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为金观涛,刘青峰代表作之一,简体字版初版于1984年,收入**批《走向未来丛书》,在全民族反思的八十年代畅销一时。1992年《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在香港修订再版,二十余年来,在GN几近JB。2010年法律出版社在修订版基础上,重新印行旧作,以乡飨读者。
《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2010年版)》以超稳定结构假说来分析中国社会及文化在两千多年间的演变,代表了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观点。《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续篇为《开放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新书热卖推荐:
1992年增订本序言
D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D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2.1 “大一统”之谜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2.13 繁荣与阴影
D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D四章 变法与动乱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4.4 剥削放大效应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D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5.4 D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D一块模板的意识
5.6 D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D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6.7 严峻的选择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D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D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8.9 价值观反省
D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9.1 李约瑟问题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D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10.1 “整体分析”方法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D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后 记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不安的色调,很能勾起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思。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随意翻阅,就被它那种宏大的叙事感所捕获。它不像有些历史著作那样堆砌史料,而是更侧重于对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的剖析。尤其是作者对社会变动周期性的那种洞察力,让人读完之后,看待周遭的许多事情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它不是在简单地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在试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反复发生”。这种对结构性问题的执着探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但却牢牢牵引着社会前进方向的无形之手。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个解读复杂的古老钟表的工具,虽然里面的齿轮错综复杂,但一旦理解了核心的运行逻辑,便能对整部机器的未来走向有所预判。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这种框架性的理解,而非仅仅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凝练,初读时甚至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后,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的笔触老辣而精准,尤其是在论述某些敏感议题时,那种克制中的力量感,让人印象深刻。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扫完”的书,它需要你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咀嚼、去消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和分析经典理论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不像很多学者那样照本宣科,而是能将那些高深的理论模型巧妙地嫁接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指向性。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过程虽然艰辛,但每一次停下来喘息,回望来时的路,都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这种对思想深度的不妥协,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拒绝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坚持向内求索,探求事物最本质的运行规律。
评分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阅读这部作品的,不得不说,它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作者在行文中偶尔展现出的那种洞悉世事的通达和略带悲悯的笔调,让人在敬佩其学识之余,更感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他似乎总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并用文字将其精准地勾勒出来。这种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使得本书在学术著作中显得尤为突出。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但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恰到好处,充满了重量感和历史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书本就会立刻忘记内容的作品,相反,它会在你的脑海中持续发酵、生长,不断地与你后来的阅读和思考产生新的连接点。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思想对话,而非单向的信息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之余,保持了一种对现实关怀的温度。它不是那种只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的学术著作,而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关切。作者在构建其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观察和审慎的推演之上。然而,这种严谨性并没有让它变得枯燥,反而因为其逻辑的无懈可击,使得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穿透力。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当前世界格局中一些看似随机的事件,有了一种“情理之中”的理解。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却提供了一套更高级的问题分析工具。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重塑,远比记住几个结论来得重要得多,它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来自于它对于“韧性”的探讨,那种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暗藏脆弱的复杂性。它成功地描绘出了一种在巨大压力下长期维持稳定性的状态,这种稳定并非没有代价,而是以某种必要的“冗余”和“僵化”为代价换取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那些在表面上风平浪静的时期,内在的张力是如何积蓄的,又是如何最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释放的。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把握极为细腻,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线索拉成一条直线,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了复杂反馈回路的网络。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教会我,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往往深埋于更久远、更隐秘的结构性安排之中。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审视历史的“显微镜”,能够穿透表象,直抵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