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美]裴斐(Nathaniel Peff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裴斐Nathaniel Peffer,韦慕庭 著
图书标签:
  • 吴国桢
  • 国民党
  • 上海
  • 台湾
  • 历史
  • 政治
  • 传记
  • 冷战
  • 中共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33337
商品编码:268657182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1999-11-01

具体描述

欢迎选购,购买前务必联系客服或者来电咨询!call:15835078063

基本信息

书名: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定价:17.00元

作者:裴斐(Nathaniel Peffer),韦慕庭(Martin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1-01

ISBN:9787208033337

字数:192000

页码:2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根据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部教授裴斐(Nathaniel Peffer)和韦慕庭(Martin Wilbur)1960年11月1日至11日采访吴国桢的英文稿翻译而成。虽然它是口头访谈,文字较松散,也不乏累赘,而且问答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与我们不尽相同,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所谓好书似乎就应该如此,要么让我们读到些什么,要么让我们想到些什么。
  从读到的内容方面看,这本书内容是丰富的。首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吴国桢口述回忆》从吴国桢自己的立场记述了1945年-1953年七年间的重大事件的幕后原因及其结果,很多史实鲜为人知,如吴国桢与的交往、吴国桢处理的经过、发行金元券的决策过程、*通过颜惠庆策反吴国桢的经过、企图吴国桢的细节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国民党政权和许多做法的强烈不满,从当政者的角度揭露了国民党政界病入膏肓的腐败,生动地展现了他与和蒋经国父子间惊心动魄的争斗场面。局中人讲幕后事,内容独特,鲜为人知,使得该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又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对于学术界研究民国史、上海史、台湾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次,它展示给我们一个经历丰富的人的内心世界。关注和研究人物,往往不止限于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个人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走进那个人的精神世界,去理解他对待问题的看法、心态及其对策,要有理解、有学习、有批判地去读。也就是说,读一个人,要做到真正有收获,有一个自我的提升与感悟。在读一个人的时候,他的经历越复杂、越耐读,我们的收获也会越多。吴国桢曾是的同窗好友,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先后担任过汉口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中央宣传部长、重庆市长、上海市
长、台湾省主席等重要职务,是的亲信和国民党中炙手可热的大员、*宣布的15名主要战犯中的第10名,此外他还与美国政界、新闻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作为20世纪40、50年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他亲历了许多重大事件,有时甚至是在政治漩涡的中心。这样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疑是丰富而复杂的,而了解这样一个人的复杂心态也必然是有意义的。以吴国桢为例,想在政治上实现其抱负无疑是他成为“市长专才”的重要动因,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与的政治体制的必不可免的冲突也恰恰是他难有作为的根源所在,
他对国共两党及二者之间斗争的看法也是决定他历史命运的主要因素。毫无疑问,吴国桢是一个干才,但其心路决定了他的结局。

目录


序言
前言
吴国桢简历
一 战后时期的问题与控制的特性
 1. 敌产接收中的腐败
 2. 为什么没能控制住“投机牟利者”?
 3. 情有可原的情况:战时受损
 4. 作为的品质与责任
 5. 当私人秘书的体验
 6. 的嗜权及通往之路
 7. 的用人术:分而治之
 8. 抗日的坚定性
 9. 下属对的影响
 10. 精明而狡黠
二 我任上海市长时的问题
 1. 某些行政困难
 2. 党鼓动学生
 3. 斗争中知识分子的冷漠态度
 4. 通贷膨胀一改良努力
 5. 再谈党的鼓动
 6. 一个严重问题:将领中的腐败
 7. 圆券的可耻下场
 8. 蒋经国的叔导努力
 9. 蒋经国的背景
 10. 蒋经国专断的事例
 11. 李铭案
 12. 临近顶层的腐败:扬子建业公司
 13. 为了上海的粮食供应
 14. 名义上的下野
 15. 同业公会在市政管理中的作用
 16. 党策反我的一次企图
 17. 1949年4月允许我辞职
三 国民党失去大陆
 1. 台湾对的欢迎靠不住
 2. 访问韩国与菲律宾
 3. 我希望改变方法
 4. 陪同诺兰参议员到在陆
 5. 台湾的混知情况
 6. 的地位不隐定
四 我任台湾省主席
……
五 我和的关系
六 我与疏远并辞去省主席职务
七 我与决裂后的余波
八 对自由中国状况的补充评论
九 对生要政治人物的回顾
十 关于现代中国某些问题的讨论
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吴国桢,字峙之,又字维周,1903年10月21日生于湖北建始县凉水埠。父吴经明,母朱芷英,兄吴国柄。吴氏幼年时随父旅居北京,就读于府学胡同小学。1914年入天津南开中学求学,与、张道藩、段茂澜等同窗,尤其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7年转入北京清华学校辛西级留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但重点聚焦在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吴国桢的仕途与人生轨迹。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吴国桢从一个地方行政长官到一个重要政治角色的转变过程,详尽地描绘了他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政治风浪。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 本书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裴斐(Nathaniel Peffer)对吴国桢先生生平及政治生涯的深度剖析。裴斐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近代史的敏锐洞察力,为读者构建了一幅立体而复杂的吴国桢形象。全书并非仅仅是对吴国桢个人履历的简单罗列,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入微地考察其政治选择、思想演变及其命运的必然性。 早期磨砺与政治起步 吴国桢,一位早年留学归来的知识精英,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代。本书首先追溯了吴国桢的教育背景,特别是他在美国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如何塑造了他早期的政治理念和行政风格。裴斐着重分析了吴国桢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他早年在武汉的经历,以及在国民政府初期所积累的地方行政经验,为他日后登上更高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吴国桢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务实精神,使他赢得了上级的信任,也为他后续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上海市长的黄金时期与行政挑战 全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吴国桢担任上海市长期间的政绩与困境。上海,彼时作为中国的经济心脏和国际大都会,其管理难度非同一般。裴斐详细梳理了吴国桢在治理上海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城市规划、财政整顿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 在描述上海市长的岁月时,作者并未回避吴国桢所面对的巨大压力。一方面,他需要应对复杂的帮派势力、经济通货膨胀以及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作为国民政府在东西方碰撞前沿的代表,他必须在维持地方稳定与服从中央政策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裴斐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展现了吴国桢如何试图以现代化的行政手段去驾驭这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并探讨了这些努力在历史洪流中的局限性。 两岸的政治光谱与角色转换 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和国民政府的败退,吴国桢的政治命运也随之发生重大转折。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他迁往台湾后的经历。在台湾,吴国桢被赋予了“台湾省主席”的重任,这标志着他从一个大都市的市长,转变为一个在特殊地缘政治环境中管理一个省份的最高行政长官。 裴斐深入剖析了吴国桢在台湾初期所肩负的使命:稳定人心、重建秩序、以及处理复杂的“接收”问题。在这个阶段,他所面临的挑战与在上海截然不同,不再是单纯的城市治理,而是关乎政权存续和两岸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吴国桢在台湾的施政方针,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 然而,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裴斐并没有止步于对施政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吴国桢与蒋介石父子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吴国桢所代表的、倾向于更温和、更具改革精神的政治路线,与决策层的路线产生了摩擦。 历史的十字路口:政治选择与结局 全书的高潮部分在于对吴国桢最终“失势”原因的探究。裴斐以客观、审慎的笔调,分析了吴国桢在关键时刻所做的政治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导致他最终从政治舞台的中心退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许多追求理性治理的精英阶层共同的命运写照。作者巧妙地将吴国桢的个人命运与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台湾的本土意识萌芽以及外部政治压力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图景。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吴国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代政治变迁、精英阶层适应困境的独特视角。裴斐的叙事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传记作家的洞察力,使这部作品成为理解民国后期至台湾早期政治史的重要参考读物。它探讨了理想的行政能力如何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受到考验和最终的消解,是一部关于权力、治理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对中国现代史,尤其是国共内战时期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入洞察的读物。而《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裴斐(Nathaniel Peffer)以一种近乎考据的态度,但又不失文学性的笔法,为我们勾勒出吴国桢跌宕起伏的一生。书中对吴国桢早期在地方治理上的贡献,以及他如何从一位受西方影响、追求现代化治理的官员,逐渐卷入更宏大的政治漩涡,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当时的社会氛围、政治派系斗争,还是吴国桢个人的决策过程,都仿佛置于显微镜之下,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书中对吴国桢后期在台湾的经历,特别是他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看法和行为,进行了多维度的呈现,既有他个人的坚持,也有外部环境的压力。这并非一本歌颂或批判的传记,而是一份力求客观、公正的历史呈现,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它不仅解答了我对吴国桢的许多疑问,更引发了我对那个时代中国政治走向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这本书,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将吴国桢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置于20世纪中叶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裴斐(Nathaniel Peffer)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其生动且富有争议的吴国桢。书中的叙述,不仅仅是围绕着他担任上海市长和台湾省主席这两个关键职务展开,更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内心世界。我被书中对他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如何面对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描写所打动。作者的笔触,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也有微观的人物刻画,使得整个叙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个人命运的悲喜。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扑面而来的历史风云,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抉择。裴斐的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启发,它让我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从宏观走向了更加具象化的人物命运。”

评分

“阅读《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书中展现出的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所深深吸引。裴斐(Nathaniel Peffer)并未将吴国桢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以一种审慎、客观的视角,描绘了他从一位充满理想的改革者,到在政治漩涡中不断适应、有时甚至是挣扎的个体。书中对吴国桢在上海时期推动市政建设、打击腐败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指出了他面临的巨大阻力。而当他转任“台湾省主席”后,所面对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更是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我尤其关注作者对吴国桢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思想转变和行为动机的分析。这种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大量史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得书中的论断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任何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命运都与整个时代的走向紧密相连,个人选择往往是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做出的。裴斐的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精英心态的窗口,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在翻阅《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对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印象其实是有些模糊的。只知道他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重要印记,但具体的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总觉得隔着一层雾。而裴斐(Nathaniel Peffer)的这部作品,就像一束锐利的探照灯,穿透了历史的迷雾,为我展现了一个鲜活、立体、且极其复杂的吴国桢。作者并未仅仅将吴国桢视为一个简单的政治人物来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个人情感、信仰转变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从他担任上海市长时意气风发的改革者形象,到后来在台湾省主席任上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困境,书中的叙述细致入微,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被书中对吴国桢与蒋介石之间微妙关系的描绘所吸引。这种描绘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政治博弈中的智慧、妥协与无奈。裴斐的笔触,让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个体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部深刻反思中国近代政治变迁的史学著作,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在读完《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吴国桢》之后,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作者裴斐(Nathaniel Peffer)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吴国桢个人经历的传记,更像是我们去理解中国近代史变迁的一个缩影。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吴国桢在上海和台湾不同时期所扮演角色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的严峻与复杂。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吴国桢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政治洪流中做出艰难选择的描写。他曾经的改革热情,以及后来在政治压力下的某种妥协,都让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裴斐的写作,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人文关怀,使得本书在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关键人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带来的启发,不仅仅是关于吴国桢个人,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命运轨迹,以及他们对中国未来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