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9787550022850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9787201124759
一定要 爱着点什么9787550022188
问渠哪得清如许9787559606754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9787550022829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华语文坛 经典著作
作者:沈从文 汪曾祺 朱光潜 梁实秋/
定价:288.0
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201124759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紫图果然文学名家经典
陪你度过此刻的生活艺术
我们为您奉上文学大师经典系列:沈从文、汪曾祺、朱光潜、梁实秋的作品。经过岁月洗礼,它们依旧在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闪闪发光。我们赋予它青春现代气息,简约大气。治愈插画精装珍藏版本为目前同类书中少有,方便您的长久珍藏,自我疗愈。我们愿和您一起,在经典中找到浪漫的资源,让它滋养我们此后一生。好好读书,好好生活,果然陪您。
一套让你真正懂得好好生活的文学经典
20世纪华语文学大师沈从文,汪曾祺、朱光潜,梁实秋精华作品,给当下青年美学、文学和生活的启示。他们其实很懂你,读这些作品,你可以感受他们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趣味与创造的灵感,从而学会好好生活,好好做自己喜欢的事,也在一些“无用之事”中得到滋养,汲取力量。有人说,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事实上我们只是靠摄取它的能量获得心安和更新我们自己。“生命是个说故事的人,而每一刻间的故事都是新鲜的。”(朱光潜话)
愿你的生命,总有源头活水。
内容简介
汪曾祺散文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一本重新唤起你对生活的爱与信念之书。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沈从小说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
一本让你重温初恋美好的小说集,听沈从文讲述发生在湘西水边的故事。
在晴好的日子里,怀着美好而真挚的感情去看一个人。
同他们一道欢喜,却不能消解其哀愁一二。
沈从文散文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一本书信写就的随笔集。纯净的湘西,孕育沈从文式的爱与想象力,非凡的写作天赋。
“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话)
倘若你这时见到我,你就会明白我如何温柔。
朱光潜散文《问渠哪得清如许》
一本让你在生活中发现美与灵感的书。
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每一刻间的故事都是新鲜的。
从平凡的生活中用心感受,找到美的根源,生活会还给你一池清澈。
梁实秋散文《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一本让你真正懂得好好生活的书。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世间美好。
微醺就是在清醒的时候,获得做梦的权利。
酒至微醺,正如半开半合的花。恰逢其时,可遇不可求。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等。
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我轻视天才,却愿意人明白我在写作方面是个如何用功的人。”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纯粹的文人。一位衔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散文大师。贾平凹称他为“文狐”。
汪曾祺作品的大气和吞吐,给人静穆的幸福感。他写日常事物、即兴偶感、人投注于物和时光的温爱。文字饱含急躁和热烈归于平静之后的淡雅和隽美。
梁实秋(1903-1987)
作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著有《雅舍谈吃》《雅舍小品》,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他风度翩翩把玩世间美好,并以一颗孩童般的心自得其乐。
梁实秋写日常事物,平实,随性,有趣;写世相人情,有自嘲,有宽容,即使是讽刺也充满了善意;他善于用幽默化解生活的低潮、困顿,尽显乐生旷达、优雅风趣的自在情怀。
朱光潜(1897-1986)
笔名孟实。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是我国现当代极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学史》等。
精彩书评
对于沈从文,任何人讲都无法讲清,真正要了解他,认真谈他的作品,品味他的一段一句一字,悟出沈从文为什么是沈从文,悟出沈从文能不能与同自己有感应。你只有感应了,你就会学到他许多东西。
——贾平凹评沈从文的文学
汪曾祺对物象和人情的那一点兴趣,其实是很清朝笔记范儿的。但又不是袁枚那路拿出来应酬的,就是兴趣,“哎你看这个多好玩”。两宋笔记和初唐诗,*初都不为了扬名,而为了自我满足和小范围酬唱。这种“我自己开心就好”的劲儿,就是汪曾祺的劲儿。
——张佳玮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要梁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
——季羡林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常有人把艺术说得云山雾罩的,看到这样的话就格外亲切……”——柴静说朱光潜的文字
“朱光潜是我敬佩的美学家。”——蒋勋
目录
汪曾祺散文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插图精装珍藏版
沈从文小说 《在春天,去看一个人》插图精装珍藏版
沈从文散文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插图精装珍藏版
朱光潜散文《问渠哪得清如许》插图精装珍藏版
梁实秋散文《花看半开 酒饮微醺》插图精装珍藏
最近拜读了《呐喊》这本短篇小说集,鲁迅先生的笔力之雄健,思想之深刻,令人拍案叫绝。这些故事,比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根本不是简单的文学创作,它们是投向那个旧时代最有力的匕首和解剖刀。我尤其震撼于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那种不留情面的批判,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体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它像一个标签,准确地贴在了无数在现实中退缩逃避的人身上。鲁迅先生的文字是犀利的,他用最精炼的笔墨,构建了一个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让你不得不直面那些掩盖在温情面纱下的残酷真相。读他的文字,时常感到一种激烈的思想碰撞,他逼迫着你思考“救救孩子”的深层含义,思考民族的未来究竟该走向何方。这不是读来轻松愉快的休闲读物,而是一剂猛药,是唤醒沉睡灵魂的警钟,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人来说,都是必读的经典。
评分这套书真是一场文学盛宴,尤其是《围城》,方鸿渐的踌躇满志与最终的无奈,那种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自嘲,刻画得入木三分。钱钟书的文字功力简直是登峰造极,他那种冷峻的幽默感,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忍不住陷入沉思。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他描写方鸿渐和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情感纠葛,那种欲语还休、错位的人生,简直就是对现代人情感困境的精准捕捉。特别是书中的那些比喻和典故,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让整个叙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爱情和婚姻,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那种“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悖论,贯穿始终,让人读完后,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犀利,读起来酣畅淋漓,每次翻开都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进行一场高水平的辩论。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和享受文字美感的人,它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了《骆驼祥子》,我感到胸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那种沉重和压抑感久久不能散去。老舍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接地气,充满了老北京的市井烟火气,但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的叙述,反衬出祥子命运的悲凉。祥子,一个勤劳、本分、唯一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的美好劳动者,却被那个黑暗的社会一步步吞噬,直到最后的麻木不仁。我特别心疼他拉着三起三落的车,每一次希望的燃起,都伴随着更深的绝望。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控诉,而是通过祥子这个具体的人物的遭遇,不动声色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对底层人民的无情碾压。祥子最终失去了所有的精气神,变得得过且过,这比他丢了车更让人痛心。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理想主义者在残酷现实面前集体幻灭的缩影。这本书的现实主义力量是惊人的,它让你直面社会的阴暗面,思考个体在巨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渺小与无力。
评分我对《边城》的喜爱,源于它那如诗如画般的田园意境,沈从文的文字简直就是湘西的一捧清澈的溪水。翠翠的故事,是关于纯真、等待与命运的温柔叙事。那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图景,那种山水相依的人文情怀,在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他笔下的湘西,不是那种粗犷的蛮荒之地,而是一个充满了古老习俗、淳朴民风和唯美爱情的理想世界。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得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花草的芬芳,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翠翠的等待,带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坚韧,她象征着一种不被世俗污染的生命力。虽然故事的结局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但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坚守,却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温暖的印记。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宁静、纯粹生活的美好向往,读完后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和安抚,是浮躁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心灵栖息地。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红楼梦》的宏大叙事之中,曹雪芹构建的那个大观园,简直就是一个精致到令人心碎的悲剧王国。初读时,我只是被那些才华横溢的金陵十二钗所吸引,宝黛钗的三角关系牵动人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惊叹于作者对社会结构、家族兴衰的细致描摹。从元妃省亲的奢华排场,到抄检大观园的冷酷无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繁华与衰败。尤其欣赏的是,即便是丫鬟仆妇,作者也赋予了她们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命运,没有一个角色是扁平的。那种宿命般的悲剧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精致的生活场景慢慢渗透出来的,让人在品味到青春美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的无常。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或许是林黛玉一句诗词的深意,或许是贾府某个管家的权谋算计。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完全概括的,它就是我们民族集体记忆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需要用时间和心力去慢慢攀登和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