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疾病心理學(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定價:26.80元
作者:(德國)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呂迪格?達爾可
齣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42643209
字數:203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身心整閤療法開創之作 暢銷全球三十年
從韆奇百怪的癥狀中領悟自我療愈之道
把疾病當成*親密、*誠實的朋友,纔是對待身體的正確立場
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
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生這種病?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生同一種病?
其實,疾病是在對你講述未被正視的心理問題
內容提要
作為身心整閤療法的經典之作,本書提齣瞭一個創新的觀點: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心理問題——生病起因於我們心靈的失衡。所以,種種病癥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瞭解內心的好朋友。作者無意否定正統醫學的功用,而是希望讀者能以嶄新視角,發現被忽視的身體的本意,從中學到人生功課,實現全麵圓滿的健康。
目錄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作者前言
章 認識疾病與療愈
一 疾病與癥狀
疾病隻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變得完整。療愈隻來自疾病的轉化,而不會來自癥狀的剋服。
二 對立與閤一
每一極的存在都需要另一極,善良要依靠邪惡纔能存在,和平要靠戰爭,健康要靠疾病。
三 陰影
陰影是人不能或不願看到,卻又存在於自己裏麵的部分,是我們巨大的威脅。
四 善與惡
惡並不是善的對立,對立本身纔是惡。
五 疾病是人的本質
疾病並不隻是自然的功能失調,更是促使我們從不完整走嚮完整的轉摺點。
六 尋找原因
因果關係隻是我們的意識解釋事件的可能方法之一。類比可以幫我們揭開萬物內在的相似關係。
七 深入探究的技巧
我們大的問題是看不見自己身上的問題。
第二章 癥狀及其意義
一 感染
發炎的過程其實就是“身體裏的戰爭”。
二 抗拒
抗拒是不讓對方進來,抗拒的相反就是愛。
三 呼吸
呼吸,一呼一吸,象徵獲得和釋齣,拿取和給予。呼吸係統的疾病與“接觸”和“關係”有關。
四 消化
消化過程同化可以同化的部分,排齣不能同化的部分。飢餓錶達齣某種渴望。吃通過整閤來滿足我們的欲望。
五 感覺器官
感覺器官是靈魂之窗,感覺器官越是不能適當發揮作用,我們就越會學到嚮內看、往裏聽。
六 頭痛
頭痛就是思想脫離軌道的確切信號,錶示我們以錯誤的方式運用思考,追逐沒有把握的結局。
七 皮膚
皮膚的功能在分離與接觸這兩極之間徘徊。我們通過皮膚嚮世界展現自己。
八
的疼痛和疾病總是齣現在我們與伴侶發生衝突的時候。
九 和懷孕
所有性問題的背後都是恐懼。
十 心髒與循環
頭腦和心髒,理智和感受,完整的人同時有這兩種功能,並達到和諧的平衡。過於偏重任何一方,都會引發問題。
十一 運動係統與神經
運動係統疾病的核心主題,就是動作和休息、活動和僵硬之間的對立。
十二 意外事故
我們總是找尋機會把自己的過錯投射到“外在”,從我們責備“外在”、將之視為加害者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齣我們多麼仇視自己內在的加害者。
十三 精神癥狀
精神疾病使我們誠實,以彆人害怕的強烈程度和全部力量,補償我們原本喪失的所有部分,絕望地想恢復平衡。
十四 癌癥
癌癥反映我們的行為 :癌癥是在錯誤層麵的愛。
十五
,是癌癥所錶現的問題的自然延伸。癌癥和都屬於“生病的愛”。
十六 怎麼辦?
答案隻有三個字 :“嚮內看!”
附錄 器官和身體部位的心理意義
作者介紹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1946—2010),德國心理學傢,作傢,神秘學傢,超個人心理學及再生療法的代錶人物。他提齣心理與疾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理論,引起瞭醫學界和心理學界廣泛關注。著有《命運即機會》《身體是靈魂的鏡子》《解謎者——埃迪帕斯》等。
呂迪格.達爾可(Rüdiger Dahlke,1951— ),德國心理醫生、自然療法醫師,健康運動領域的知名人物。著有《疾病的象徵意義——身心醫學手冊》等。
文摘
序言
對於《疾病心理學》這個主題,我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因為它觸及瞭人類最根本的脆弱性,以及我們與自身身體之間復雜而深刻的聯係。這本書的標題和副標題,尤其是“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因為它暗示著一種超越單純生理診斷的視角。我常常在想,很多疾病的發生,是不是與我們長久以來壓抑的情緒、未能解決的內心衝突,甚至是某種生活方式的失衡有關。我們習慣於將疾病視為外部入侵者,卻很少去思考它是否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某種投射或信號。這本書仿佛在邀請我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去聆聽身體的“語言”,去解讀那些潛藏在病痛之下的象徵意義。我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讓我感到睏擾的健康問題,可能是在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嚮我揭示著我內心深處尚未被觸及的角落。這種探索,不僅是為瞭治愈身體,更是為瞭找迴那個更完整、更坦誠的自我,去擁抱生命中更真實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醫學圖譜,而是用瞭一些更柔和、更具象徵意味的色彩和構圖,讓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可能不是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一下目錄和一些零星的章節,就能感覺到作者在試圖搭建一座橋梁,連接我們對身體疾病的感知與我們內心世界的復雜情感。我一直對“心病”這個詞很敏感,總覺得很多身體上的不適,似乎都與我們長久以來壓抑、忽視的情緒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本書的名字正好戳中瞭我的好奇心,它承諾要“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找到一些解釋,去理解那些反復齣現、難以根治的病痛,是不是在用一種我們不曾留意的語言,在嚮我們訴說著什麼。它還提到瞭“發現更真實的自我”,這一點更是讓我心動,誰不想更瞭解自己呢?特彆是那些不那麼光彩、不那麼容易被接納的部分。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內心深處的陰影,也照齣我隱藏的力量。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獨特的裝幀風格吸引住瞭。不是那種刻闆的學術風,反而透著一種溫暖和人文關懷,這讓我對它所要探討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身心一體”的概念非常認同,總覺得身體的狀況和我們的心理狀態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很多時候,我們對疾病的關注點似乎都集中在生理層麵,而忽略瞭心理因素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本書的副標題——“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恰恰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內心深處的疑惑。我常常在想,那些反復齣現、久治不愈的病痛,是不是在用一種我們不理解的方式,在嚮我們傳達著某種信息?是不是在提醒我們,某些被忽視的情緒、未被處理的創傷,正在以身體的語言錶達齣來?我渴望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解讀這些“象徵”的鑰匙,去理解身體發齣的信號,從而更深入地認識自己,發現那個更完整、更真實的自我,即使這個自我可能並不總是那麼光鮮亮麗。
評分我對於《疾病心理學》這個主題,一直抱有一種既好奇又有些敬畏的心態。畢竟,疾病本身就帶有太多的未知和痛苦,而心理層麵上的解讀,更是增添瞭一層玄妙的色彩。這本書的副標題“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極具啓發性,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身心聯係的哲學和心理學觀點。我們常說“身體是心靈的容器”,但我總覺得,有時候這個容器裏的信息,我們並沒有完全接收到。很多時候,當我們身體齣現不適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尋找外部的解決方案——藥物、治療,而忽略瞭內在的信號。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在提醒我,也許我應該放慢腳步,去傾聽身體的訴求,去理解那些看似隨機的病痛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或未解決的情緒睏擾。它讓我開始思考,那些在我們生命中反復齣現、難以擺脫的疾病,究竟是在以一種隱喻的方式,嚮我們揭示著什麼?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綫索,去解析這些“象徵”,從而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接納那些不完美的自己。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尤其是“讀懂疾病的象徵意義,發現更真實的自我”這幾個字,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身體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上的載體,它承載著我們所有的經曆、情感和潛意識。然而,我們常常忽略瞭身體所傳遞的信號,隻關注錶麵的癥狀,而未能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根源。我時常在想,那些反復齣現的疾病,是不是在用一種象徵性的語言,嚮我們訴說著一些我們內心深處不願意麵對的事情?它似乎在邀請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隱藏在身體不適背後的心理層麵,去理解疾病可能不僅僅是生理的失衡,更是心靈的呼喚。我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找到一種解讀身體“密碼”的方法,去更好地認識和接納那個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從而與疾病建立一種更富有建設性的對話,最終實現身心的和諧與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