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一九八四全译本 乔治奥威尔著长篇外国政治小说 反乌托邦中英双语英汉对照原版文学名著

1984一九八四全译本 乔治奥威尔著长篇外国政治小说 反乌托邦中英双语英汉对照原版文学名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乔治·奥威尔 著,傅霞 译
图书标签:
  • 1984
  • 乔治·奥威尔
  • 反乌托邦
  • 政治小说
  • 外国文学
  • 经典名著
  • 中英双语
  • 英汉对照
  • 文学
  • 原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海童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61036
商品编码:266655124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类    别:经典名著/英语读物/新课标阅读

书    名:《1984》

作者/译者:[英]乔治·奥威尔/著  傅霞/译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装    帧:平装

定    价:32.80元

开    本:32开  印张:13  页码:416

书    号:978-7-5442-6103-6

CIP分类:Ⅳ.①I561.45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目标读者:大众读者、青少年读者、中小学生读者

 

内容介绍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文笔冷峻犀利,充满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被誉为20世纪影响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作者介绍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作家。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1945年,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出版。1949年,《1984》问世,在产生深远影响。作品入选多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被翻译成62种文字,总销量超过5000万册。                    

傅霞,女,1978年生,浙江诸暨人。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2000年至今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现职副教授。2011—2012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学术访问研修。迄今已出版译著两部,编著教材两部,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各级课题多项。

 


《1984》:一个关于思想、自由与极权的警示录 乔治·奥威尔的《1984》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验,一次对极权主义最令人不安的想象。这部作品以其令人窒息的氛围、极具压迫感的世界观以及对人性最深层恐惧的揭示,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了反乌托邦文学的巅峰之作,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它所描绘的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幻想,而是对当时(以及今天)政治权力滥用、信息控制和个体自由丧失的尖锐洞察与无情批判。 小说将我们带入一个名为“大洋国”的超级国家,其统治者是神秘而无处不在的“党”。党通过无时无刻的监控、对历史的篡改以及对思想的严格控制,维持着其绝对的统治。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名在真理部工作的普通党员。他的工作是根据党的需要,不断地修改历史记录,销毁不符合当下宣传的文献,将过去塑造成符合党期望的模样。然而,在温斯顿麻木而绝望的生活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丝对真相的渴望和对现状的反抗。 大洋国的社会结构被严格划分为党内人士(包括核心党员和普通党员)以及数量庞大的无产者。核心党员享受着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他们更是党意识形态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生活被党的意志完全掌控。普通党员,如温斯顿,则生活在更为严苛的限制之下,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严格的配给和监督。而无产者,虽然占人口的大多数,却被党视为无足轻重的存在,他们被允许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低俗的娱乐,以避免他们产生对统治阶级的思考。 党控制社会的核心工具是“电幕”,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既能播放党的宣传,又能监视每一个角落。电幕的视角无处不在,党可以通过它监视公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面部表情。任何被视为“思想罪”的行为,即持有与党不符的思想,都可能招致严厉的惩罚。为了强化这种控制,党还发明了“新话”(Newspeak),一种极力简化和限制词汇的语言,目的是最终让“思想罪”变得不可能,因为将不存在用来表达“反叛”思想的词汇。 历史的篡改是党维持其统治的另一关键手段。真理部的工作就是根据党每天发布的新指令,对过去的一切记录进行修改,以证明党的永恒正确性和不可战胜性。报纸、书籍、照片,乃至个人的记忆,都可能被重新书写。这种对历史的操弄,使得真相变得模糊不清,个体难以辨别事实与虚构,从而更容易被党所奴役。 温斯顿的反抗,始于内心深处对真相和自由的渴望。他开始偷偷地写日记,将那些被党所禁止的思想和感受记录下来,这是他个人独立思考的最后堡垒。他对党政权、对“老大哥”(Big Brother)——党极权统治的象征,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厌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一位名叫朱莉娅的年轻女性产生了联系。朱莉娅同样对党有着不满,但她的反抗方式更为直接和个人的享乐主义。她会利用党允许的缝隙,去追求短暂的感官刺激和个人自由,而温斯顿则更渴望一种深刻的思想解放。 温斯顿和朱莉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他们在压抑环境中寻求慰藉和反抗的象征。他们偷偷地租下了一个阁楼,以为那里是党无法触及的“安全屋”,他们在这里分享秘密、表达情感,并试图重拾被党剥夺的人性。然而,这种希望终究是脆弱的。他们最终还是被党所发现,并被投入了“爱之所”(Ministry of Love),这是党用来改造思想、摧毁灵魂的恐怖机构。 在爱之所,温斯顿遭受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包括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摧残。他面临着来自奥布莱恩,一位他曾误以为是同情者的党内核心党员的“教导”。奥布莱恩代表了党最纯粹、最冷酷的意识形态,他向温斯顿揭示了党的最终目的——纯粹的权力,不受任何道德、理想或真相的约束。党的统治并非为了人民的福祉,而是为了权力本身。 小说中最令人心寒的部分,是温斯顿最终被彻底的“改造”。在经历了无休止的折磨和思想的洗礼后,他不仅放弃了所有反抗的念头,甚至开始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老大哥。他的思想被完全驯服,他的个体意识被彻底消灭,他成为了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他曾经对真相和自由的追求,被彻底地粉碎。 《1984》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它深刻地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本质: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对真相的扭曲,以及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奥威尔通过温斯顿的命运,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时刻警惕任何可能侵蚀我们自由和思想的势力。他对“老大哥”、“思想罪”、“新话”等概念的创造,至今仍是讨论极权主义和监控社会的经典范例。 这部作品以其冷静而精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我们既感到熟悉又深感恐惧的未来。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将一部分自由交给了便利?我们又该如何辨别真相,保护我们的思想独立?《1984》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一个永恒的警示,一场关于人类自由与尊严的深刻探讨,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相的追求,依然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光辉。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可能沦陷的深渊,也激发了我们捍卫光明未来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能比的。封面那种略带压抑的色调和字体选择,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冰冷、无处不在的监视世界里。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虽然是中英双语对照,但排版处理得极其清晰自然,无论是英文原文的韵律感,还是译文的精准流畅,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作为一本经典名著,能有这样精良的制作,绝对值得收藏。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作者当年写作时的那种沉重与紧迫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沉下心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

不同于以往接触的一些“反乌托邦”作品只是描绘一个灰暗的未来,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份严肃的政治预言和警世恒言。它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比如语言如何被扭曲来控制思想,历史如何被随意篡改以服务于当权者,这些议题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它不像是在讲述一个虚构的故事,更像是在拉开一个帷幕,让我们看到权力体系运作的冰冷逻辑。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世界总是在变化,而隐藏在这些文字背后的警示,似乎总能与当下的某些现象产生奇妙的、令人不安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一面永恒的镜子,映照着人类文明的脆弱与警醒的必要性。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语言学习有要求的读者来说,中英双语对照的版本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宝藏。很多时候,看译文能理解大意,但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丝原汁原味的力量感,尤其是像乔治·奥威尔这样文字风格极为独特的大师。对照阅读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即时捕捉到他精准的词汇选择和那种充满讽刺意味的笔法。比如“双重思想”这个概念,在英文原版中那种独特的语感,通过对照,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在政治哲学上的精确指向。这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级的语言解构和理解过程,对于提高外语阅读的深度和对文学原意的把握,帮助是立竿见影的,非常推荐给有志于精通英语文学的同好们。

评分

初次接触这样一部巨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无孔不入的压抑气氛,简直能透过纸张渗出来。它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的宏大而又细致入微,每一个社会规则、每一次思想审查,都设计得令人毛骨悚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整理一下思绪,因为那种被全方位掌控、连内心想法都可能被洞悉的恐惧感,实在太真实了。相比于一些肤浅的娱乐小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它提出的那些关于真理、自由和个体价值的拷问,至今仍旧振聋发聩。说实话,读完一部分后,我开始下意识地审视周围的环境,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自由的,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后劲,是其他作品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前期铺陈大量背景和人物内心挣扎,营造出一种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的基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拖入主角的困境。但精彩之处在于,当故事发展到关键节点时,那种张力会瞬间爆发,让人措手不及,心跳加速。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变化时的细腻程度,那种从最初的微弱反抗到逐渐的绝望,再到最后的彻底瓦解,每一步的心理转折都写得极其真实可信,完全没有刻意拔高的痕迹。它不是一部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情感共鸣和智力思考,但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更深层次的对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机制的洞察,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对周遭世界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