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人工听觉:新视野 | 作者 | 曾凡刚 ;平利川 |
| 定价 | 148.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42635 | 出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数 | 48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人工听觉:新视野》是2011年Springer出版的“听觉研究手册系列”丛书的一卷Auditory Prostheses New Horizons的中文版,覆盖了当前人工听觉的新进展。原书邀请了全世界30多位专家,全面总结人工听觉发展的各个方向,介绍新的研究进展。《人工听觉:新视野》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听觉神经假体的发展、双侧人工耳蜗、声听觉与电听觉的结合、适用于传导性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的植入式听力设备、前庭植入系统、光刺激听神经、贯穿听神经式电极阵列、耳蜗神经核听觉假体、中脑听觉植入系统、CI植入后中枢听觉系统的发展和适应、CI植入者的听觉训练、小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口头及书面交流的发展、音乐感知、声调语言与人工耳蜗、CI植入者的多感觉处理等。书末附彩图以便查阅。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人工听觉:新视野》可供听觉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
| 文摘 | |
| 第1章 听觉神经假体的发展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主要关注的是这本书对于“未来听觉界面”的展望部分。目前的电子耳技术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音质还原度和自然度上,仍与人耳有天壤之别。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大胆地提出了几个极具颠覆性的“新视野”。作者们探讨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来更智能地解码声音信息,甚至模拟大脑皮层的听觉皮层重塑过程。这种前瞻性的视野让我感到振奋,它不仅仅是修补失聪,更是在探索如何“重建”甚至“超越”自然听觉。文字的组织非常流畅,节奏感把握得很好,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进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人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如果你对未来生物电子学和人机交互的交叉领域感兴趣,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精神食粮,它会拓宽你对“听”这个动作的定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尖端科技的完美融合。作者们在介绍复杂技术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人”的需求,每一个技术选择的背后,似乎都烙印着对改善听障人士生活质量的坚定信念。尤其是书中关于声学环境适应性、以及如何处理复杂背景噪声的章节,展现了作者们对现实世界中听觉体验的深刻理解。那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超越了单纯的工程优化,融入了对人类福祉的思考。阅读过程体验极佳,排版清晰,图示准确,使得即使面对高深的主题,也能保持轻松的心态去吸收知识。对于任何希望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做出贡献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榜样:技术可以如此精妙,而其最终目的,应当是如此崇高。
评分这本《人工听觉:新视野》简直是一场听觉科学的革命性探索,尤其对于我这种对前沿技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人工耳和听觉重建领域的绝佳窗口。作者们在书中展现出的深厚学术功底和对未来方向的敏锐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名词和实验数据,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叙事,将复杂的神经科学、信号处理和电子工程知识,通过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听见”这一人类基本感官背后蕴含的巨大工程奇迹。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仿生学与神经可塑性相互作用的章节,那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脑处理声音信息的底层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桥梁,预示着未来听障群体生活质量将如何被这些创新技术彻底改变。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激发起我更想了解背后原理的冲动,这种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让人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作为一名对医疗器械发展史有涉猎的研究者,我发现《人工听觉:新视野》在梳理技术脉络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没有像很多概述性书籍那样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几个关键的技术节点进行深入剖析,特别是对关键元器件和信号处理架构的演进历程,描述得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工程师们在无数个日夜里攻克难题的场景。平利川老师在某些章节中体现出的对工程实现细节的把控力,令人印象深刻。这种扎根于实践的理论阐述,让整本书的份量和可信度大大提升。它不只是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电路板上的每一个电阻电容的“思想”,让读者真正理解一项复杂技术是如何从概念一步步走向成熟应用的。这种对工程美学的赞颂,在学术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面对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和参数列表,但事实是,曾凡刚和平利川两位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技术画卷。他们似乎很擅长用最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来阐述深奥的理论,使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黑科技”,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对于听觉植入设备的最新一代算法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体现了作者们在实际研发过程中的长期积累。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比不同人工耳系统优劣势的章节,分析得极其客观和中肯,没有一味地夸大技术优势,而是真实地指出了当前局限性以及突破口,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读起来,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与行业领军人物的深度对话,那种被前沿思潮引领的感觉,是很多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