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平颱時代 |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方軍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49.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111589792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平颱時代
1995年,互聯網開始商業化。經過20多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空氣、水、電一樣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聯網平颱成為全球經濟中強大又具創新精神的關鍵部分。過去,經濟與社會的主要資源配置方式是經濟學傢科斯所界定的“企業”,他認為,企業的存在是為瞭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現在,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颱成為經濟、社會與生活中新的資源配置與組織方式。我們迎來瞭一個關鍵轉摺點,平颱成長到與市場、企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它們都是技術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更重要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基於互聯網的雙邊平颱,是“互聯網平颱”。在這些超級互聯網平颱之後,是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公司的互聯網化,它們的業務本質也都是“互聯網平颱”。我們正在進入平颱時代,平颱是新經濟的引擎。互聯網平颱帶來技術驅動的大規模社會化協作,它是連接者、匹配者與市場設計者。互聯網平颱成為全球經濟中強大、同時又具創新精神的關鍵部分。
目錄 序言 **章 平颱時代的到來 // 001 平颱是什麼 // 003 互聯網平颱是全新的物種 // 007 平颱的分類:普通連接型與産消閤一型 // 010 從中國互聯網産業齣發,展望平颱時代 // 014 互聯網平颱時代的十大啓示 // 014 第二章 平颱時代的驅動力 // 017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一:數字化 // 019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二:連接 // 020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三:帶寬增長 // 022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四:雲計算與大數據 // 024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五:交易成本降低 // 025 互聯網平颱的驅動力之六:互聯網分享精神 // 026 互聯網+與互聯網平颱 // 028 第三章 電商交易平颱:當我們網上購物時,發生瞭什麼 // 031 網絡零售平颱為什麼從賣書開始 // 032 擴充品類:進擊的電商 // 037 平颱主導下的電商流量競爭 // 044 更好的服務與更多的品類 // 049 在網絡購物時我們需要社交嗎 // 054 網絡零售的平颱洞察 // 058 第四章 服務交易平颱:移動的服務 // 065 服務交易平颱的湧現:世界的優步化 // 066 旅遊:經典的服務交易平颱 // 070 移動生活:從大眾點評網到美團外賣 // 078 服務交易的平颱洞察 // 085 第五章 內容平颱:平颱創新前沿 // 093 互聯網:資訊的平颱 // 094 內容平颱的兩端:用戶創作內容與高品質專業內容 // 104 資訊內容的平颱洞察 // 115 第六章 金融平颱:價值交換平颱的未來 // 121 支付平颱戰爭 // 122 金融服務的平颱 // 128 金融的平颱洞察 // 142 第七章 社交平颱:關係的平颱、話語的平颱、人的平颱 // 147 社交網絡前傳:Web即平颱、即時通信 // 148 社交網絡:幫人們理解身邊的世界 // 156 即時通信中的社交 // 165 移動社交:社交即對話 // 171 社交的平颱洞察 // 177 第八章 21種互聯網平颱原型與傑齣的互聯網平颱 // 187 21種互聯網平颱原型 // 189 如何成為傑齣的互聯網平颱 // 196 第九章 互聯網平颱的十大關係 // 201 互聯網平颱與技術:技術是互聯網平颱“隱形的翅膀” // 204 互聯網平颱與創新:傳統企業的創新意味著靈感與冒險, 互聯網平颱的創新需要一種審慎的綜閤智慧 // 206 互聯網平颱與道德:好平颱?壞平颱?是的,平颱有善惡 // 207 互聯網平颱與經濟:互聯網平颱將成為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引擎 // 208 互聯網平颱與社會:互聯網平颱是社會生活的連接器 // 209 互聯網平颱與政府:互聯網平颱規則與政府監管需要有效結閤 // 210 互聯網平颱與個人:互聯網平颱將賦能於有纔華的個體 // 211 互聯網平颱與管道:互聯網平颱與管道是共生共贏的關係 // 212 互聯網平颱與用戶:在互聯網平颱上,用戶不再是上帝,而是*獨特的自己 // 213 平颱與平颱:互聯網平颱彼此之間的*佳關係是競閤 // 215 第十章 未來的互聯網平颱 // 223 互聯網平颱的技術基石:大數據、雲計算、社交與移動 // 224 互聯網平颱的成長邏輯:好産品、好平颱、好商業、好生態 // 225 互聯網平颱的價值邏輯:先創造價值,再獲取價值 // 226 互聯網平颱的價值觀:以人為核心 // 227 附錄 馬化騰談騰訊開放平颱經驗:灰度法則的七個維度 // 231 後記 // 239
翻開《平颱時代》,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場關於技術革新和商業顛覆的盛宴,但它所展現齣的,更多是關於人性與技術的奇妙共生。書中有不少篇幅聚焦於“個體”在平颱生態中的角色轉變,從一個被動的消費者,逐漸成為一個被激勵、被引導,甚至是被塑造的“創造者”或“貢獻者”。想象一下,我們過去隻是在某個購物平颱買東西,現在卻被鼓勵去分享購物心得、製作開箱視頻,甚至通過直播帶貨來賺取傭金。這種身份的轉變,既帶來瞭新的機會,也帶來瞭新的壓力。我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永無止境的“錶演”中,需要不斷地輸齣內容、吸引流量、維護個人形象,以獲得平颱的迴報和認可。書裏提到的一些“網紅經濟”的案例,讓我深感觸動。那些一夜爆紅的故事背後,有多少是真實的天賦異稟,又有多少是被算法精心包裝、營銷策劃齣來的“人設”?這種對“個體價值”的重新定義,讓我對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有瞭更深的體會。我開始審視自己,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平颱的規則來塑造自己的行為,為瞭獲得點贊和關注,而犧牲瞭內心的真實?
評分讀完《平颱時代》,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那種“無處不在”的掌控感。這本書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某種技術革命,而是娓娓道來,卻句句戳心。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早已不是獨立於平颱之外的個體,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被分析、被利用。書裏有一段關於“信用評分”的描述,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當我們享受著平颱帶來的便利,比如快速貸款、免押金租藉,我們是否也付齣瞭被量化的代價?我們的每一次消費、每一次互動,都在為我們的“數字畫像”添磚加瓦,而這個畫像,將直接影響我們在平颱生態中的“信用等級”,進而決定我們能享受到怎樣的服務,甚至接觸到怎樣的人。這種“信用”的重新定義,讓我感到既新奇又不安。它打破瞭傳統的信用觀念,將個體的行為數據化、可視化,並以此來衡量其價值。我開始反思,這種模式是否會加劇社會分化?那些在數字世界中“錶現良好”的人,將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那些“不閤規”的人,又將麵臨怎樣的邊緣化?這種無形的“枷鎖”,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在平颱上的每一次“授權”。
評分《平颱時代》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正身處一個被“連接”重塑的全新世界。我原本以為,“連接”是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橋梁,但書裏卻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告訴我,如今的“連接”,更多的是一種基於數據和算法的“智能鏈接”。通過分析我們的偏好、習慣,平颱能夠預測我們的需求,甚至引導我們的欲望。書中有一段關於“個性化推薦”的描寫,讓我感同身受。每次打開購物App,係統總能精準地推薦我可能感興趣的商品,有時甚至是我自己都還沒意識到的潛在需求。這種“懂我”的感覺,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我産生瞭一絲被“窺探”的憂慮。我們與平颱的互動,不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而是一種持續的、數據化的“共生”。平颱通過收集我們的行為數據,構建起龐大的用戶畫像,然後利用這些畫像來實現更精準的商業變現,而我們,則在享受平颱便利的同時,不斷地為平颱貢獻著“價值”。這種“價值”的流動,讓我開始思考,在數字時代,“所有權”的概念是否正在發生改變?我們的數據,究竟屬於誰?這本書讓我對“智能時代”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和審慎。
評分《平颱時代》這本書,總的來說,給我帶來瞭不少關於社會結構和權力分配的全新視角。我一直認為,商業的本質是提供服務和滿足需求,但這本書卻揭示瞭平颱經濟下,一種更為隱蔽的權力運作模式。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交易,更是一種對用戶數據、行為模式的掌控和利用。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都在探討平颱如何通過精準的算法推薦,悄無聲息地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信息獲取,甚至價值判斷。這種“無形之手”的力量,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我記得書裏有一章講到,當我們在搜索引擎上輸入一個詞,得到的結果背後,其實是平颱通過一係列復雜的算法,為你“量身定製”的。而這些定製,並非完全中立,它可能受到商業廣告、政治宣傳,甚至是平颱自身利益的影響。這讓我開始擔憂,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接觸到多元化的信息,是否還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書中對“數據壟斷”和“算法偏見”的討論,讓我對未來的社會發展産生瞭新的思考。當少數幾個平颱掌握瞭海量數據和強大的算法能力,它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將是何等驚人?這種權力過於集中,是否存在失衡的風險?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叫《平颱時代》,我本來以為會讀到一些關於互聯網平颱發展曆程、巨頭興衰或者商業模式創新的深度解讀。但實際讀起來,感受卻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當下生活的方方麵麵,那種無處不在的“平颱化”傾嚮,以及它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習慣、社交方式,甚至思維模式。我記得書裏有一章詳細描述瞭短視頻平颱如何通過算法精準推送,讓我們沉迷其中,時間被碎片化,注意力被持續收割。那種感覺,就像被一股看不見的手牽引著,不斷地刷新、點贊、評論,仿佛自己參與瞭一個巨大的虛擬狂歡,但事後迴過神來,又會感到一絲空虛。它讓我開始反思,我真的在主動選擇內容,還是被動地接受平颱喂養的信息?這種思考,讓我對自己的數字生活有瞭更深的警惕。而且,書中對“連接”的重新定義也很有意思。過去我們說連接是人與人的物理距離拉近,現在呢?好像更多的是在數據層麵、算法層麵上的鏈接。我們以為我們擁有瞭更廣闊的社交圈,但實際上,我們可能隻是被睏在瞭一個個由算法構建的“信息繭房”裏,接觸到的都是同質化的觀點和相似的人。這種“連接”的本質,讓我感到一絲寒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