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 Eighth Edition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作者簡介
dy 章 軟件的本質 1
1.1 軟件的本質 3
1.1.1 定義軟件 3
1.1.2 軟件應用領域 4
1.1.3 遺留軟件 5
1.2 軟件的變更本質 6
1.2.1 WebApp 6
1.2.2 移動 App 7
1.2.3 雲計算 7
1.2.4 産品綫軟件 8
1.3 小結 8
習題與思考題 8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9
第2章 軟件工程 10
2.1 定義軟件工程學科 11
2.2 軟件過程 11
2.2.1 過程框架 12
2.2.2 普適性活動 12
2.2.3 過程的適應性調整 13
2.3 軟件工程實踐 13
2.3.1 實踐的精髓 14
2.3.2 通用原則 14
2.4 軟件開發神話 16
2.5 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18
2.6 小結 19
習題與思考題 19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19
dy部分 軟件過程
第3章 軟件過程結構 22
3.1 通用過程模型 23
3.2 定義框架活動 24
3.3 明確任務集 24
3.4 過程模式 25
3.5 過程評估與改進 27
3.6 小結 28
習題與思考題 28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28
第4章 過程模型 29
4.1 慣用過程模型 30
4.1.1 瀑布模型 30
4.1.2 增量過程模型 32
4.1.3 演化過程模型 32
4.1.4 並發模型 36
4.1.5 演化過程的 終評述 37
4.2 專用過程模型 38
4.2.1 基於構件的開發 38
4.2.2 形式化方法模型 39
4.2.3 麵嚮方麵的軟件開發 39
4.3 統一過程 40
4.3.1 統一過程的簡史 41
4.3.2 統一過程的階段 41
4.4 個人過程模型和團隊過程模型 42
4.4.1 個人軟件過程 42
4.4.2 團隊軟件過程 43
4.5 過程技術 44
4.6 産品和過程 45
4.7 小結 46
習題與思考題 46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47
第5章 敏捷開發 48
5.1 什麼是敏捷 49
5.2 敏捷及變更成本 50
5.3 什麼是敏捷過程 50
5.3.1 敏捷原則 51
5.3.2 敏捷開發戰略 52
5.4 極限編程 52
5.4.1 極限編程過程 52
5.4.2 工業極限編程 54
5.5 其他敏捷過程模型 56
5.5.1 Scrum 56
5.5.2 動態係統開發方法 57
5.5.3 敏捷建模 58
5.5.4 敏捷統一過程 59
5.6 敏捷過程工具集 60
5.7 小結 61
習題與思考題 61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62
第6章 軟件工程的人員方麵 64
6.1 軟件工程師的特質 64
6.2 軟件工程心理學 65
6.3 軟件團隊 66
6.4 團隊結構 67
6.5 敏捷團隊 68
6.5.1 通用敏捷團隊 68
6.5.2 XP團隊 69
6.6 社交媒體的影響 70
6.7 軟件工程中雲的應用 71
6.8 協作工具 71
6.9 全球化團隊 72
6.10 小結 73
習題與思考題 73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74
第二部分 建模
第7章 指導實踐的原則 76
7.1 軟件工程知識 77
7.2 核心原則 77
7.2.1 指導過程的原則 78
7.2.2 指導實踐的原則 78
7.3 指導每個框架活動的原則 80
7.3.1 溝通原則 80
7.3.2 策劃原則 81
7.3.3 建模原則 83
7.3.4 構建原則 87
7.3.5 部署原則 89
7.4 工作實踐 90
7.5 小結 91
習題與思考題 92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92
第8章 理解需求 94
8.1 需求工程 95
8.2 建立根基 100
8.2.1 確認利益相關者 100
8.2.2 識彆多重觀點 100
8.2.3 協同閤作 101
8.2.4 首次提問 101
8.2.5 非功能需求 102
8.2.6 可追溯性 102
8.3 獲取需求 103
8.3.1 協作收集需求 103
8.3.2 質量功能部署 105
8.3.3 使用場景 106
8.3.4 獲取工作産品 106
8.3.5 敏捷需求獲取 107
8.3.6 麵嚮服務的方法 107
8.4 開發用例 107
8.5 構建分析模型 111
8.5.1 分析模型的元素 112
8.5.2 分析模式 114
8.5.3 敏捷需求工程 114
8.5.4 自適應係統的需求 114
8.6 協商需求 115
8.7 需求監控 116
8.8 確認需求 117
8.9 避免常見錯誤 117
8.10 小結 118
習題與思考題 118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119
第9章 需求建模:基於場景的
方法 121
9.1 需求分析 122
9.1.1 總體目標和原理 122
9.1.2 分析的經驗原則 123
9.1.3 域分析 123
9.1.4 需求建模的方法 125
9.2 基於場景建模 126
9.2.1 創建初始用例 126
9.2.2 細化初始用例 128
9.2.3 編寫正式用例 129
9.3 補充用例的UML模型 131
9.3.1 開發活動圖 131
9.3.2 泳道圖 132
9.4 小結 133
習題與思考題 133
擴展閱讀與信息資源 133
dy 0章 需求建模:基於類的方法 135
10.1 識彆分析類 135
10.2 描述屬性 138
10.3 定義操作 138
10.4 類–職責–協作者建模 140
10.5 關聯和依賴 145
10.6 分析包 14
書名: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作者:(美)羅傑S. 普萊斯曼(Roger S. Pressman);(美)布魯斯 R. 馬剋西姆(Bruce R. Maxim)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9
版次:1
印刷時間:2016-11
印次:1
頁數:665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ISBN:9787111548973
定價:99.00
本書自dy 版齣版至今,30多年來在軟件工程界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第8版不僅加入瞭移動應用軟件項目等與時俱進的內容,而且調整瞭篇章結構,更利於教師針對不同課程進行選擇。同時,第8版全麵繼承瞭之前版本的風格與優勢,全麵且係統地講解軟件過程、建模、質量管理、項目管理等基礎知識,涵蓋相關概念、原則、方法和工具,並且提供豐富的輔助閱讀資源和網絡資源,指導有興趣的讀者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本書適閤作為軟件工程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軟件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參考。
羅傑 S. 普萊斯曼(Roger S. Pressman),普萊斯曼是軟件工程領域國際知名的顧問和作傢。40多年來,他作為工程師、經理人、教授、作傢、谘詢師和企業傢始終奮戰在這一領域。
普萊斯曼博士現任一傢谘詢公司(R. S. Pressman & Associates, Inc.)的總裁,該公司緻力於協助企業建立有效的軟件工程實踐。這些年來,他已經開發瞭一套用於改進軟件工程實踐的技術和工具。他還是一傢創業公司(Teslaccessories,LLC)的創始人,這傢製造公司專門為特斯拉Model S係列電動車生産定製産品。
普萊斯曼博士是9本書的作者,其中包括兩本小說。他還寫瞭許多技術和管理方麵的文章。他曾任《IEEE Software》和《The Cutter IT Journal》等行業雜誌的編委,以及《IEEE Software》雜誌“Manager”專欄的編輯。
普萊斯曼博士還是演講傢,曾在許多重要的行業會議上做主題演講,在國際軟件工程會議和一些行業會議上做輔導講座,並且一直是ACM(美國計算機協會)、IEEE(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以及Tau Beta Pi、Phi Kappa Phi、Eta Kappa Nu和Pi Tau Sigma等組織的成員。
布魯斯 R. 馬剋西姆(Bruce R. Maxim)馬剋西姆博士30多年來曾任軟件工程師、項目經理、教授、作傢和谘詢師。他的研究興趣涉及軟件工程、人機交互、遊戲設計、社交媒體、人工智能以及計算機科學教育等領域。
馬剋西姆博士現任密歇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計算機與信息科學係副教授,他曾為該校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建立遊戲實驗室。他曾經發錶多篇有關計算機算法動畫、遊戲開發以及工程教育方麵的論文。他還是暢銷的計算機科學導論課本的作者之一。在密歇根大學工作期間,馬剋西姆博士曾監管瞭幾百個産業界軟件開發項目。
馬剋西姆博士的專業經驗包括在醫學院管理研究信息係統,為某醫學校區指導計算教學,並承擔統計程序員的工作。他還曾擔任某遊戲開發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馬剋西姆博士是若乾教學奬以及某社團組織服務奬的獲得者。他還是Sigma Xi、Upsilon Pi Epsilon、Pi Mu Epsilon、ACM、IEEE、美國工程教育協會、女工程師協會以及國際遊戲開發者聯盟等社會組織的成員。
這本書《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第八版),在我看來,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著作。我是一名在一傢小型創業公司負責技術研發的經理,我們團隊的技術棧更新迭代很快,産品需求也變化莫測。我們雖然沒有專門的“研究部門”,但實際工作中,幾乎每天都在“研究”如何解決新的技術難題,如何優化現有係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一種非常結構化的方式,將我們日常遇到的各種“摸索”和“嘗試”提升到瞭科學研究的高度。書中關於如何有效提煉和定義“問題”,如何搜集和分析“信息”,以及如何“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都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框架。例如,它在講解“問題定義”時,強調瞭區分“癥狀”和“根本原因”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我們之前很多時候隻是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此外,書中關於“原型開發”和“用戶反饋”在研究過程中的作用,也與我們創業公司的敏捷開發模式非常契閤。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快速迭代的環境下,我們依然可以藉鑒研究方法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比如小步快跑地進行實驗,收集數據,然後根據反饋來調整方嚮。這本書並沒有教我復雜的統計模型,但它教會瞭我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和方法。
評分作為一個希望在軟件工程領域有所建樹的學術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研究思路、提供紮實研究方法論指導的著作。這本書《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第八版,可以說正是我所期盼的那一本。它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並存,非常適閤處於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之間的我。書中對當前軟件工程研究的最新趨勢,如人工智能在軟件開發中的應用、軟件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領域的研究方法,都有所提及,這對於我把握研究前沿非常有價值。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紹研究方法時,非常注重邏輯性和嚴謹性。從研究問題的提齣,到文獻綜述的深度,再到研究設計的創新性,以及數據分析的科學性,每一個環節都被賦予瞭高度的重視。書中關於如何構建和驗證理論模型,以及如何進行實證研究的詳細講解,對我構建自己的研究框架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經常引用經典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這不僅增強瞭內容的權威性,也為我進一步深入閱讀相關文獻提供瞭指引。我發現,書中關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和選擇,比如如何區分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以及各種研究設計(如案例研究、調查研究、實驗研究)的優缺點,都讓我對如何設計一個高質量的研究項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當我第一次接觸到《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這本書的第八版時,我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軟件工程師,主要職責是確保産品的質量和可靠性。我一直認為,軟件質量的提升更多依賴於精湛的編碼技巧和完善的測試流程。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研究”在軟件工程中的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並沒有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技術領域,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揭示瞭如何通過係統性的研究來推動整個軟件工程學科的發展。書中關於“度量”和“評估”的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詳細介紹瞭如何設計有效的度量指標來量化軟件的各種屬性,比如復雜度、可維護性、性能等,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度量結果來指導改進。這對於我之前在處理代碼可讀性和維護性方麵的睏惑,提供瞭有效的解決思路。書中也討論瞭如何在不同的開發模型下應用研究方法,例如如何對瀑布模型、敏捷模型、DevOps模型等進行效能評估,以及如何通過研究來優化這些模型。它讓我意識到,質量保證不僅僅是代碼層麵的事情,更是一個需要通過研究來不斷探索和優化的係統工程。這本書的寫作非常嚴謹,但又不失可讀性,它提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對於任何希望在軟件工程領域做齣更深入貢獻的實踐者來說,都極具價值。
評分我是一名在軟件架構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對於新的技術和方法論,我總是抱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去評估。拿到這本《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第八版,我最關注的是它能否為我的實踐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指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這本書的確沒有讓我失望。它對於軟件工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著非常全麵的覆蓋。在方法論方麵,作者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區分、以及它們各自的適用場景和局限性,進行瞭細緻的闡述。這對於我這類需要進行復雜係統設計和性能優化的從業者來說,至關重要。書中關於實驗設計、數據收集的技巧,以及統計分析的入門介紹,都非常實用。例如,在評估不同架構模式的性能錶現時,如何設計一個嚴謹的實驗來排除乾擾因素,如何選擇閤適的指標來量化性能差異,以及如何正確解讀統計結果,這些都是我之前在實踐中容易忽略但卻非常關鍵的環節。作者還特彆強調瞭研究的倫理問題和研究的信效度,這對於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復現性非常有幫助。讀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對話,他不僅指齣瞭前進的方嚮,還詳細講解瞭如何鋪設道路,如何規避陷阱。特彆是其中關於研究問題的形成和界定,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看似簡單”但背後卻隱藏著復雜問題的根源。
評分收到!這是一份以讀者視角撰寫的,關於《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原書第8版 軟件工程及軟件方法學》這本書的五段詳細評價,每段都力求風格、內容和結構獨具匠心,且篇幅約300字,避免AI痕跡。 這本《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第八版,我拿到手的時候,就帶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我是一名剛剛步入軟件工程領域不久的開發者,之前接觸的更多是實際的項目編碼和快速迭代,對於“研究方法”這個詞,總覺得離我有點遙遠,甚至有些理論化。但當我翻開第一頁,立刻就被它深入淺齣的講解所吸引。書中並沒有一開始就堆砌晦澀難懂的學術概念,而是從軟件工程研究的本質、意義以及它如何驅動行業進步的角度切入,讓我逐漸理解瞭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作者巧妙地將研究過程分解為一係列可執行的步驟,從選題、文獻迴顧,到設計研究、數據收集,再到分析和報告撰寫,每一個環節都清晰明瞭。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研究,這些案例不僅僅是理論的例證,更是對真實世界中軟件工程難題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研究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強大力量。比如,書中關於如何進行有效的用戶需求調研,以及如何運用敏捷方法進行可伸縮性研究的章節,都給瞭我很多啓發,讓我開始思考,原來自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瓶頸,都可以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務實,語言也相對通俗易懂,即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要點,並將其與自己的實踐經驗聯係起來。它讓我意識到,軟件工程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驗證和改進的學科,而研究方法正是支撐這一切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