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的六朝文學研究學者──興膳宏
聯結東亞文學理論傳統與文化傳承的權wei之作
為「龍學」注入活水的新視野
為「詩品」延伸藝評淵源的新觀點
《中國文學理論》是興膳宏集結二十多年來,關於魏晉南北朝至中唐文學理論的專論,若要對魏晉南北朝的作家、詩文、文學理論有全盤性的了解,這部深具學術價值的專著為必讀之傑作。這部專著奠定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基礎,也誕生了眾多饒富特色的文學理論。綜觀本書,每篇論文都與《文心雕龍》、《詩品》緊密相扣。興膳宏把書名冠以「中國文學理論」,是對《文心雕龍》與《詩品》二書的定位,深具企圖心的嘗試。《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價值已無庸再論,然興膳宏的論述更為「龍學」研究迳咸砘ā�劉勰在主張文章創作的要諦必須回歸儒家經典,而作者以精闢的論證,回歸劉勰本源的思維形式當中,分析除了儒教之外,佛教與老莊思想亦潛藏其中。同時他又以中日文化交涉的比較文學的角度,檢視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藉此探索《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如何跨越國境在日本人之間傳播,又如何成為當時東亞文化共同的知識體系與文學淵源。
對於帶給宋代文學批評之主流的詩話極大影響的《詩品》研究方面,作者首度嘗試從詩、畫等藝術領域找尋其品評的淵源,在比較《文心雕龍》與《詩品》後,發現鍾嶸的評論角度不同於劉勰,相較於劉勰,鍾嶸更重視奇拔的表現與「氣」的充實。由於興膳宏具敏銳的洞察力,加上他能從文學與宗教、中日文學交流等宏大的角度進行研究,所以,本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不僅呈現出異於以往的嶄新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如何成功賦予這兩部六朝文學理論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本書及《中國文學理論的開展》等一系列以《文心雕龍》與《詩品》為主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足見其研究成果已在日本學術界得到權wei的肯定,更凸顯本書中譯本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
興膳宏(Kozen Hiroshi,1936-)
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院,並受教於吉川幸次郎與小川環樹兩位教授。興膳宏於1986年出版的《文心雕龍》翻譯,是日本zui早完成這部博大精深的文學理論之全譯本。他於1989年以《中國文學理論》一書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愛知教育大學、名古屋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中國語學中國文學研究室講座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院長。2000年於京都大學退休,獲頒京都大學名譽教授,2001年出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2013年,以《中國文學理論》(清文堂,2008)、《中國文學理論之開展》(清文堂,2008)等一系列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
譯者簡介
蕭燕婉
中山醫藥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九州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日中比較文學、江戶時期女性文學。
目錄节选
Ⅱ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摯虞《文章流別志論》考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上手的时候我就被它独特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配合着字体排版的疏密有致,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厚重的学究气。当然,外在的美学只是敲门砖,真正让我沉浸进去的是它内页的纸张选择。光线好的时候,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享受,文字的黑度与纸张的白度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我个人对实体书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种触感和视觉的友好度决定的。尤其是那些需要反复查阅的章节,那种可以安心地把书摊平在桌上的稳固感,比起电子屏幕的冰冷,要温暖太多了。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既有分量,又不会笨重到让人望而却步,很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读。这本书在细节上的用心,体现了出版方对严肃学术内容的一种尊重,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快餐式出版物,而是真正希望读者能够沉下心来与其对话的作品。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态,很多时候觉得那套术语和框架过于高深莫测,让人难以窥其堂奥。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逻辑梳理能力,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仿佛搭建了一个极其精密的脚手架,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攀登,而不是直接把一堆砖头材料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琢磨怎么盖房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经典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微妙差异时所采用的类比方式。那些原本抽象到似乎只能在云端漂浮的概念,经过作者的笔触,立刻落到了实处,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叙述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同时也让那些久浸此道的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洞见——就像是在熟悉的老房子里,忽然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精巧结构。对于希望系统性建立起理论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平台。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不如说是一场持续的、充满辩证思维的对话。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合上书本,开始在脑海里复盘刚刚读到的观点,并尝试用自己熟悉的案例去套用和检验。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既有的学说,更在于它如何激发了读者内在的批判性思维。作者的立场是鲜明的,但绝非霸道的,他总是在提出论点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不同的声音介入进来。这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让我意识到,文学理论不是一个封闭的教条体系,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修正的动态场域。每当我读到一些关于文本阐释角度的讨论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视野的窗户。这种由内而外驱动的学习体验,才是真正令人留恋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注释体系,简直是为我这种“资料控”准备的饕餮大餐。我常常在阅读正文时,忍不住会顺着脚注往下挖,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像是通往另一片知识大陆的入口。它不仅仅是学术规范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知识溯源的尊重和对读者求知欲的尊重。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论断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学术脉络和历史争论,而这些,通过详尽的注释得到了清晰的交代。这使得我不用在理解核心内容和追溯背景知识之间来回切换,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某个特定子领域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的宝库,它为你指明了前人走过的路,也暗示了尚未被探索的荒野。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加,让人愿意将其视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从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凝练和精准的,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最恰当地表达思想。起初,这种高度的密度会让人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回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层含义。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传递方式。它要求读者调动全部的注意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这种智力上的“锻炼”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与那些试图用华丽辞藻来掩盖内容单薄的著作相比,这本书的力量在于其内容的充实和逻辑的严密。它不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专业姿态,展示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学科的图景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结构化的理解,这是一种经过深刻思考后获得的满足感,而非转瞬即逝的快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