉到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之處,並用文字將其精準地勾勒齣來。這種寫作技巧的嫻熟運用,使得本書在學術著作中顯得尤為突齣。它沒有刻意追求華麗辭藻,但每一個詞語的選用都恰到好處,充滿瞭重量感和曆史感。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閤上書本就會立刻忘記內容的作品,相反,它會在你的腦海中持續發酵、生長,不斷地與你後來的閱讀和思考産生新的連接點。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思想對話,而非單嚮的信息灌輸。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來自於它對於“韌性”的探討,那種看似堅不可摧、實則暗藏脆弱的復雜性。它成功地描繪齣瞭一種在巨大壓力下長期維持穩定性的狀態,這種穩定並非沒有代價,而是以某種必要的“冗餘”和“僵化”為代價換取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那些在錶麵上風平浪靜的時期,內在的張力是如何積蓄的,又是如何最終以齣人意料的方式得到釋放的。作者對曆史脈絡的把握極為細膩,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綫索拉成一條直綫,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充滿瞭復雜反饋迴路的網絡。這種立體化的曆史觀,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它教會我,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其根源往往深埋於更久遠、更隱秘的結構性安排之中。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審視曆史的“顯微鏡”,能夠穿透錶象,直抵肌理。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嚴肅的理論探討之餘,保持瞭一種對現實關懷的溫度。它不是那種隻在象牙塔裏自說自話的學術著作,而是字裏行間都流淌著對人類社會未來走嚮的關切。作者在構建其理論體係時,所采用的論證邏輯嚴密得像一颱精密的儀器,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紮實的觀察和審慎的推演之上。然而,這種嚴謹性並沒有讓它變得枯燥,反而因為其邏輯的無懈可擊,使得其結論更具說服力和穿透力。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當前世界格局中一些看似隨機的事件,有瞭一種“情理之中”的理解。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但卻提供瞭一套更高級的問題分析工具。這種由內而外的思維重塑,遠比記住幾個結論來得重要得多,它真正實現瞭“授人以漁”的價值。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凝練,初讀時甚至有些晦澀,但細細品味後,便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作者的筆觸老辣而精準,尤其是在論述某些敏感議題時,那種剋製中的力量感,讓人印象深刻。這絕不是一本能讓人輕鬆“掃完”的書,它需要你投入相當的精力去咀嚼、去消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和分析經典理論時的那種遊刃有餘,他不像很多學者那樣照本宣科,而是能將那些高深的理論模型巧妙地嫁接到具體的社會情境中,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起來,具有瞭強烈的現實指嚮性。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過程雖然艱辛,但每一次停下來喘息,迴望來時的路,都能看到更廣闊的風景。這種對思想深度的不妥協,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拒絕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堅持嚮內求索,探求事物最本質的運行規律。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沉穩中帶著一絲不安的色調,很能勾起人對曆史變遷的深思。我記得當時在書店裏隨意翻閱,就被它那種宏大的敘事感所捕獲。它不像有些曆史著作那樣堆砌史料,而是更側重於對現象背後的深層機製的剖析。尤其是作者對社會變動周期性的那種洞察力,讓人讀完之後,看待周遭的許多事情都有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它不是在簡單地講述“過去發生瞭什麼”,而是在試圖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反復發生”。這種對結構性問題的執著探討,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與滿足感。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的瑣碎,去思考那些看不見的、但卻牢牢牽引著社會前進方嚮的無形之手。那種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個解讀復雜的古老鍾錶的工具,雖然裏麵的齒輪錯綜復雜,但一旦理解瞭核心的運行邏輯,便能對整部機器的未來走嚮有所預判。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這種框架性的理解,而非僅僅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