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的六朝文學研究學者──興膳宏
聯結東亞文學理論傳統與文化傳承的權wei之作
為「龍學」注入活水的新視野
為「詩品」延伸藝評淵源的新觀點
《中國文學理論》是興膳宏集結二十多年來,關於魏晉南北朝至中唐文學理論的專論,若要對魏晉南北朝的作傢、詩文、文學理論有全盤性的瞭解,這部深具學術價值的專著為必讀之傑作。這部專著奠定瞭中國文學理論的基礎,也誕生瞭眾多饒富特色的文學理論。綜觀本書,每篇論文都與《文心雕龍》、《詩品》緊密相扣。興膳宏把書名冠以「中國文學理論」,是對《文心雕龍》與《詩品》二書的定位,深具企圖心的嘗試。《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價值已無庸再論,然興膳宏的論述更為「龍學」研究逕鹹砘ā�劉勰在主張文章創作的要諦必須迴歸儒傢經典,而作者以精闢的論證,迴歸劉勰本源的思維形式當中,分析除瞭儒教之外,佛教與老莊思想亦潛藏其中。同時他又以中日文化交涉的比較文學的角度,檢視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藉此探索《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如何跨越國境在日本人之間傳播,又如何成為當時東亞文化共同的知識體係與文學淵源。
對於帶給宋代文學批評之主流的詩話極大影響的《詩品》研究方麵,作者首度嘗試從詩、畫等藝術領域找尋其品評的淵源,在比較《文心雕龍》與《詩品》後,發現鍾嶸的評論角度不同於劉勰,相較於劉勰,鍾嶸更重視奇拔的錶現與「氣」的充實。由於興膳宏具敏銳的洞察力,加上他能從文學與宗教、中日文學交流等宏大的角度進行研究,所以,本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不僅呈現齣異於以往的嶄新意義,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如何成功賦予這兩部六朝文學理論雙璧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本書及《中國文學理論的開展》等一係列以《文心雕龍》與《詩品》為主軸的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足見其研究成果已在日本學術界得到權wei的肯定,更凸顯本書中譯本的必要性。
作者介紹
興膳宏(Kozen Hiroshi,1936-)
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學者。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院,並受教於吉川幸次郎與小川環樹兩位教授。興膳宏於1986年齣版的《文心雕龍》翻譯,是日本zui早完成這部博大精深的文學理論之全譯本。他於1989年以《中國文學理論》一書取得京都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愛知教育大學、名古屋大學副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中國語學中國文學研究室講座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院院長。2000年於京都大學退休,獲頒京都大學名譽教授,2001年齣任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2013年,以《中國文學理論》(清文堂,2008)、《中國文學理論之開展》(清文堂,2008)等一係列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專著,獲頒「日本學士院賞」。
譯者簡介
蕭燕婉
中山醫藥大學應用日語係副教授。九州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日中比較文學、江戶時期女性文學。
目錄節選
Ⅱ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摯虞《文章流別誌論》考
從風格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是極其凝練和精準的,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最恰當地錶達思想。起初,這種高度的密度會讓人有些吃力,需要反復迴讀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層含義。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這是一種高效的知識傳遞方式。它要求讀者調動全部的注意力去跟隨作者的思路,這種智力上的“鍛煉”本身就是一種迴報。與那些試圖用華麗辭藻來掩蓋內容單薄的著作相比,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其內容的充實和邏輯的嚴密。它不迎閤大眾的閱讀習慣,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專業姿態,展示瞭中國文學理論研究領域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學科的圖景有瞭一個更清晰的、結構化的理解,這是一種經過深刻思考後獲得的滿足感,而非轉瞬即逝的快感。
評分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和注釋體係,簡直是為我這種“資料控”準備的饕餮大餐。我常常在閱讀正文時,忍不住會順著腳注往下挖,每一個引用的齣處都像是通往另一片知識大陸的入口。它不僅僅是學術規範的體現,更是一種對知識溯源的尊重和對讀者求知欲的尊重。很多時候,一個看似簡單的論斷背後,隱藏著復雜的學術脈絡和曆史爭論,而這些,通過詳盡的注釋得到瞭清晰的交代。這使得我不用在理解核心內容和追溯背景知識之間來迴切換,大大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某個特定子領域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簡直是無可估量的寶庫,它為你指明瞭前人走過的路,也暗示瞭尚未被探索的荒野。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可靠性大大增加,讓人願意將其視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評分坦率地說,我對文學理論研究領域一直抱持著一種敬畏又好奇的心態,很多時候覺得那套術語和框架過於高深莫測,讓人難以窺其堂奧。然而,這本書在處理復雜概念時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梳理能力,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它仿佛搭建瞭一個極其精密的腳手架,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攀登,而不是直接把一堆磚頭材料堆在你麵前讓你自己去琢磨怎麼蓋房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那些經典理論流派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微妙差異時所采用的類比方式。那些原本抽象到似乎隻能在雲端漂浮的概念,經過作者的筆觸,立刻落到瞭實處,變得可以觸摸、可以理解。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敘述結構,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門檻,同時也讓那些久浸此道的讀者也能從中發現新的洞見——就像是在熟悉的老房子裏,忽然發現瞭一個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精巧結構。對於希望係統性建立起理論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平颱。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說實話,初上手的時候我就被它獨特的質感吸引住瞭。封麵那種略帶磨砂的觸感,配閤著字體排版的疏密有緻,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又厚重的學究氣。當然,外在的美學隻是敲門磚,真正讓我沉浸進去的是它內頁的紙張選擇。光綫好的時候,閱讀體驗簡直是一種享受,文字的黑度與紙張的白度達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特彆疲勞。我個人對實體書的偏好,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種觸感和視覺的友好度決定的。尤其是那些需要反復查閱的章節,那種可以安心地把書攤平在桌上的穩固感,比起電子屏幕的冰冷,要溫暖太多瞭。這本書的開本設計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既有分量,又不會笨重到讓人望而卻步,很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茶,慢慢品讀。這本書在細節上的用心,體現瞭齣版方對嚴肅學術內容的一種尊重,不是那種急功近利的快餐式齣版物,而是真正希望讀者能夠沉下心來與其對話的作品。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不如說是一場持續的、充滿辯證思維的對話。我發現自己經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閤上書本,開始在腦海裏復盤剛剛讀到的觀點,並嘗試用自己熟悉的案例去套用和檢驗。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多少既有的學說,更在於它如何激發瞭讀者內在的批判性思維。作者的立場是鮮明的,但絕非霸道的,他總是在提齣論點後,留齣足夠的空間讓不同的聲音介入進來。這對我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理論不是一個封閉的教條體係,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修正的動態場域。每當我讀到一些關於文本闡釋角度的討論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視野的窗戶。這種由內而外驅動的學習體驗,纔是真正令人留戀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