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三十年2 | 中信出版社 | 49 |
|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 | 中信出版社 | 48 |
| 中国模式 | 中信出版社 | 49 |
| 中国崛起——重估亚洲价值观 | 东方出版社 | 28 |
| 不确定的未来 | 中信出版社 | 49 |
| 重建中国社会 | 东方出版社 | 35 |
| 契机与挑战:21世纪的中国公共政策 | 东方出版社 | 42 |
| 内部多元主义与中国新型智库建设 | 东方出版社 | 48 |
| 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 | 东方出版社 | 48 |
|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 | 东方出版社 | 65 |
| 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 | 东方出版社 | 42 |
| 未来三十年 | 中信出版社 | 45 |
| 大格局:中国崛起应该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 | 东方出版社 | 35 |
|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 东方出版社 | 45 |
| 改革:困境与出路 | 东方出版社 | 58 |
| 保卫社会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48 |
| 中国改革三步走 | 东方出版社 | 39 |
中国文明的复兴 | 东方出版社 | 38 |
随着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亚洲社会共享的、又为其他区域国家所理解的亚洲价值体系。在掌握和塑造话语主导权的过程中,重新整合亚洲价值观和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一使命,任重而道远!
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崛起成为大国,我们有条件对亚洲价值观重新评估,重估中国和亚洲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和中国对亚洲价值观的贡献,进而复兴和代表亚洲价值观。本书从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应当如何复兴亚洲价值观。1.纠正西方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的错误认知;2.剖析以中国发展经验为主体的新时代的亚洲价值观。本书前半部分阐述了西方固有的亚洲概念即“东方专制主义”的认知的三个阶段,分析了“东方专制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历史演变,以及西方对亚洲价值观的“围剿”。后半部分分析了西方和非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所面临的困境,阐述中国制度崛起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论述了中国崛起对亚洲价值观做重新评估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主编。曾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通往大国之路》《中国改革三步走》《关键时刻:中国改革何处去》《大格局:中国崛起应该超越情感和意识形态》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 录 序言 “中国特色”与亚洲价值观章 从东方专制主义到亚洲价值观一、被西方“发明”出的“东方专制主义”二、亚洲价值是亚洲国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吗?三、亚洲价值观:西方价值之外的另一种选择?第二章 西方与“东方专制主义”一、“亚洲”的地理概念与文化概念二、儒家价值体系等于“东方专制主义”?、第三章 “东方专制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演变一、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导致“东方专制主义”二、韦伯: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三、维特福格:“水利社会”是东方专制主义制度基础第四章 亚洲的崛起和“亚洲价值观”的争论一、东亚“经济奇迹”促成亚洲价值观的诞生二、儒家价值观是东亚“经济奇迹”的根源吗?三、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东西方政治冲突四、 基于亚洲经验的亚洲价值观: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五、东亚经济体的新变化以及亚洲价值观的载体转移第五章 亚洲要对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做重新反思一、西方经济秩序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二、西方政治秩序困境:大众民主的弊端三、西方未来可能的制度选择:从选票民主到贤能政治第六章 西方式民主的扩散及其危机 一、地缘政治促使西方式民主向非西方世界扩张二、西方的衰落导致非西方世界的民主危机第七章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价值观”的重估一、 中国崛起带来的三大宏观影响:儒家价值、地缘政治与中国模式二、 形成中的中国经济秩序:“( 政)府内市场”的混合经济三、形成中的中国政治秩序:开放的一党制度 前 言 序言 免费在线读 “中国特色”与亚洲价值观我个人偏爱那种充满思辨性和历史纵深的著作,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深度阅读的需求。作者在探讨“重建中国社会”时,那种对文化根基和价值重塑的关注,非常打动我。在这个全球化浪潮下,身份认同和价值重构是绕不开的话题。郑老师的论述,没有陷入对西方理论的盲目崇拜,也没有进行教条式的复古,而是在承认现代性诉求的同时,努力寻找植根于本土文明的现代化路径。这种“两栖”的思维状态,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张力和说服力。每一章的论证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迷宫,你以为走到了尽头,结果又发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出口。对于那些对国家命运怀有深沉思考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智力的挑战,它要求你投入专注,回报你的将是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书的选材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下,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实属难得。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拘泥于传统框架的分析视角,比如他对“未来三十年”的预测,并非简单的线性外推,而是结合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复杂性,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迷雾,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被忽视的深层逻辑。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走向的洞察,还是对社会结构变迁的细腻描摹,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每次重读都会有新体会的佳作。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思想的穿透力。我周围不少朋友也对这套书赞不绝口,大家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如何将书中的理论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具体案例进行印证,这种互动本身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
评分坦率地说,这几本书对我个人世界观的重塑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之前对“中国模式”的认知相对碎片化,多是从媒体报道或零散的访谈中拼凑起来的,缺乏系统性。而这套装书,特别是关于“经验与挑战”的那一本,提供了一个近乎教科书式的框架,把过去几十年成功的要素——从治理结构到激励机制——梳理得井井有条。但更妙的是,它没有止步于经验总结,而是立刻转向了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新挑战的预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社会信任成本上升的论述,这并非高深的宏观理论,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将高屋建瓴的分析与微观感受相结合的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视角都变得更加审慎和有深度了,不再轻易被煽动性的言论所左右,而是倾向于去探究其背后的制度动因和长期影响。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政治经济学议题比较谨慎的读者,很容易因为晦涩的术语而望而却步。但这套书的文字风格,特别是几本涉及宏观战略的篇章,处理得非常老练。作者的语言精准而有力,既有学者的高屋建瓴,又不失媒体人敏锐的洞察力,使得复杂的议题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却又保留了其应有的复杂性。比如,在分析国际政治博弈时,他引用的案例往往是教科书级的,但解读角度却是独树一帜的。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将历史时间轴拉得很长来观察当下问题的习惯,这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短期阵痛”与“长期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读完这套装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思想训练营,对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有了一种更扎实、更沉稳的把握感。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但绝对是值得耗费心力去精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这几本,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中国崛起”这个宏大主题的解构是极其立体和多维的。他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叙事,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成就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特别是那本关于“不可承受之错”的论述,简直是振聋发聩。那种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对潜在风险的冷静预估,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看不到的。以往很多分析,要么过于乐观,将成功神化;要么过于悲观,只盯着问题不放。但郑老师的文字,恰恰平衡在了中间地带,他既肯定了过去几十年积累下的宝贵经验和制度优势,也尖锐地指出了继续前行的“路障”和“暗礁”。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二字的理解,它不只是GDP数字的增长,更关乎社会公平、文化自信和制度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更具批判性和自省精神的分析工具,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新闻标题,去探究事物背后的制度基因和历史惯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