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長江,宗教學、認知心理學學者,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浙江理工大學教授。在宗教學研究方麵多有理論創新,領域涉及宗教語言學(代錶作《符號與神聖世界的建構:宗教語言學導論》,吉林大學齣版社1993年版)、宗教人類學(代錶作《神與人:宗教文化學導論》,吉林人民齣版社2000年版)、宗教哲學(代錶作《宗教的闡釋》,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2年版)、宗教對話學(代錶作《天使的和弦:**化時代的宗教衝突與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8年版)、宗教心理學(代錶作《“四大門”崇信之精神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宗教美學(代錶作《禪宗與藝術審美》,吉林大學齣版社1989年版)等。
引言
**章 宗教與精神病
一 重訪帕斯卡爾
二 人性之瘋狂
三 宗教:神聖的體驗
四 神聖與瘋狂的接閤
第二章 宗教精神病學
一 精神病學模型
二 宗教精神病學的文化考古
三 宗教精神病學的理論預設
四 宗教精神病學與相關學科
第三章 宗教與精神障礙發生
一 關於“宗教關聯精神病”
二 宗教關聯精神病:認知精神病學詮釋
三 宗教關聯精神病的流行病學報告
四 宗教關聯精神病的若乾病理樣本
五 東方視域:中國宗教與民眾的人格陰影
六 宗教關聯精神病:可能與不可能
第四章 宗教與精神障礙的預防
一 深度關懷與預防精神病學
二 宗教與心理衛生:神經科學的視角
三 信仰:精神靈性的滋養
四 節製的生活與心靈的平和
五 象徵:日常存在的雙重維度
六 雅言:凡俗世界的聖潔體驗
七 節日:宗教文化記憶與身份歸屬
八 聖境:生態自我的滿足
九 個案研究:臨終關懷與心理衛生
第五章 宗教與精神障礙的治療
一 宗教心理治療的一般公理
二 “靈魂引導”與意義療法
三 靈修與腦—心調整
四 儀式與心理劇
五 言說與談話療法
六 神聖藝術:藝術治療的視角
七 個案研究:民俗信仰與精神治療
第六章 宗教與精神障礙的康復
一 宗教與康復精神醫學
二 “聖地”景觀與“天鄉”依戀
三 “聖事”體驗與園藝康復法
四 “聖象”知覺與無意識移情
五 “聖我”認知與個體認同再生産
六 個案研究:佛門“悲田”與老年精神康復
第七章 民問信仰:中國宗教精神病學的民俗模型
一 中國民眾的精神衛生之謎
二 民間信仰與本土精神病學
三 祖先崇拜:心靈的歸宿
四 薩滿跳神:靈魂的治療
五 “四大門”崇信:意識的整閤
主要參考文獻
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一種深沉的自我反思。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相信什麼或不相信什麼,而是巧妙地設置瞭一係列的智力陷阱,迫使讀者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未被言說的信念係統。那些關於“確定性”的追求,以及麵對“不確定性”時的恐懼,在書中被放大和剖析。我記得有一段討論極端信仰如何提供一種“完美秩序”的論述,這讓我聯想到瞭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效率和算法的盲目崇拜。這本書的價值,或許正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非主流”的角落,迴望我們自己堅信不疑的主流現實。它不提供解藥,隻提供瞭一麵棱鏡,讓光綫以一種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方式摺射齣來。
評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邊界”一詞的探討。神聖的體驗往往具有侵入性,它們會毫不留情地衝破日常生活的界限,將個體拋入一個全新的存在維度。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式的細緻,描繪瞭這些個體如何努力地、有時是徒勞地,試圖將那些“非日常”的、震懾人心的經驗,重新編織進他們日常的敘事結構中去。這種努力本身,就充滿瞭悲劇性的美感。整本書讀完,我沒有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沒有被告知“真相”在哪裏,反而獲得瞭一種更寬廣的理解空間——理解到“瘋狂”也許隻是另一種形式的、極端的“在場”,而“神聖”則可能是人類心智對自身局限性的一種宏大反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研究,不如說是一次對人類精神潛能邊界的勇敢探索,它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仍久久無法平息內心的震顫。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那種深邃的藍與隱約的紅交織在一起,初看之下就給人一種強烈的衝擊感,仿佛在訴說著一種內在的掙紮與對立。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學者,但作為一名對人類精神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被這種神秘的氛圍深深吸引。它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反而帶著一種文學性的敘事力量。那種“神聖”與“瘋狂”並置的標題,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嚮瞭信仰與理智的邊界,讓人不禁要去探尋,在那些極端的情感體驗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精神構造。書中的引言部分,作者用瞭一種非常個人化、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第一次接觸到這類案例時的震撼,那種感覺,就像是透過一扇緊閉的門縫,瞥見瞭人類靈魂深處最原始的火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剋製而又飽含同情心的筆觸,既不美化病態,也不一味地批判,而是努力去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情感脈絡。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場深入自我與他者心靈深處的朝聖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豐富多變,這大概是我閱讀體驗中最為驚喜的一點。有時它會突然切換到一種近乎法庭辯論的嚴謹邏輯,對某種哲學流派的觀點進行層層剝筍式的解構;而下一秒,它可能又會引用一段充滿宗教意象的古代文本,那種古老而深沉的韻律感,瞬間將你拉迴曆史的洪流之中。這種在理性分析和感性描摹之間自由穿梭的能力,使得原本沉重的主題變得富有彈性。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對於“體驗”這個詞的反復使用,他似乎極力想傳達,無論最終被貼上怎樣的標簽——是“神啓”還是“精神分裂”——那些真實的、顛覆性的內在體驗本身,纔是理解人類精神活動的關鍵。這種對個體經驗的尊重,遠超齣瞭許多同類著作中常見的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讓人感覺作者是在用生命去傾聽。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試圖用一套既定的框架去解釋復雜人性的大部頭感到疲倦,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卻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係列精心打磨的田野筆記,充滿瞭鮮活的細節和令人難忘的場景再現。作者似乎沒有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耐心地鋪陳瞭諸多案例的側麵,那些信徒在狂熱祈禱中的手勢,那些被“啓示”淹沒的人眼中閃爍的光芒,都被捕捉得淋灕盡緻。讀到其中關於某種特定儀式對群體心理影響的那一章時,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種集體無意識被激發時的那種令人窒息的共振感。這種寫作手法,高明之處在於它拒絕將“信仰”簡化為“妄想”,而是將它視為一種強大的、具有內在邏輯的建構係統。我仿佛成瞭一個站在觀察室裏的“隱形人”,冷靜地記錄著那些在外界看來近乎荒謬的行為,卻又不得不承認,在當事人的世界觀裏,一切都有其不可動搖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