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思維的騙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經濟心理法則 | ||
| 作者: | (韓)金鍾善 | 開本: | |
| YJ: | 35 | 頁數: | |
| 現價: | 見1;CY =CY部 | 齣版時間 | 2017-01 |
| 書號: | 9787122279484 | 印刷時間: | |
| 齣版社: | 化學工業齣版社 | 版次: | |
| 商品類型: | 正版圖書 | 印次: | |
前言 / 1
D一章背叛你的其實正是你自己
控製錯覺 / 2
無論嘗試多少次都不能賭贏的原因
知識錯覺 / 6
信息與判斷能力的悖論
自負 / 9
背叛你的其實正是你自己
便利直覺 / 13
常聽到的事情自身發生頻率會越高?
注意效應 / 17
將“熟悉”誤以為“瞭解”是十分危險的
證實性偏差 / 21
隻看我想看到的!
後視偏差 / 25
一開始我J知道會這樣!
D二章自己睏住瞭自己
錶徵直覺推理 / 32
投資者們為何對近期收益率較高的基金趨之若鶩?
錨定效應與不充分調整(一) / 36
BJ銷售與衝動購買的關係
錨定效應與不充分調整(二) / 40
待售樓盤降價的陷阱
框架效應(一) / 45
自己選擇的框架睏住瞭自己
框架效應(二) / 50
價格提示中隱藏的陷阱
框架效應(三) / 54
提高傢庭用電價格J能阻止大規模停電現象的齣現嗎?
“每天僅需5元”戰略 / 57
用一包口香糖的價錢……
D三章在不想濛受任何損失的想法産生時你便已經中瞭圈套
前景理論(一) / 62
比起效用更重視價值
前景理論(二) / 68
在不想濛受任何損失的想法産生時你便已經中瞭圈套
損失規避 / 72
為什麼房價下跌時人們卻堅持不賣房呢?
沉沒成本謬誤 / 77
因為考慮到成本……
心理賬戶(一) / 81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損益賬戶
心理賬戶(二) / 87
摺上摺是誘惑消費者Z常見的營銷策略
心理賬戶(三) / 90
投資者寜願承受更大損失也不願清倉的理由
後悔理論 / 93
人們更願意選擇不讓自己後悔的方案而不是理性的ZJ方案
稟賦效應(一) / 98
商傢與消費者之間齣現價格爭議的理由
稟賦效應(二) / 103
體驗式營銷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維持現狀偏差 / 106
不願意售齣房産的原因
D四章你每天都在被騙
貨幣錯覺 / 110
不能為漲工資而竊喜的理由
從眾行為 / 114
如果不想被冒牌專傢騙得團團轉……
偏好逆轉 / 119
你的選擇隨時會改變
情景效應 / 123
警惕固有觀念的陷阱
吸引效應(一) / 127
主推産品和誘餌産品的相互關係
吸引效應(二) / 131
VVIP營銷策略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妥協效應(一) / 135
中等商品Z受歡迎的理由
妥協效應(二) / 139
中間Z安全?其實不然!
分類效應 / 142
先發製人更為有利的原因
暈輪效應 / 144
印有卡通人物的零食銷量更好的理由
1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 147
Z初與Z後更有利
阿希效應 / 151
其他人都說“對”的時候,你也會說“對”!
自我調節焦點理論 / 154
保障型保險和儲蓄型保險,哪一種更有吸引力?
鼠目寸光的決策 / 159
隻看重眼前小利
啓動效應 / 161
免費優惠券不免費的理由
免費午餐效應 / 164
啓動效應的光與影
未來貼現效應 / 167
JRZJ選擇不能稱為明日ZJ選擇的原因
D五章正是你深信無疑的常識背叛瞭你
憑藉技術性分析便能在股市投資上獲得成功嗎? / 172
勝或敗,證券投資組閤有效嗎? / 178
為什麼經濟越是低迷的時候,投資者們J越無視價值
投資戰略呢? / 182
零散股交易也能賺錢嗎? / 184
季節性異常現象與投資的關係 / 188
房地産政策忽冷忽熱的理由 / 194
稅收爭奪戰,孰贏孰敗? / 197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金錢有著清醒的認識,能夠理性地做齣各種財務決策,但讀完《經濟心理學:日常生活的操控法則》後,我纔意識到自己錯得有多離譜。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例子,揭示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經濟心理“陷阱”所誤導。比如,書中提到的“錨定效應”,我以前購物時就經常中招。看到一個原價很高的商品,即使打摺後價格依然不菲,但我總覺得“劃算”,仿佛占瞭便宜,結果買迴一堆可能並不需要的東西。還有“損失厭惡”,為瞭避免微小的損失,我們寜願承受更大的風險,這種心理在投資理財方麵錶現得尤其明顯。我曾因為害怕一點點的浮虧,過早地賣齣瞭非常有潛力的股票,結果錯失瞭更大的收益。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投資行為,甚至包括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小算計”。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洞察,讀起來既有啓發性,又帶著一絲“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中的這些法則應用到我的生活中,看看能否真正擺脫這些無形的束縛,做齣更明智的決定。
評分坦白說,我很少對一本非虛構類書籍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但《思維的騙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經濟心理法則》做到瞭。它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在日常生活中無數次不自知的“犯傻”時刻。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但又充滿瞭人情味。我特彆欣賞他對“安慰劑效應”的解讀,不僅用在醫學上,更延展到我們在購買商品時,僅僅因為一個“品牌”或者一個“包裝”,就賦予瞭它更高的價值,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的自我安慰。而“認知失調”的部分,則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為瞭維護自己的觀點,即使麵對事實也固執己見。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非真的理性思考,而是被各種心理“捷徑”牽引著。它不是要讓你變得冷酷無情,而是讓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思維的局限性,從而能夠做齣更具彈性和智慧的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經濟,更是關於人性的深刻洞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得到瞭一次全麵的“升級”。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我還有些不以為然。畢竟,“經濟心理學”聽起來有些高深,我擔心會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復雜的公式。然而,《思維的騙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經濟心理法則》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筆觸非常輕鬆幽默,將一些看似深奧的心理學原理,用極其貼近生活化的語言進行瞭闡釋。比如,關於“稀缺性原理”的講解,我立刻想到瞭商場裏那些“限量發售”、“最後一天”的促銷活動,它們是如何精準地抓住我們“怕錯過”的心理。還有“互惠原則”,我這纔意識到,為什麼有時候接受瞭彆人一個小小的恩惠,自己就會覺得欠瞭對方一個人情,並願意迴報更多。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背後那些意想不到的邏輯,也讓我對自己的許多行為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像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與你娓娓道來,分享著生活中的各種“小智慧”。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更瞭解自己、更瞭解他人,以及想要做齣更聰明決策的人。
評分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拿起這本書的,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完全被它吸引住瞭。作者在《思維的騙局:日常生活的經濟心理法則》中,深入剖析瞭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領域,將那些隱藏在我們日常決策背後的微妙驅動力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最喜歡的是關於“稟賦效應”的章節,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産生過高的估值,即使它們在客觀市場上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我立刻聯想到自己曾經如何珍視那些已經過時的電子産品,即使它們早已形同雞肋,卻捨不得丟棄。還有“群體思維”的討論,也讓我反思瞭不少。在社交媒體上,我們常常看到一些話題突然爆火,大傢紛紛跟風,而很少去深入思考其背後的真實性或者意義。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將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思維的騙局”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判斷和選擇。這本書不隻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方法來識彆和應對這些心理陷阱。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就像擁有瞭一副新的眼鏡,能夠更清晰地看透這個充滿經濟誘惑和心理暗示的世界。
評分這本書真的帶給我太多驚喜!《思維的騙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經濟心理法則》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思維的“洗禮”。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用經濟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瞭深度剖析。我尤其被“框架效應”所震撼,同樣的信息,不同的錶達方式,竟然能夠帶來截然不同的決策結果。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構建齣來的。書中的“承諾與一緻性”原則,也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一旦我們做齣某個承諾,就會傾嚮於遵守,即使後來發現這個承諾並不那麼理想。這種心理機製既帶來瞭穩定,也可能束縛瞭我們的自由。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心理學名詞,而是將它們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和具體的場景中,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並感同身受。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獨立思考,實際上卻是在遵循著某些固定的心理模式。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識彆這些模式,並有意識地去挑戰它們,從而在生活中做齣更自主、更符閤自己真實意願的決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