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余响(朱载堉与儒家乐教)

礼乐余响(朱载堉与儒家乐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芊 编
图书标签:
  • 朱载堉
  • 明代思想
  • 儒家音乐
  • 礼乐文化
  • 音乐教育
  • 文化史
  • 中国传统文化
  • 学术研究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40902
商品编码:2686795450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礼乐余响(朱载堉与儒家乐教)
  • 作者:刘芊
  • 定价:36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4090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99

编辑推荐语

毋庸置疑,朱载堉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科学进步的角度看,其著述中*有价值的就是有关十二平均律的部分,但从乐教的角度看,他对于古乐器的考证和弦歌、雅舞的恢复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甚至,他的“科学”研究也不应该置于其恢复乐教的努力之外来孤立地看待。同时,当我们从乐教角度研究朱载堉时,也使我们能透过朱载堉这一典型、生动的例子来*加深刻地理解儒家乐教。 在刘芊编著的《礼乐余响》中,作者将尝试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儒家乐教进行梳理和分析。

内容提要

由于朱载堉被李约瑟博士称为“中国一位*杰出 的数学与音乐理论家”,他作为科学家的进步性得到 了高度肯定。这样一种身份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甚至局限了研究者的观察和研究角度,致使朱载堉诸 多恢复乐教的工作只被简单视为他科学理论的实际应 用,或者朱载堉作为“百科全书式”人物知识广博的 表现,而其真实的目的却被遮蔽了。甚至他对于儒家 传统经典的坚守也被看成是他为了包装其科学创新而 采取的策略,或顶多是对传统的一种妥协。然而,《 礼乐余响》笔者刘芊认为,朱载堉恢复乐教的努力是 真实的,而且是其一生不懈追求的主要目标。只有从 儒家乐教的角度来认识朱载堉的行为主张,才能对其 包括律学研究在内的全部活动有一个一致性的认识, 也才能理解其求新求实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张力。
    

作者简介

刘芊,1968年1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兴化。1990年毕业于北京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并获得美国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大学**发 展研究院从事传统文化与管理及跨文化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 英文专著《儒家思想与中国商务》(Confucianism and Business Practices in China)等。

目录

绪论
一“讲律吕者,为兴乐耳”——作为兴乐君子的朱载堉
二“集大成于金玉,总调理于始终”——乐教**的一个
典型案例
三乐与乐教——相关概念的厘清
四两点说明
小结
第一章 朱载堉恢复乐教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
第一节 晚明礼乐衰败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藩王身份的无奈
第三节 深厚的儒学修养
一朱载堉的“孝”
二朱载堉的“让”
三朱载堉的“格物致知”
四家庭与乡贤的影响
第四节 进退穷达中的圆融——儒、释、道三学在朱载堉
心目中的地位
小结
第二章 朱载堉兴复乐教的努力
第一节 检视乐教失传的原因
一典籍亡佚,六艺残缺
二乐的神秘化及禁忌与教条
三重道轻器的传统
四雅乐不为人所喜爱
第二节 发掘兴复乐教的资源
一取法尧舜、三代——回归上古乐教
二礼失求诸野——挖掘民间音乐资源
三试验则易知耳——在实践中获得新资源
第三节 重建乐教理论体系
一确立乐教经典
二对各家理论批评折中
第四节 诗乐舞的全面复兴
一乡饮酒礼的考证完善
二补亡诗——“诗言志”
三恢复弦歌——“歌永言”
四雅乐器及雅乐演奏方法的考证——“声依永”
五正律与旋宫——“律和声”
六恢复舞学——“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小结
第三章 朱载堉乐教主张的特点
第一节 注重教化实践
一乐教的定位——立足民间,移风易俗
二反对空谈,讲求实际
三朱载堉乐教的政教伦理特征
第二节 正统与创新之间
一严格尊礼
二对儒家经典的尊重与斟酌折中
三尊奉皇权
四对前人观点的批判
五今与古的问题
第三节 朱载堉乐教的审美特色
一朱载堉的审美原则
二朱载堉审美原则在雅乐中的体现
三对淫声的强烈反对
四朱载堉雅乐雅舞的局限性
小结
第四章 朱载堉乐教思想的变迁及诸种学术研究间关系问题
第一节 朱载堉《瑟谱》中的乐教思想分析
一乐之本在政不在音
二乐之雅不在器
三复古乐不在律
第二节 朱载堉乐、律、历、度一体的研究特点
一中国古代律、历、度、量、衡一体的传统
二律历与候气
三朱载堉律度量衡一体的研究
四乐、律、数在朱载堉研究中的关系
五十二平均律的问题
第三节 传统文化对朱载堉学术研究的影响
一数的世界
二以《河图》、《洛书》为理论模型
三以五行、八卦为比喻
小结
第五章 乐教衰落背景下的朱载堉
——兼谈乐教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乐教的历史
一礼乐的起源
二“乐教”的提出
三孔门乐教
四乐教的衰落
第二节 儒家乐教的内在问题
一强烈的政治性
二乐教之“乐”的尴尬
三乐教之“教”的偏差
第三节 儒家乐教的现代启示
一从音乐角度看乐教
二从教育角度看乐教
三从政治角度看乐教
四从精神价值角度看乐教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丝竹管弦的时代回响:明代乐律与社会文化研究》 导言:追溯历史深处的声响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轨迹往往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及文化风貌紧密交织。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中后期,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经历了深刻转型的时期,音乐如何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和民间生活的重要载体。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乐律理论的演变、宫廷雅乐的实践及其在士绅阶层与庶民生活中的渗透与影响。研究范围横跨文献考据、器物复原及其相关社会史的探讨,力求勾勒出一幅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鲜活生命力的明代音乐图景。 第一章:雅乐体系的重塑与理论的僵化 明代初期,面对元代遗留下来的宫廷礼仪体系,朝廷着手对雅乐制度进行大规模的整饬与重建。本章将细致考察明初官方音乐典籍的编纂过程,特别是对《大明会典》中乐律部分记载的分析。我们对比了宋代以来的乐律观念与明初所确立的“新制”,探讨这种制度性变革背后的政治意图——即通过恢复周礼所推崇的“中正平和”之乐,来巩固新王朝的统治合法性。 然而,理论的僵化也随之而来。随着国家对乐律标准的日益固化,对偏离官方范式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限制也逐渐增多。本章深入剖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正声”与“淫声”的界定,以及这种二元对立思维如何影响了官方对音乐实践的评判标准。我们将通过考察抄本中对古谱的注释与误读,揭示在严苛的规制下,乐律理论创新动力被抑制的现象。 第二章:乐器形制的演变与制作工艺的革新 明代的乐器制造业是技术进步与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本章将通过对传世实物、绘画资料及地方志的交叉验证,系统梳理明代主要乐器——如古琴、琵琶、箫、笙以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形制变化。重点关注了竹材选择、漆饰工艺和音准调节技术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地区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催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乐器工匠群体。本章详述了这些匠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地方戏班和文人社团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明代中后期琴谱中关于调弦和指法的细致描述,我们可以窥见演奏实践对乐器设计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工匠如何回应这些需求,促成了特定音色和演奏风格的成熟。 第三章:文人雅集与音乐的“日常化” 雅乐的庄重性使其难以深入寻常士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诗文唱和为基础的文人雅集活动日益兴盛,音乐在其中扮演了从伴奏到主体活动的复杂角色。 本章细致考察了当时士人圈子中流行的“点茶、插花、焚香、挂画”等生活美学,以及音乐如何融入其中。我们研究了地方性文集、私家园林记录中关于音乐活动的记载,探讨了文人在非正式场合中如何运用音乐来表达隐逸情怀、抒发政治抱负或进行社交互动。这种“日常化”的音乐实践,虽然不直接关乎宫廷礼仪,却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内涵。 第四章:民间戏曲的勃兴与地方声腔的争流 明代中叶,以弋阳腔、昆山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艺术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本章将聚焦于这种自下而上、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现象。我们考察了戏曲音乐在题材选择、唱腔结构和舞台表演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其如何吸收并改造了民间小曲和说唱艺术。 通过对比不同地域戏班的演出记录和早期戏文刻本,本章分析了南方戏曲如何逐步占据文化高地,并对北方地方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戏曲不仅是娱乐方式,更是民间叙事、道德教化和群体身份认同的载体。研究关注了戏曲班社的组织结构、艺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地方权力阶层的复杂关系。 第五章:印刷技术与音乐知识的传播 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格局,音乐典籍的复制和流通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本章重点分析了大量乐谱、戏文、以及乐律论著的出版现象。从官方修订的乐书到文人私刻的琴谱,印刷术使得音乐知识得以跨越地域和阶层的限制,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然而,印刷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抄本到刻本的转化中可能产生的讹误、对音乐文本的过度“文本化”倾向,以及不同版本间的差异。本章将对比研究几部重要的音乐印刷品,探究印刷技术在促进音乐普及的同时,对音乐实践本身造成的影响和限制。 结论:声之所至,文化之维 明代的音乐活动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声部的复杂系统。它既承载着对古代礼乐的追溯与维护,又展现出新兴商业文化和民间审美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对理论、器物、社会实践和知识传播的研究,本书认为,明代的音乐景象并非一个统一、停滞的实体,而是一个在礼制约束下不断寻求表达出口、充满张力的动态场域。理解这一时期的音乐,便是理解明代社会文化深层肌理的一把关键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最初是被书名吸引,觉得“礼乐余响”四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意境。翻开《礼乐余响》,我发现自己完全被书中关于朱载堉与儒家乐教的内容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思想的书。作者通过对朱载堉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的细致考证,展现了他在儒家思想和音乐实践上的独到之处。我尤其惊讶于朱载堉在音乐理论上的造诣,他对律吕、宫调的深入研究,以及他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宫廷音乐的创作和传承。书中对“教化”功能的强调,让我看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娱乐角色,更是塑造国民品格、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能将我带入那个充满雅乐回响的时代,感受那种宁静致远、循序渐进的文化氛围。

评分

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它深入挖掘了朱载堉这位被历史洪流稍微掩盖的文化巨匠。我一直对明代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礼乐余响》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朱载堉在儒家乐教方面的贡献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揭示了这位先贤在音乐与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叙述风格。例如,关于朱载堉如何将《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的精神融入其音乐创作中,书中有着精彩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强大力量,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品德和行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古代礼乐制度的深刻理解,以及朱载堉在这一制度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礼”与“乐”在古代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理想人格的塑造蓝图。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当我翻开《礼乐余响》,仿佛置身于明代那恢弘的宫廷之中,亲眼见证了朱载堉这位杰出音乐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书中的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礼乐精神的生动描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朱载堉在宫廷乐教领域的卓越贡献,他如何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音乐艺术巧妙结合,创造出既有教化意义又具审美价值的音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所吸引。原来,音乐不仅仅是悦耳的声响,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要工具。书中对朱载堉音乐创作理论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对宫廷雅乐的改革创新,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史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字里行间喷薄而出,令人肃然起敬。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了那份古老的儒雅之气,对礼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读完《礼乐余响》,我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魅力,以及个体在其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朱载堉,一个我之前了解不多的名字,在这本书中却变得鲜活而立体。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在儒家乐教领域卓有建树的明代学者。书中的内容让我对“礼乐合一”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朱载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成果。我非常喜欢作者对朱载堉音乐创作的解读,那种将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融入旋律之中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独特韵味。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朱载堉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礼乐余响》以朱载堉为中心,展开了他与儒家乐教之间深刻的联系。我之前对朱载堉的了解仅限于他的一些音乐作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集音乐家、学者、教育家于一身的多元化人物形象。作者对朱载堉在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认识到音乐在古代国家治理和文化教化中的重要性。书中对朱载堉音乐创作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精髓。我喜欢那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叙述方式,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乐”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如何与“礼”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