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寅恪 编
图书标签:
  • 陈寅恪
  • 柳如是
  • 明史
  • 历史
  • 传记
  • 文学
  • 文化
  • 人物
  • 古典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043
商品编码:2682634038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
  • 作者:陈寅恪
  • 定价:222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5404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7-01
  • 印刷时间:2015-07-01
  • 版次:3
  • 印次:8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254
  • 字数:823千字

编辑推荐语

《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陈寅恪通过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作者在“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别传》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充分表现出义宁之学“史有诗心,诗有史笔”的特色。洋洋80万言,证明陈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命,决不可与“文儒老病销愁松送日之具”等量齐观。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 — 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认识和深刻阐述,形成自成一体的“历史文化观”。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其附带问题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
附:河东君嘉定之游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後之关系
第五章 复明运动
附:钱氏家难


《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变迁:兼论柳如是与时代的交错》 导言:在宋韵的余晖与士大夫的沉思中 本书旨在探讨宋代(特别是南宋晚期至元初)中国士人的复杂精神图景、其在社会结构转型期的自我认知与文化实践,以及在动荡时代下知识分子所肩负的道义重担。我们聚焦于时代背景下的群体意识,而非个案的传记叙事,深入剖析宋代美学、理学思潮、以及“遗民”情结对后世文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理学与气象:宋代知识分子的内在建构 宋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宇宙论和心性论,更重塑了士人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本章将详述理学如何通过“格物穷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构建起一套内省式的、以道德自律为核心的知识分子形象。 1. “道学”对政治的渗透与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探讨宋代政治中,以道学为基础的官员群体如何试图改造世俗权力结构。分析他们如何在高压的现实政治面前,平衡理想的“内圣”实践与现实的“外王”担当。 2. 宋代理学的地域性与学派分化:超越朱熹一元论的视野,考察如陆九渊的心学先声、以及南方临海区域(如福建、浙江一带)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理学吸收地方文化元素所产生的微妙变化。这为理解后续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地域性埋下伏笔。 3. 宋代美学的“静穆”与“格致”:深入分析宋瓷的极简主义、宋画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理念,如何反映了士人对超越性秩序的追求,以及对现世纷扰的抽离倾向。这种审美情趣,是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外化。 第二章:南渡后的文化重塑与“旧邦”情结 靖康之变不仅是王朝的覆灭,更是士大夫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巨大断裂。南宋偏安一隅,迫使知识分子在“中兴”的希望与现实的失落之间进行痛苦的挣扎。 1. 文人的“失落感”与“怀古”叙事:分析南宋诗文集中大量出现的怀念北方的意象——无论是对汴京的追忆,还是对故土的眷恋。这种集体性的“怀古”叙事,如何成为维系士人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对新现实的积极建构。 2. “遗民”意识的萌芽与体制内的挣扎:探讨南宋后期,部分士人对朝廷偏安政策的不满,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私人著述、地方志整理等方式,来保存“旧邦”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上的抵抗,是日后元代遗民群体精神谱系的重要源头。 3. 程朱学说在南宋的强化与僵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充满生命力的理学逐渐被官方化和教条化。本章将审视这种僵化对青年一代士人的影响,以及部分边缘知识分子(如游方诗人、山林隐士)如何寻找新的精神出路。 第三章: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知识分子的流动性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对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划分构成了冲击。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流动性显著增加,这影响了他们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1. “乡土”与“江湖”:士人的空间错位:考察宋代地方志、碑刻文字中所反映的士人对地方的介入程度。一方面,部分士人积极参与地方水利、教育建设;另一方面,政治失意的士人则选择“隐逸江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层。 2. 科举制度的异化与精英教育的普及:虽然科举制度依旧是上升通道,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僵化八股的潜在要求,使得许多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转向私人讲学或幕僚生涯。分析这种体制内的“拥挤”如何催生了更多体制外的文化声音。 3. 女性在知识传承中的隐性角色:在不涉及具体人物传记的前提下,侧重分析宋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家庭内部的女性在维护家族文化记忆、参与诗词唱和以及影响子弟教育方面所扮演的幕后角色。这为理解宋元之际文化传承的复杂性提供了侧面视角。 第四章:元代遗民的文化坚守与身份重塑 元朝的建立是对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最终考验。本书将分析在异族统治下,知识分子如何进行身份的再定位,并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化史上“遗民”群体的形成。 1. “义理”与“气节”的终极考验:探讨遗民群体如何将理学中的“气节”概念具体化为对宋室的忠诚,以及这种忠诚如何在不直接从事反抗活动的情况下,通过文学、史学等领域得以表达和延续。 2. 学术的转向:从政治抱负到文化本体的回归:面对无法施展抱负的现实,许多遗民学者将精力投向了古籍整理、训诂考据等“乾嘉学派”的先声工作。这种从入世到出世的学术转向,是时代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3. 宋代精神遗产的“元化”:总结宋代士人所建立的内省精神、审美情趣和道学框架,如何在元初遗民的努力下,得以保存并与蒙元统治下的新文化进行微妙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塑造了明清知识分子的基本精神底色。 结语:宋韵的沉淀与后世的参照 本书试图描绘的,是一个在理学、政治失意、美学追求和时代剧变中不断自我调适的知识群体。他们的精神世界复杂、多维,既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现实的妥协。通过考察这一群体的集体经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历史断裂时的文化韧性与精神遗产的构建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便被其标题深深吸引。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而“柳如是别传”,则点燃了我对这位明末才女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往往隐藏着无数个体的故事,而这些个体故事,尤其是那些不被主流史书详细记载的女性故事,才更能体现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性。柳如是,这样一个名字,在人们的印象中可能更多的是一位风尘女子,但陈寅恪先生以其独有的史学视角,必然会打破固有的印象,去探究她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意义。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柳如是,看到她如何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甚至影响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

评分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这本书的厚重感首先扑面而来。作为陈寅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所蕴含的学术分量不言而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史和文化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明末清初,恰恰是这两个领域都极其活跃且复杂的时期。柳如是,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她的故事无疑是窥探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以及女性地位变迁的一个绝佳切入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柳如是的细致描摹,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文化繁荣,以及潜藏其中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我相信,陈寅恪先生的笔触,定能让这位传奇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光彩,让读者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评分

当看到“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这个书名时,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学术期待。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就是品质的保证,更是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灯塔。而《柳如是别传》,我一直以为它会是一本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女性命运与社会地位的经典之作。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柳如是却能凭借自己的才情和智慧,在文坛和政坛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柳如是作为一位独立思想者和文化人的风采,揭示她与当时社会名流的交往,以及她在历史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陈寅恪先生的考证功力,定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柳如是,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套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我一直将其视作案头的珍宝。不仅仅是因为陈寅恪先生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更因为我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痴迷。那是一个王朝更迭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女性的命运,如何能与时代洪流交织得如此深刻?我常常想象,在乱世之中,一个才情卓绝的女子,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陈寅恪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必然会为我们揭示柳如是身上隐藏的更多历史真相,她的才情、她的交往、她的选择,乃至她作为一位知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都将在这部巨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我期待在这部书中,不仅仅是读到一段生平,更是读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读到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与不屈。

评分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精)/陈寅恪集”,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严谨性,让人对陈寅恪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深厚学养充满敬意。我一直对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颇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无数的文人墨客和名士风流留下了璀璨的印记。而柳如是,作为那个时代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坛生态,以及女性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的挣扎与绽放。陈寅恪先生的著作,向来以考证严谨、论述精辟而著称,我深信这部《柳如是别传》绝非简单的才女传记,而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甚至是社会学视角的巨著,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去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与选择,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