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人工聽覺:新視野 | 作者 | 曾凡剛 ;平利川 |
| 定價 | 148.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442635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480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人工聽覺:新視野》是2011年Springer齣版的“聽覺研究手冊係列”叢書的一捲Auditory Prostheses New Horizons的中文版,覆蓋瞭當前人工聽覺的新進展。原書邀請瞭全世界30多位專傢,全麵總結人工聽覺發展的各個方嚮,介紹新的研究進展。《人工聽覺:新視野》共15章,主要內容包括聽覺神經假體的發展、雙側人工耳蝸、聲聽覺與電聽覺的結閤、適用於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的植入式聽力設備、前庭植入係統、光刺激聽神經、貫穿聽神經式電極陣列、耳蝸神經核聽覺假體、中腦聽覺植入係統、CI植入後中樞聽覺係統的發展和適應、CI植入者的聽覺訓練、小兒人工耳蝸植入者口頭及書麵交流的發展、音樂感知、聲調語言與人工耳蝸、CI植入者的多感覺處理等。書末附彩圖以便查閱。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人工聽覺:新視野》可供聽覺研究方嚮的科研人員參考使用。 |
| 文摘 | |
| 第1章 聽覺神經假體的發展 …… |
| 序言 | |
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會麵對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數學公式和參數列錶,但事實是,曾凡剛和平利川兩位先生為我們呈現瞭一幅色彩斑斕、充滿活力的技術畫捲。他們似乎很擅長用最貼近實際應用的案例來闡述深奧的理論,使得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實驗室裏的“黑科技”,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對於聽覺植入設備的最新一代算法的描述,那種對細節的精雕細琢,體現瞭作者們在實際研發過程中的長期積纍。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比不同人工耳係統優劣勢的章節,分析得極其客觀和中肯,沒有一味地誇大技術優勢,而是真實地指齣瞭當前局限性以及突破口,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是極其寶貴的。這本書讀起來,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與行業領軍人物的深度對話,那種被前沿思潮引領的感覺,是很多同類書籍無法比擬的。
評分作為一名對醫療器械發展史有涉獵的研究者,我發現《人工聽覺:新視野》在梳理技術脈絡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像很多概述性書籍那樣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幾個關鍵的技術節點進行深入剖析,特彆是對關鍵元器件和信號處理架構的演進曆程,描述得細緻入微,仿佛能看到工程師們在無數個日夜裏攻剋難題的場景。平利川老師在某些章節中體現齣的對工程實現細節的把控力,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紮根於實踐的理論闡述,讓整本書的份量和可信度大大提升。它不隻是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電路闆上的每一個電阻電容的“思想”,讓讀者真正理解一項復雜技術是如何從概念一步步走嚮成熟應用的。這種對工程美學的贊頌,在學術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人工聽覺:新視野》簡直是一場聽覺科學的革命性探索,尤其對於我這種對前沿技術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人工耳和聽覺重建領域的絕佳窗口。作者們在書中展現齣的深厚學術功底和對未來方嚮的敏銳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它不僅僅是羅列技術名詞和實驗數據,更像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敘事,將復雜的神經科學、信號處理和電子工程知識,通過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來,讓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聽見”這一人類基本感官背後蘊含的巨大工程奇跡。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仿生學與神經可塑性相互作用的章節,那種跨學科的思維碰撞,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人腦處理聲音信息的底層邏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的橋梁,預示著未來聽障群體生活質量將如何被這些創新技術徹底改變。每讀完一個部分,都會激發起我更想瞭解背後原理的衝動,這種求知欲被極大地激發,讓人愛不釋手,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與尖端科技的完美融閤。作者們在介紹復雜技術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人”的需求,每一個技術選擇的背後,似乎都烙印著對改善聽障人士生活質量的堅定信念。尤其是書中關於聲學環境適應性、以及如何處理復雜背景噪聲的章節,展現瞭作者們對現實世界中聽覺體驗的深刻理解。那種對用戶體驗的極緻追求,超越瞭單純的工程優化,融入瞭對人類福祉的思考。閱讀過程體驗極佳,排版清晰,圖示準確,使得即使麵對高深的主題,也能保持輕鬆的心態去吸收知識。對於任何希望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做齣貢獻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榜樣:技術可以如此精妙,而其最終目的,應當是如此崇高。
評分說實話,我主要關注的是這本書對於“未來聽覺界麵”的展望部分。目前的電子耳技術雖然取得瞭顯著成就,但在音質還原度和自然度上,仍與人耳有天壤之彆。這本書沒有迴避這個問題,反而大膽地提齣瞭幾個極具顛覆性的“新視野”。作者們探討瞭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來更智能地解碼聲音信息,甚至模擬大腦皮層的聽覺皮層重塑過程。這種前瞻性的視野讓我感到振奮,它不僅僅是修補失聰,更是在探索如何“重建”甚至“超越”自然聽覺。文字的組織非常流暢,節奏感把握得很好,時而娓娓道來,時而進行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讓人始終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如果你對未來生物電子學和人機交互的交叉領域感興趣,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精神食糧,它會拓寬你對“聽”這個動作的定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