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

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雾满拦江... 编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图文
  • 典藏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
ISBN:9787556118939
商品编码:2672518845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
  • 作者:梁启超|译者:雾满拦江
  • 定价:42
  • 出版社:湖南人民
  • ISBN号:978755611893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2-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58
  • 字数:253千字

编辑推荐语

还原一个真实的政治家李鸿章,重新讨论中国近代**颇具争议的重要人物。
2. 李鸿章的局限仍是**国人的局限!看他如何突破内政、外交的困局,展现建功立业者独特的人生沉浮进退、得失成败之道。
3. 同为晚清政坛风云人物的梁启超倾力创作,近距离讲述李鸿章的功过是非,重视和铭记历史的真实侧面。

内容提要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继而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后只能周旋于列强间直至死去。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重读《李鸿章》
李鸿章传(白话文)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发达以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第十章 赋闲时期的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一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的传记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的具体内容: --- 《晚清帝国的幕后推手:曾国藩全传(修订典藏版)》 作者: 史鉴斋 出版社: 文渊阁 字数: 约 160 万字 装帧: 精装全三卷 定价: 480.00 元 --- 内容提要:百年乱世中的擎天巨柱 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晚清重臣曾国藩最为详尽、深入、且具有批判性视角的传记。它并非仅仅是线性叙述一位封疆大吏的生平轨迹,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剖析了曾国藩如何在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以其独特的儒家修身哲学、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力挽狂澜,重塑清王朝的权力结构与军事力量。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这位“中兴第一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第一卷: 陋室崛起的儒者之魂(1811-1851) 本卷聚焦于曾国藩早年的求学、科举与入仕历程。我们跟随这位出身于湖南湘乡普通地主家庭的青年才俊,深入其早年对程朱理学的刻苦钻研,以及他如何将“慎独”“求仁”的儒家内圣功夫,转化为外显的修身准则。 重点探讨了曾国藩在京城翰林院供职期间,对官僚体制的观察与反思。他在此阶段便展现出对科举制度僵化、人才选拔不公的深刻忧虑,为日后他创建湘军,开辟“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埋下了伏笔。本卷详细梳理了曾氏的日记、家书中的早期思想萌芽,展现了他如何从一个恪守礼教的读书人,逐步走向实践的政治舞台,并细腻描摹了他与座师穆彰阿等清代士大夫的复杂关系。这一阶段是理解曾国藩精神底色的关键。 第二卷:湘军的缔造与太平天国的绞杀(1851-1864) 这是全书最为波澜壮阔的核心部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彻底撕裂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曾国藩如何在“祖制不可开”的巨大压力下,顶着被视为“叛逆”的风险,毅然组织起一支由士人阶层领导、以湖南籍农民为主体的全新武装力量——湘军。 本书详尽分析了湘军与八旗、绿营的体制差异,揭示了曾国藩如何通过“将领由士人担任,士兵由地方招募,军饷由地方筹措”的模式,构建起一个具有高度忠诚度和战斗力的“半独立”军事体系。从江西的早期挫败,到安庆保卫战的浴血奋战,再到最终围攻南京的艰难历程,本书不仅还原了军事部署的细节,更深入挖掘了曾国藩在指挥若定背后的巨大精神压力、对阵亡将士的深切哀悼,以及他与兄弟曾国荃、幕僚左宗棠等人之间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这是对中国近代“非中央集权军事组织”形成的一次经典研究。 第三卷:洋务新政的擘画与帝国的黄昏(1864-1872)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他成为名义上的“完人”,实际上的“帝国宰相”。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捻军的再度崛起,以及西方列强叩关带来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本卷重点阐述了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推动者的角色。他深刻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紧迫性,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本书细致梳理了他在处理“同治中兴”中内政改革、外交事务(如《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善后)中所展现的政治智慧和妥协艺术。 然而,本书亦不回避对曾国藩晚年政治困境的批判性审视。他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挣扎?他对权力集中与地方自主的平衡如何演变?以及他最终在处理李鸿章等后继者问题上的考量,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史料的深度挖掘: 采撷了清宫档案、曾氏家书、湘军战报以及晚清地方志等第一手资料,辅以现代史学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曾国藩形象。 2. 思想的溯源与实践: 突破了传统传记仅关注政治军事的窠臼,将曾国藩的修身哲学(如“日课十八条”)置于其政治行动的核心,探讨了其个人信仰与其国家治理实践的内在逻辑。 3. 时代的侧写: 本书以曾国藩为中心轴,勾勒出晚清中央权力衰落、地方精英崛起的关键历史进程,是研究中国近代化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的绝佳读本。 4. 全景式的人物还原: 不将曾国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细致描绘了其晚年面对巨大压力时的忧虑、对子女教育的严苛、对批评的敏感以及面对政敌时的权谋,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在历史洪流中竭力前行的伟大人物群像。 适合读者: 历史研究者、近代史爱好者、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与组织构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此书,将是一场穿越晚清风云变幻、直面制度困境与个人抉择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我购买的初衷,更多的是被其“图文典藏”的名号所吸引。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深知文字的力量,但我也明白,有时候一张图片所能传达的信息量,甚至比千言万语更直接。我翻阅了一下书中收录的图片,从李鸿章年轻时的肖像,到他与西方政要的合影,再到他主持修建的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军的舰船照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图片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直观呈现,更是还原了人物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这些精心挑选的图片,与文字叙述相辅相成,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李鸿章形象。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图片与李鸿章的人生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按时间顺序梳理,还是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图注是否详实,是否能提供更深层次的历史解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堆砌,而是能够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近距离观察和感受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李鸿章,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复杂个体。

评分

我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简化的叙述所塑造的。然而,《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的出现,让我有了一个重新审视的机会。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宏大叙事的视角,去关注李鸿章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在书中,我注意到作者对于李鸿章在处理家庭事务、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描写,是否也同样细致?他对中国文化和传统是如何看待的?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又是怎样的?这些更具人性的细节,往往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书中丰富的图片,也让我得以从“视觉”上走进李鸿章的世界。我好奇那些历史照片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瞬间。例如,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僚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照片中是否有所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精心的史料考证和生动的文字叙述,再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李鸿章。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历史人物刻板的印象,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深度。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其功过是非,向来是人们热议的焦点。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却赞誉他为“中兴名臣”。而这本图文并茂的典藏版,无疑提供了一个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历史人物的窗口。首先吸引我的,是书中丰富的历史图片,从泛黄的老照片到精美的绘画,每一张都仿佛将我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些视觉资料,去捕捉这位晚清重臣的真实面貌,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书中对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从他早年的科举之路,到他投身湘军,再到他参与洋务运动,直至晚年签署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种种经历,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去解读和呈现李鸿章在这些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决策与行动。是受时代局限,还是个人野心,抑或是力挽狂澜的无奈之举?这些问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更 nuanced 的答案。同时,作为一本“典藏版”,其装帧和纸质也给人一种厚重感,仿佛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历史珍品,而不是匆匆翻阅的快餐读物。我深信,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李鸿章的个人轨迹,更能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困境与挣扎。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李鸿章的传记,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有些地方似乎缺乏说服力,或者说,解读的角度比较单一。《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对于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需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史料运用上的严谨性。作者是否广泛搜集了国内外的史料,包括官方档案、个人信件、回忆录等?是否能够对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辨析和比较,从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同时,书中穿插的图片,我也希望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而是能够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起到印证、补充甚至拓展的作用。例如,在描述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时,是否能配上相关的历史照片,展现他当时的神态和环境?在描写他参与的洋务运动时,是否能配上当时的工业设施、科技成果的图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在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在呈现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李鸿章,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更具说服力和洞察力的解读。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另一面”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被标签化、被简单评价的历史名人。李鸿章,无疑就是其中一位。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李鸿章传(图文典藏版)》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的一些篇章,发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李鸿章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形象,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复杂的个人动机出发,去剖析他的选择。书中对于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言行举止,在军事行动中的策略部署,以及他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斡旋能力,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考证和呈现这些细节的,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是否采访了相关研究学者。对于那些关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我期待能有更深入、更客观的分析,去揭示当时决策的复杂性以及其背后的无奈。书中穿插的大量历史图片,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历史瞬间,感受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超越那些陈词滥调的评价,去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与中国近代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