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彦主编的《年画掌故》53篇掌故涉及传统文 化的方方面面,通过文献征引和历史考证,深入剖析 画面背后的人文信息,并进行题材类比、产地类比, 弥补了以往研究“看图说话”的不足,不仅将年画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进行考察,对各年画产地工 艺特色、审美情趣进行阐释,*将其视为视觉图像资 料在综合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年画中 的神格形象、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年画的张贴祭拜 方式、祭祀功用等,重点考察相关的民俗活动、民间 信仰和其反映出的民间百姓的思想活动及生产生活, 赋予其*多人文精神和学术内涵。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前言
马上鞭锏门神
麒麟送子
福禄寿三星
三元及第五子登科
五子夺魁
刘海戏金蟾
柴王推车
二十八星宿之青龙白虎
马王爷一是纪检官还是保护神?
至圣先师——士子文人的皈依
天地龙车
上关下财
全神图
**钟馗
关公夜读
张仙射天狗
利市仙官到,财源滚滚来
司痘之神
增福财神
家宅六神
丫髻山王奶奶——京东女性的民间信仰
“祭月”纸马一《广寒宫》
十殿阎王
南朝圣众——绍兴祝福大典
从人到神:古徽州九相公信仰
喜乐纳福之神——喜神
印染之祖梅葛仙翁
江南蚕乡的保护神——蚕花五圣
造酒仙翁——有关玉液琼浆的期待
皮场药王——邳彤的传说与附会
青苗之神
杨家将之碰碑
茉花村
黄鹤楼
火攻计
秦香莲
新刻七擒孟获全图
飞虎山——同版不同店的年画
单骑救主——同一题材年画的不同表现
拿自翠云
八本宏碧缘火烧翠凤楼
活财神沈万三
吉祥瓜果福寿双全
斗方
五子日升
一团和气
封侯挂印
老鼠娶亲
镇宅除邪白花神莺
彩选格——民间的大富翁游戏
佳节新年斗牌消闲姊妹妯娌喜地欢天
四美图——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这本《年画掌故》简直就是一本深入传统民俗艺术的时光机!我一直对中国的年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隔着一层迷雾。这本书的内容,从年画的起源、不同地域的风格流派,到那些熟悉的“福”、“禄”、“寿”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图录展示,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幅画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民间故事。比如,关于某一幅描绘丰收场景的年画,作者细致地考证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种“以画观史”的视角,让我对年画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让我明白,年画不仅仅是贴在墙上的装饰品,更是承载了百姓朴素愿望和集体记忆的民间史诗。翻阅此书时,仿佛能闻到墨香和油彩的味道,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淳朴而热烈的生命力。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学或者艺术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宝藏,它用生动的笔触重现了那些鲜活的民间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递进方式。开篇引人入胜,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极富故事性的年画作品作为切入口,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接着,章节的划分非常清晰,从题材分类到工艺探究,再到流派地域对比,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不同流派时所使用的那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描述,仿佛作者亲自走访了各个年画作坊,记录下了第一手的口述历史。这种亲历者的视角,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年画历史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易于消化的知识框架,它既可以作为入门的向导,也可以作为深入研究的参考手册。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学术分量又不失阅读乐趣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也值得称赞,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古籍善本掌故丛书”应有的品质。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富有年代感,印刷的清晰度极高,使得那些年代久远的彩色年画图像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原本的色彩和细节。我在阅读时,经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高清的插图,很多细节以前看模糊的图片时根本无法察觉,比如人物服饰上的细微纹理,或者背景中景物的布局巧思。此外,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好,对于一些生僻的传统用语或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不是那种让你快速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需要你放慢脚步,边读边琢磨,甚至需要时常翻回去对照图样的工具书和欣赏品。对于一个有收集癖的读者来说,光是拥有这样一本印刷精美的书,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掌故丛书”这类书籍抱有那么一丝丝的敬畏,总觉得会是那种晦涩难懂、充满专业术语的学术著作。然而,《年画掌故》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文字处理非常老练,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采用了非常流畅、富有叙事性的语言。阅读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对年画制作工艺的描述之中——从木刻的精细度,到色彩的调配,再到印刷技术的发展,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对不同时期年画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清代中期与晚期在构图和题材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鉴赏能力。更棒的是,书中对一些失传或难以考证的民间艺人也进行了追溯和介绍,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匠人们重新回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对传统匠人精神的由衷敬佩。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社会变迁史。年画的主题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大众的文化需求。比如,书中对近代年画中出现的带有西方元素或新兴事物主题的分析,非常到位,揭示了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冲击时所采取的吸收与融合的态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用“传统”与“现代”来二元对立地看待这些变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文化交融的内在逻辑。这种宏观的历史视野,让这本书的讨论维度变得非常开阔,它不仅讲述了年画本身,也间接讲述了近两百年中国社会如何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逐步前行的历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新的角度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心态和选择,让人在知识的满足感之外,更添一份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