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參數
| 動力變革 |
| | 定價 | 90.00 |
| 齣版社 | 中國工人齣版社 |
| 版次 | 1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2月 |
| 開本 | 16 |
| 作者 | 遲福林 著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0 |
| 字數 | 0 |
| ISBN編碼 | 9787500869221 |
內容介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基本特徵是由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在三大變革中,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重點,動力變革是關鍵。動力變革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前提條件。要以加快“動力變革”促進“效率變革”,實現“質量變革”,由此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釋放資源活力,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本書是以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動力變革”為主題,研究新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曆史跨越的若乾重大課題。
作者介紹
遲福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傢“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廣東、海南等地方政府決策谘詢顧問。國傢行政學院、北京大學、東北大學等多傢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緻力於經濟體製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共齣版中英文專著四十餘部,公開發錶學術論文八百餘篇,形成研究報告七十餘部,提交瞭大量政策建議報告,在決策和實踐層麵産生積極影響。曾獲得“五個一工程奬”、“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奬”、“中國發展研究奬”等奬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2002年被中組部、中宣部、國傢人事部和國傢科學技術部聯閤授予“全國傑齣專業技術人纔”榮譽稱號,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傢”,2015年入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捲)》。
關聯推薦
《動力變革》主張推動我國經濟轉嚮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趨勢與曆史性機遇,更要大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這就 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以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促進並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本書對我國新時代推動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值得關注我國改革開放的讀者研讀和參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首席專傢,國務院研究室原主任魏禮群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嚮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改院作為一傢具有國內和國際重要影響力的“中國改革智庫”,所推齣的《動力變革》,深入剖析和係統迴答瞭我國動力變革的背景、目標、任務,並提齣我國轉嚮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該書是中改院改革政策研究的又一部力作,為新時代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決策,提供瞭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
《動力變革》扭住“動力”這個“核”,在分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趨勢的基礎上,剖析瞭我國發展動力係統及其轉變,並提齣瞭以“動力變革”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相關建議。這是首部砸開“動力變革”這一“核桃”的一部力作,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理論性,也有一定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相信本書對於關心中國如何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各界讀者,會提供重要的藉鑒和參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
目錄
總論以高質量發展厚植強國之基
——新時代動力變革的目標與任務
轉嚮高質量發展,既取決於把握內外環境的趨勢變化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曆史機遇,又取決於順應趨勢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實際進程。這就需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以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一、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
二、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變革
三、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
四、轉嚮高質量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五、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多方麵開放
一章新時代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大國選擇
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發生變化,一是公共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二是服務型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三是新型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適應這個新變化,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以動力變革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加快從高速增長嚮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一節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031
一、公共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032
二、服務型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
三、新型需求多方麵快速增長
第二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突齣挑戰
一、供求失衡的挑戰
二、供給體係不適應的挑戰
三、發展理念的挑戰
第三節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變革
一、從要素驅動轉嚮創新驅動
二、從投資拉動轉嚮消費拉動
三、從不均衡發展轉嚮均衡發展
第二章經濟轉型升級決定高質量發展進程
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曆史關節點。産業結構從工業主導嚮服務業主導轉型升級,消費結構從物質型消費嚮服務型消費升級,城鄉結構從規模城鎮化嚮人口城鎮化升級,開放結構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嚮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升級。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是我國轉嚮高質量發展的 大“底氣”。關鍵在於以動力變革加快經濟轉型升級進程,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一節産業結構升級的新趨勢
一、我國進入工業化後期
二、從工業主導嚮服務業主導的轉型升級
三、2020:基本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産業結構
第二節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趨勢
一、我國進入“消費新時代”
二、服務型消費支齣較快增長
三、2020:初步形成以服務型消費為主的消費新結構
第三節城鄉結構升級的新趨勢
一、我國進入城鄉融閤發展新階段
二、從規模城鎮化走嚮人口城鎮化的大趨勢
三、2020:初步形成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並進的新態勢
第四節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轉型新趨勢
一、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二、服務貿易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2020:初步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第五節經濟轉型升級決定高質量發展前景
一、經濟轉型升級決定經濟增長
二、經濟轉型升級決定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
三、以經濟轉型升級破解高質量發展的突齣矛盾
第三章2020: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曆史關口
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國內外形勢看,2020年是我國實現三大轉變、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曆史關口。抓住經濟轉型開放大趨勢,把握好2020年這個時間窗口期,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曆史跨越。
一節2020:轉嚮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一、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曆史選擇
二、實現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
三、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
第二節2020:轉嚮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路綫
一、在保持中高速增長中提升發展質量
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提升發展質量
三、在多方麵深化改革中提升發展質量
第三節2020:轉嚮高質量發展的時間窗口
一、經濟轉型升級的窗口期
二、利益結構調整的窗口期
三、理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窗口期
第四章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我國經濟轉嚮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振興實體經濟重點難點在製造業。要破解實體經濟發展的突齣矛盾,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産業邁嚮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産權保護是振興實體經濟的 大激勵。要以産權保護的製度化、法治化穩定企業發展預期,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
一節破解實體經濟發展的突齣矛盾
一、實體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影響高質量發展
二、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製約高質量發展
三、實體經濟體製不活掣肘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發展高質量實體經濟重在製造業優化升級
一、製造業優化升級決定實體經濟發展
二、推動生産型製造嚮服務型製造轉型
三、推動“中國製造”嚮“中國智造”轉型
第三節産權保護是振興實體經濟的 大激勵
一、以産權保護穩定企業發展預期
二、推動産權保護製度化法治化進程
三、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製度創新
四、強化産權保護中的政府守信
第四節大力弘揚企業傢精神
一、以製度創新穩定企業傢預期
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三、理性處理民營企業傢“原罪”
第五章數字經濟帶領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與經濟轉型升級交織融匯,不僅成為推動新時代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動能,也日益成為帶領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與産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加快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閤,是實現由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的務實選擇。
一節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趨勢?202
一、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趨勢?202
二、數字經濟優化經濟結構的大趨勢?208
三、數字經濟推動經濟較快增長的大趨勢?212
第二節數字經濟帶領製造業變革?214
一、數字經濟助力製造業彎道超車
二、以智能製造贏得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先機
三、加快數字經濟與製造業融閤發展的政策與體製創新
第三節以數字經濟帶動高質量發展
一、以數字經濟形成創新發展新動能
二、以數字經濟形成協調發展新格局
三、以數字經濟引導綠色發展新方嚮
四、以數字經濟形成開放發展新優勢
五、以數字經濟形成共享發展新平颱
第六章消費升級拉動高質量發展
我國進入“消費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重在抓住近14億人消費結構升級的曆史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促進消費的體製機製,把提高供給體係質量作為主攻方嚮,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以此破解消費需求增長與消費供給短缺的結構性矛盾,釋放數十萬億級的消費需求。
一節以消費結構升級為導嚮優化供給結構
一、創新供給體係
二、優化投資結構
三、加快服務業市場開放
四、優化消費環境
第二節消費結構升級下的服務貿易發展
一、消費升級蘊含服務貿易巨大潛力
二、破解服務貿易麵臨的突齣矛盾
三、初步形成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開放新結構
第三節從“世界工廠”到“世界消費市場”
一、“中國消費”成為全球市場的突齣亮點
二、“中國消費”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三、“中國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第七章鄉村振興釋放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動能
麵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突齣矛盾,要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綫,以完善産權製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閤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一節實施鄉村振興是重大戰略
一、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 然要求
二、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三、新時代轉嚮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
第二節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重塑城鄉關係
一、城鄉融閤正處在曆史關節點
二、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融閤
三、城鄉融閤助推區域協調發展
第三節新時代城鄉融閤的製度創新
一、讓農民工成為曆史
二、讓城鄉二元戶籍製度退齣曆史
三、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係
四、關鍵是落實農民土地財産權
第八章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轉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綠色轉型為主綫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節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
一、綠色轉型是全球趨勢
二、以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三、以綠色轉型打贏汙染防治的攻堅戰
第二節以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發展
一、新能源革命為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條件
二、以能源結構變革推動綠色發展
三、加快形成綠色生産方式
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第三節以綠色轉型為主綫的生態文明體製改革
一、以資源環境産權製度改革為重點建立環境治理的市場機製
二、實現城鄉環境同治
三、構建綠色財稅金融體製
四、創新生態環境監管體製
第四節推動綠色轉型的國際閤作
一、我國已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二、發揮全球綠色發展的大國作用
三、以綠色閤作帶領“一帶一路”建設
第九章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 一動力
創新在帶領經濟發展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地位日益凸顯。發展新時代的動力變革,重在建設創新型國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帶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係,讓創新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 一動力。
一節建設創新型國傢的大國戰略
一、我國開始進入創新驅動新時代
二、以建設創新型國傢推動高質量發展
三、以建設創新型國傢走嚮經濟強國
四、2035:躋身創新型國傢前列
第二節以發展中小企業為重點培育創新主體
一、中小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二、以發展中小企業為重點激發創新活力
三、形成激勵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體製機製
第三節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國傢創新體係
一、科技創新帶領國傢創新體係建設
二、以打造科技強國為目標建設國傢創新體係
三、加快形成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前瞻性布局
四、以科技體製改革激活創新要素
第四節形成開放創新的新格局
一、開放創新的大趨勢
二、以開放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三、構建“一帶一路”開放創新網絡
第十章人纔是高質量發展的 一資源
創新驅動,本質是人纔驅動。實施創新型國傢戰略,要以建設人纔強國為目標深化教育變革,切實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培育一大批創新型人纔和世界一流人纔,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閤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纔隊伍。
一節人纔強國的戰略目標
一、創新在於人纔
二、從人纔大國走嚮人纔強國
三、深入實施人纔優先發展戰略
四、完善開放創新的人纔政策
第二節人纔強國呼喚教育變革
一、以建設人纔強國為目標深化教育變革
二、提升教育支撐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戰略能力
三、破解“錢學森之問”
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教育體係
五、以教育開放提高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節重在轉變教育發展方式
一、從規模型教育轉嚮質量型教育
二、從應試型教育轉嚮能力型教育
三、從封閉型教育轉嚮開放型教育
書名:《光影百年:中國電影的藝術嬗變與時代敘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中國電影百年發展曆程的綜閤性研究著作。它聚焦於中國電影藝術形式的演進、技術革新對敘事手法的衝擊,以及電影如何作為時代精神的忠實記錄者與塑造者,參與並反映瞭近百年間的社會文化變遷。本書的敘事綫索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性排列,而是圍繞“藝術本體的自覺”、“技術與美學的互動”、“國傢敘事與個體經驗的張力”三大核心議題展開,力求展現中國電影復雜而豐富的內在肌理。 第一部分:默片時代的拓荒與聲影的初啼(1905-1930s)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中國電影的緣起階段,從最早的放映活動到第一批本土製片嘗試。著重分析瞭早期電影工作者,如張石川、鄭正鞦等,如何在資源匱乏、技術原始的條件下,藉鑒西方經驗,探索本土化的敘事範式。我們將重點剖析早期影片中“戲麯入畫”的特徵,以及這些先驅者如何初步確立瞭中國電影的“道德教化”與“世俗娛樂”並重的雙重屬性。 特彆關注瞭明星製度的初步形成,探討瞭早期影星如阮玲玉等如何成為社會文化偶像,其銀幕形象與銀幕外形象的復雜互動,為後來的電影明星體係奠定瞭基礎。同時,本部分也細緻梳理瞭“左翼電影運動”的興起,分析瞭其如何試圖將電影從純粹的娛樂工具提升為批判社會現實的有力武器,為日後電影的社會責任感埋下瞭深刻伏筆。 第二部分:左翼的呐喊與現實主義的深化(1930s-1949) 本捲深入探討瞭有聲電影技術引入後,中國電影語言的劇烈變革。這一時期,隨著左翼思潮的深入,電影的主題性、思想性空前提高。本書通過對《神女》、《漁光麯》等經典影片的細緻文本分析,揭示瞭電影如何開始關注城市底層民眾的生存睏境與女性命運的悲劇性。 我們詳盡考察瞭國華、聯華等重要製片公司的運作模式及其藝術追求的差異。抗戰爆發後,電影的政治功能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細緻梳理瞭“後方電影”的創作生態,分析瞭其在民族危亡之際,如何通過歌頌抗戰英雄、描繪民間團結,構建統一的民族情感,並探討瞭這種“戰鬥性美學”對後世戰爭題材影片的影響。 第三部分:十七年間的類型探索與集體敘事(1949-1966) 新中國成立後,電影被賦予瞭全新的曆史使命——教育人民、建設國傢。本部分重點研究瞭這一時期電影創作的“十七年模式”。我們分析瞭如何學習和藉鑒蘇聯電影的經驗,形成瞭以“工農兵英雄形象”為核心的敘事結構。 本書著重分析瞭新中國早期電影在類型片上的努力,如曆史史詩片(《白毛女》的銀幕改編)、歌頌工業建設的影片,以及如何通過光影技術服務於宏大敘事。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瞭集體主義美學對個體情感錶達的約束與引導,以及在這一框架下,導演們如何在既定主題內尋求個人風格的閃光點。通過對謝晉早期作品的分析,我們探討瞭其如何嘗試在集體洪流中尋找人性的溫情側麵。 第四部分:斷裂、重生與探索的時代(1977-1989) “文革”結束後,中國電影迎來瞭思想的“解凍期”。本部分聚焦於“傷痕電影”的齣現及其社會心理基礎。本書認為,傷痕電影不僅是對過去十年痛苦的集體反思,更是中國電影主體意識覺醒的重要標誌。 隨後,本書轉嚮對“第五代導演”的群體性考察。我們詳細梳理瞭張藝謀、陳凱歌等導演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的創作軌跡,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黃土地》、《老井》等作品,對中國傳統電影語言進行顛覆性的重構。重點分析瞭他們對“第四媒介”——電影本體論的迴歸,強調瞭影像的視覺衝擊力、象徵意義和對中國農民文化符號的深度挖掘,標誌著中國電影開始在全球藝術電影的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 第五部分:商品化浪潮與電影工業的初探(1990s-2000s初)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電影製作的商品屬性日益凸顯。本部分分析瞭市場化改革對電影創作機製的衝擊與激活。我們探討瞭“第六代導演”群體(如賈樟柯)對“邊緣人”和“非經典曆史”的關注,他們以更貼近日常生活的紀實風格,展現瞭城市化進程中被遺忘的角落。 同時,本書也深入研究瞭商業大片的興起,如《紅衣軍團》、《臥虎藏龍》等如何嘗試融閤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好萊塢敘事模式,以期打開國際市場。本書剖析瞭這一時期電影工業在製片管理、發行營銷體係上的初步建立,以及由此帶來的藝術與商業之間的持續拉鋸戰。 結語: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影像圖景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探討瞭數字技術的全麵介入對敘事邊界的重塑。分析瞭類型片(科幻、動作)的飛速發展、網絡文學IP的影視化熱潮,以及“第四代”導演群體所展現齣的對個體情感、都市焦慮的細膩捕捉。本書在收尾處,嘗試對中國電影如何在新的國際媒介環境中,保持其獨特的文化身份與藝術追求進行前瞻性的思考。 全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結閤影像文本細讀、導演訪談資料和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分析,力求呈現一部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電影發展通史。它不僅是電影專業研究者的案頭參考書,也是廣大電影愛好者理解中國文化變遷的有效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