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人物,他的智慧影响了后世诸多伟人,甚至连邻国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都受到阳明心学的深远影响。学习《传习录》,学习阳明智慧,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仍然重大益处。
2 本书视角独到,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传习录充分糅合,创造出一种对阳明心学的解读方式,既不刻板枯燥,也不会流于戏说、肤浅庸俗。
内容介绍
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作者简介
宗承灏
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专栏作者,“中国好书榜”获奖作家。专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文笔如刀,抽丝剥茧,往往一针见血切中问题之要害。已出版《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帝国往事(605—758》:隋唐大繁华背后的暗伤》《武则天帝王笔记》等多部畅销作品。
文 摘
知一 开出一树好花
【原文】(1)
爱问:“‘在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民’,亦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字相对,然非‘’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其,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好好之,民之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字意。‘民’犹《孟子》‘仁民’之谓,‘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以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民’。说‘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原文】(2)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王阳明毕竟不是生在普通人家的孩子,说他生在大明王朝di的官僚家庭也不为过。他的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状,到正德年(1506年)已经担任礼部左侍郎,成为内阁辅臣候选人之一。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又号“海日翁”,曾在龙泉山的寺庙中读书,故后人尊称他为“龙山先生”。
天顺六年(1462年),十七岁的王华以“三礼”参加院试,辞章you秀。阅卷的官员不相信如此干净漂亮的文字出自一个乡间少年之手,于是对他进行复试。复试中王华一挥而就,作文章依旧不凡。阅卷的地方官员不禁大为感叹,认定此子他日必大魁天下。
从此之后,王华名声大噪,远近富户大族都备下厚礼,登门邀请王华教育自己的子弟。
成化初年,浙江学政张时敏在对余姚的一帮士子进行仔细考校后,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他说:“谢迁与王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将来都是状的料,途不可限量。”
果然,谢迁后来成为成化十一年的状,日后终成一代名辅;而王华则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只是遭遇刘瑾之祸而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宁良当时是掌管浙江一省民政的布政使,他想要为子弟挑选一位好老师,于是便请浙江学政张时敏推荐。张时敏说:“浙江士子之中,学业优异者不在少数;若只是为子弟的举业择师,可推荐的也不少;若论学品兼优,堪为人师表者,非王华莫属。”宁良欣然采纳了张学政之言,礼聘王华为师。
宁良的老家在湖南祁阳,王华受聘后便被安排住进了宁家的梅庄别墅。宁良出仕曾在这里读书,当时别墅里还数千卷藏书,这让一心好学的王华大喜过望。王华白天用心授课,晚上则博览藏书。虽然他在当地待了三年多时间,但从来没进过城。如此刻苦勤奋,学问自然愈加精进,于是被人戏称为“五经司令”。
当时在祁阳士子中,嫖妓酗酒之风盛行。王华虽然孤身在外,但是他从放纵过自己。在他结束聘期要回浙江时,当地士子为他在江边亭楼设宴饯行。
宴席一直持续到后半夜才结束,人都醉醺醺地离开了,只剩下王华被安排在楼中留宿。待王华进入楼中,刚要宽衣就寝,恍惚间就发现两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坐在帐中。他虽几分醉意,但仍能自我克制,可他刚要转身退出,发现门不知何时已被死死锁住。
两个女子向他走来,王华作势将她们推开,可对方扭着腰肢又黏了上来。“读书的种子”平日里只知道读圣贤书,从经历如此不堪的场面。情急之下,王华破窗而出,卸下一块门板掷入江中,然后跳上门板,连夜渡江而去。那帮等着看好戏的人不由得投来惊异和赞叹的目光……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高中状,被授为翰林院修撰。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被皇帝任命为每日进讲的日讲官。每次进讲,他都要高声朗语,言辞贴切。当时负责向皇帝进讲的官员好几位,的在进讲会不眠不休准备很长时间,生怕没做足功课出了差错。
明朝的官员俸禄是很低的,如果没灰色收入,很难应付在京城做官的开支,尤其是交际方面的开支。一个京官要想在京城混得顺风顺水,需要付出的往往是俸禄的数倍或数十倍,乃至上百倍。低品级的京官大多是没油水可捞的职位,而支出又相对较高,以京官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得很清苦,整日巴望着被外放的机会。
王华在物质方面没过高的要求,生活十分节俭,且应酬往来极少,面对清苦的生活也能安之若素。好在朝廷不时给些额外的奖赏或补助,这样王华总算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十一岁的王阳明被父带到了京城,并在他的严厉监督下接受儒家传统教育。通常情况下,伴随着这种教育的是先生的戒尺和家长的棍棒。父王华告诉他,这样的教育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很必要的。王阳明虽然心怀不满,但也只能接受。
父王华像是看管犯人一样敦促王阳明做功课,这让王阳明叫苦不迭,也让他无限怀念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王阳明的作息时间表上,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都要用来学习。他的生活就是背不完的四书五经,写不尽的八股文章。王阳明能够感觉到,父看自己的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怀疑。焦虑是因为他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让父无从把握,而怀疑则是因为他不相信王阳明能够自觉地学习,成长为一个令他满意的读书人。
王阳明虽然置身于父王华营造的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不过爷爷在旁宠护着,还是机会忙里偷闲。与父王华相比,爷爷王天叙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显然要宽容许多,他既可以接受一个坚守传统儒学的儿子,又可以接受一个天马行空、不按常理出牌的孙子。
在不多的空闲时间里,王阳明为了让小伙伴们都跟自己玩,便省下自己的果品、点心,拿给伙伴们分享。王华得知儿子此举后,也不免大为赞叹,如此年纪就能克制私欲以遂其志,实在难得。
据说,王阳明小的时候就了做圣贤的想法。虽然这时他的圣贤理想还不够真实,但是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谋划的人生路径迥异于大部分同龄人。也许人会问,在王阳明的内心世界里,他认为的圣贤到底着怎样的面目呢?
《传习录》di一篇就是“新民”与“民”之争,或许可以为我们的认知打开一个缺口。
王阳明与朱熹在“新”与“”上各执一词并非文人之间的炫技,是两人在政治价值取向、为政理念上存在着差异。王阳明作为后辈,并没冒犯朱熹的意思。心学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王阳明独自开创的,在一定程度上,心学只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
作为王阳明的首席弟子,徐爱心疑惑,他问王阳明:“《大学》一书,明明德确实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又要强调‘民’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在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说像我父这样一个人,如果从风光无限的京官生活一下子跌落尘埃,生活的困顿且不去说它,难忍受的还是世人的白眼,尤其是来自那些不明底细的故交旧友的非议。到了那时,生异才什么用?笔绽莲花又什么用?也只能以文章为游戏,自轻自贱了吧。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如果再无一点儿精神的空间,那真要把人给生生闷死。修禅,遁迹山水,都是为了解脱。说是万念俱空,一丝不挂了才去潜心禅修,但实际上还是对现实俗物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也就是关注我们的精神世界;民(关怀和爱护民众)是天地万物一体原则的自然运用,也就是在追求精神世界同时,更要实实在在地去接地气。”
他同时还说:“明明德必须要体现在‘民’二字上,只民才能彰显出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比如我们爱自己的父,同时也要兼爱别人的父以及天下人的父。做到这一点后,我们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自己的父、别人的父以及天下人的父成为一体。只成为一体,孝敬父母的光明德性才能完全彰显。”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善政理想就是,君王个人或辅助君王的人都应该洗涤身心,成为德之人。不仅如此,他们作为统治者,还要使被统治者也成为德之人。
王阳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同时又是天底下级的动物,因此要特别关注人自身的病痛苦难,要重视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否则的话,为政者就没是非之心。
王阳明确信,如果这个世界每一个个体都能推己及人,由远而近,将恻隐之心投注于每个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可以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生命时时欲飞,然而在道德的重扼下,却总是飞不起来。时看似轻盈地将要越过去,还是会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拽着,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目 录
序章 读懂王阳明,就懂了当下
行一 人生的头等大事
知一 开出一树好花
行二 重要的是心方向
知二 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行三 凡知觉处便是心
知三 一颗心与世界的交锋
行四 装满自己,再倒空自己
知四(上) 处处须因事得宜
知四(下) 圆满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行五 生命是一场自我期许
知五 尽其言不如静其心
行六 让良知收获真自由
知六 人要活出一个真知
行七 繁华深处莫忘初心
知七 活好当下,才诗意和远方
行八 得力处,便是用力处
知八 自己不足道,内心却强大
行九 来者不拒,去者亦不留
知九 半途离席的人生也完美
行十 让我们破了心中那个贼
知十(上) 人生需要一个关键词
知十(下) 一定要在“事上练”
行十一 静时念念去人欲
知十一 心何尝内外之分
行十二 动与静,源于内心的恐惧
知十二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行十三 无心方能真放心
知十三 圣人之心如明镜
行十四 人人心中仲尼
知十四 汝心同归于寂
行十五 听从良知的召唤
知十五 无善无恶是天理
完结篇 人生达命自洒脱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