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頻譜管理 實現頻譜資源社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頻譜管理與監測 無綫電頻譜管理技術指南

【正版包郵】頻譜管理 實現頻譜資源社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頻譜管理與監測 無綫電頻譜管理技術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頻譜管理
  • 無綫電頻譜
  • 頻譜資源
  • 無綫通信
  • 電磁頻譜
  • 頻譜監測
  • 無綫電技術
  • 通信工程
  • 信息技術
  • 5G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墨水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
ISBN:9787115468789
商品編碼:27003440673

具體描述

頻譜管理 實現頻譜資源社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頻譜管理與監測


書 名    頻譜管理 實現頻譜資源社會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叢書名稱    

作 者    [英]馬丁·凱夫(Martin Cave)威廉·韋布(William Webb)

ISBN書號    9787115468789    價 格    139

庫 存    820    齣版日期    2018-02

裝 幀    精裝    頁 數    214

目標讀者    

上架建議    

特色介紹    

內容介紹    在這本無綫電頻譜管理的指南中,讀者可以嚮從業者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頻譜,使其從現在到將來始終可用。 本書深度覆蓋瞭頻譜管理的所有領域,從無綫電頻譜管理基礎、技術和經濟基本原理到拍賣、交易、定價方法的細節,以及頻譜共享、動態頻譜接入和頻譜新方法等新興手段。通過對真實案例的分析,讀者將學會如何在實踐中綜閤運用這些手段;同時,作者介紹瞭頻譜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並給齣瞭關於未來主要發展趨勢的寶貴見解。 本書規範、與時俱進,將技術、經濟和政策方麵的關鍵問題聚焦到頻譜這一決定性資源上,是所有從事無綫電頻譜管理相關工作或研究的人員的指南。 馬丁·凱夫(Martin Cave)是一名長期從事電信和頻譜問題研究的規製經濟學傢。他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也是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的調查委員會,曾擔任華威商學院教授、倫敦經濟學院的BP榮譽教授、英國監管機構Ofcom的頻譜谘詢委員會成員。 威廉·韋布(William Webb)教授是Weightless SIG的執行官,在設計“Weightless”這一新型無綫機器類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全球標準中發揮瞭重要作用,擁有17項與該技術相關的申請中或已專利。他曾是劍橋初創企業Neul的聯閤創始人和技術官,該企業旨在實現“Weightless”技術的商業化。他曾於2015年擔任IET總裁,是Ofcom的頻譜谘詢委員會成員,也是TPRC董事會成員。2005年,他成為英國工程學院年輕的研究員之一。他也是IEEE的會士。

版 次:2頁 數:360字 數:576000印刷時間:2017年01月01日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包 裝:平裝-膠訂是否套裝:否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21304415叢書名:通信與導航係列規劃教材

所屬分類:

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專科教材>工學

圖書>工業技術>電子 通信>通信

快速直達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 錄

前 言

媒體評論

試讀章節

書摘插畫

免費下載讀書APP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介紹瞭頻譜管理和頻譜監測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知識,詳細闡述頻譜管理的機構、法規,管理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頻譜監測測嚮定位的基本原理、係統設備組成分類,以及頻譜監測和頻譜檢測的主要參數的測試原理、方法步驟和要求。

作者簡介

翁木雲:博士,空軍工程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近五年來參加科研項目8項,其中國防預研項目3項,國傢863和973項目各1項。齣版著作5部;在核心刊物發錶學術論文12篇,其中SCI 收錄1篇,EI、ISTP檢索3篇。

目 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電磁頻譜及其特性    1

1.1.1 電磁頻譜    1

1.1.2 電磁頻譜劃分    2

1.1.3 電磁頻譜特性    3

1.2 電磁空間與電磁環境    5

1.2.1 電磁空間    5

1.2.2 電磁環境    6

1.3 電磁頻譜管理基本概念    9

1.3.1 電磁頻譜管理的定義和特點    9

1.3.2 電磁頻譜管理的主要內容    10

1.3.3 電磁頻譜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

1.4 電磁頻譜管理發展曆史    12

1.4.1 國外電磁頻譜管理及其發展    12

1.4.2 我國電磁頻譜管理發展曆史    15

第2章 電波傳播    18

2.1 地球大氣層和電離層    18

2.1.1 大氣層    18

2.1.2 電離層    19

2.2 電波傳播方式    24

2.2.1 地波(地錶麵波)傳播    24

2.2.2 天波傳播    25

2.2.3 視距傳播    26

2.2.4 散射傳播    26

2.2.5 波導電波傳播    26

2.2.6 各波段電波傳播特性及代錶性業務錶    27

2.3 自由空間傳播    29

2.3.1 自由空間傳播時的場強及接收功率    29

2.3.2 自由空間傳播損耗    30

2.4 地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30

2.4.1 地球錶麵的特性    31

2.4.2 地波沿平麵地麵傳播時場強的計算    32

2.4.3 地波沿球形地麵傳播時場強的計算    33

2.4.4 地下和水下傳播    36

2.5 天波傳播及場強計算    39

2.5.1 電波在電離層中的傳播    39

2.5.2 短波天波傳播    42

2.5.3 中、長波天波場強計算    47

2.5.4 短波天波場強計算    48

2.6 視距傳播及計算    49

2.6.1 視綫距離    49

2.6.2 地形地貌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51

2.6.3 低空大氣層對微波傳播的影響    54

2.7 對流層散射的傳播損耗計算    58

2.8 常用傳播模型    59

2.8.1 傳播模型的選擇    60

2.8.2 奧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60

第3章 電磁頻譜管理機構及法規標準    62

3.1 國際電信聯盟    62

3.1.1 國際電信聯盟成立發展    62

3.1.2 國際電信聯盟組織結構    63

3.1.3 國際電聯的宗旨與職能    64

3.1.4 國際頻率登記    65

3.2 國傢無綫電管理機構    66

3.2.1 組織結構    66

3.2.2 主要職責    67

3.3 國際法規及建議    69

3.3.1 《無綫電規則》    69

3.3.2 ITU-R建議    70

3.4 國傢法規製度    71

3.4.1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管理條例》    72

3.4.2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頻率劃分規定》    72

3.4.3 《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綫電管製規定》    73

3.4.4 《業餘無綫電颱管理辦法》    74

3.5 技術標準    79

第4章 頻率管理    82

4.1 頻率劃分    82

4.1.1 無綫電業務    83

4.1.2 國際頻率劃分    86

4.1.3 我國頻率劃分    88

4.2 頻率規劃    91

4.2.1 頻率規劃的原則    91

4.2.2 頻率規劃的程序    92

4.2.3 頻率規劃的分類    93

4.2.4 頻率規劃的內容    94

4.3 頻率分配    97

4.4 頻率指配    100

4.4.1 頻率指配方法    100

4.4.2 頻率指配工作程序    104

4.4.3 頻率指配的權限和要求    104

4.5 衛星軌道/頻率資源管理    105

4.5.1 衛星軌道/頻率資源管理的內容    105

4.5.2 國際電聯的衛星網路運行規定    107

4.5.3 我國設置衛星網絡空間電颱管理規定    108

4.5.4 衛星網絡空間電颱執照    111

第5章 無綫電颱站設備管理    113

5.1 颱站設置管理    113

5.1.1 颱站設置審批權限    113

5.1.2 颱站設置管理程序    114

5.1.3 電颱執照    115

5.1.4 電磁兼容分析    116

5.2 颱站使用管理    118

5.2.1 使用管理的主要內容    118

5.2.2 使用管理方法    119

5.2.3 使用管理要求    120

5.3 颱站資料管理    121

5.3.1 數據庫的作用    121

5.3.2 數據庫的內容    121

5.3.3 資料管理的方法和要求    122

5.4 無綫電設備管理    123

5.4.1 管理方法    123

5.4.2 型號核準    124

5.4.3 輻射電磁波的非無綫電設備管理    127

第6章 常用參數的概念和計算    128

6.1 電磁波屬性    128

6.2 分貝(dB)單位    129

6.3 增益G(或衰減L)    132

6.4 天綫增益    132

6.5 天綫因子    134

6.6 功率與功率密度    135

6.7 噪聲係數與靈敏度    136

第7章 噪聲與乾擾    139

7.1 無綫電乾擾的概念    139

7.2 噪聲    139

7.2.1 噪聲的分類與特性    139

7.2.2 人為噪聲    140

7.3 同頻乾擾    142

7.4 鄰道乾擾    142

7.5 互調乾擾    144

7.5.1 互調乾擾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144

7.5.2 發射機的互調乾擾    145

7.5.3 接收機的互調乾擾    149

7.5.4 無三階互調的頻道組    150

7.6 阻塞乾擾    153

7.7 帶外乾擾    155

第8章 無綫電監測與乾擾查處    157

8.1 監測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157

8.2 監測的基本內容    158

8.3 監測係統設備    160

8.4 乾擾查處    168

8.5 乾擾分析判彆    170

第9章 無綫電測嚮定位    174

9.1 概述    174

9.1.1 相關概念    174

9.1.2 無綫電測嚮的主要用途    176

9.1.3 無綫電測嚮技術起源與發展    178

9.2 測嚮設備的組成與分類    181

9.2.1 測嚮設備的組成    181

9.2.2 測嚮設備的分類    182

9.2.3 測嚮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84

9.3 無綫電測嚮技術體製    187

9.3.1 比幅測嚮法    187

9.3.2 沃特森-瓦特(含角度計和交叉環)測嚮法    192

9.3.3 烏蘭韋伯測嚮法    195

9.3.4 乾涉儀測嚮法    197

9.3.5 相關乾涉儀測嚮法    201

9.3.6 多普勒測嚮法    203

9.3.7 時差測嚮法    206

9.3.8 空間譜估計測嚮法    208

9.4 無綫電定位    214

9.4.1 一點定位原理    215

9.4.2 交叉定位原理    216

9.4.3 動態定位原理    221

9.4.4 到達時間差(TDOA)定位    222

9.4.5 其他無源定位方法簡介    227

第10章 頻譜參數監測    229

10.1 測量原理    229

10.1.1 時域和頻域測量    229

10.1.2 幅度和相位域(矢量)測量    231

10.1.3 FFT分析    231

10.2 頻率測量    234

10.2.1 傳統頻率測量方法    235

10.2.2 基於DSP的頻率測量方法    241

10.2.3 頻率測量的精度    244

10.2.4 用於頻率測量的信號發生器    246

10.3 場強和功率密度測量    247

10.3.1 電磁場場強    247

10.3.2 場強或功率密度的測量設備    248

10.3.3 測量的頻率範圍和天綫    249

10.3.4 測量場地的選擇    250

10.3.5 測量室和設備    252

10.3.6 測量方法    254

10.3.7 測量精度    258

10.3.8 測量設備和天綫的校準    259

10.3.9 測量結果的評估、處理及文件編製    261

10.4 帶寬測量    262

10.4.1 帶寬定義    263

10.4.2 帶寬測量方法    264

10.4.3 帶寬測量的條件    268

10.4.4 對帶寬測量設備的要求    270

10.5 調製測量    271

10.5.1 幅度調製的遠距離測量    271

10.5.2 角度調製的遠距離測量    273

10.5.3 數字調製的監測    275

10.5.4 擴頻信號的測量    275

10.6 頻譜占有度測量    278

10.6.1 頻譜占用度測量目的    278

10.6.2 頻譜占用度測量技術    278

10.6.3 頻譜占用度監測接收機    279

10.6.4 30 MHz以下頻段的測量    279

10.6.5 30 MHz以上頻段的測量    280

10.6.6 頻段占用度的測量    282

10.6.7 占用度數據的顯示和分析    283

第11章 頻譜參數檢測    285

11.1 概述    285

11.1.1 檢測的分類    285

11.1.2 檢測的主要內容    285

11.1.3 檢測的一般步驟    286

11.2 檢測要求    287

11.3 檢測的主要頻譜參數    288

11.4 主要頻譜參數的檢測方法    290

11.4.1 測量方式    290

11.4.2 發射頻率範圍    291

11.4.3 發射頻率容限    291

11.4.4 功率測量    292

11.4.5 發射帶寬測量    294

11.4.6 鄰道功率測量    294

11.4.7 帶外域發射功率測量    299

11.4.8 雜散發射功率測量    299

11.4.9 接收機鄰道抑製測量    301

11.4.10 接收機互調響應抑製    301

11.4.11 接收機雜散響應抑製    302

11.4.12 接收機傳導雜散發射功率    303

11.5 測量中的不確定度分析    303

11.5.1 名詞術語    303

11.5.2 涉及到的基本理論    304

11.5.3 功率測量中的不確定度分析實例    306

11.5.4 傳導雜散發射測量的不確定度    308

11.5.5 頻率測量的不確定度    309

第12章 典型調製信號及其頻譜    310

12.1 模擬調製    310

12.1.1 幅度調製(AM)    310

12.1.2 角度調製FM和PM    312

12.1.3 其他模擬調製    314

12.2 數字調製    315

12.2.1 幅移鍵控(ASK)    317

12.2.2 頻移鍵控(FSK)    317

12.2.3 相移鍵控(PSK)    318

12.2.4 正交幅度調製(QAM)    319

12.2.5 編碼正交頻分復用(COFDM)    320

12.2.6 數字電視    320

12.2.7 數字音頻廣播(DAB)    321

12.3 擴頻調製    322<

顯示部分信息

前 言

《通信與導航係列規劃教材》總序

互聯網和全球衛星導航係統被稱為是二十世紀人類的兩個最偉大發明,這兩大發明的交互作用與應用構成瞭這套叢書齣版的時代背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機器人不斷豐富著這個時代背景,呈現齣繽紛多彩的人類數字化生活。例如,基於位置的服務集成衛星定位、通信、地理信息、慣性導航、信息服務等技術,把恰當的信息在恰當的時刻、以恰當的粒度(信息詳細程度)和恰當的媒體形態(文字、圖形、語音、視頻等)、送到恰當的地點、送給恰當的人。這樣一來通信和導航就成為通用技術基礎,更加凸顯瞭這套叢書齣版的意義。

由空軍工程大學信息與導航學院組織編寫的14部專業教材,涉及導航、密碼學、通信、天綫與電波傳播、頻譜管理、通信工程設計、數據鏈、增強現實原理與應用等,有些教材在教學中已經廣泛采用,曆經數次修訂完善,更趨成熟;還有一些教材匯集瞭學院近年來的科研成果,有較強的針對性,內容新穎。這套叢書既適閤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專題學習,也可作為高校教材或參考用書。希望叢書的齣版,有助於國內相關領域學科發展,為信息技術人纔培養做齣貢獻。


《智享無綫:頻譜科學與應用前沿》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無綫電頻譜作為一種稀缺且寶貴的戰略資源,其高效利用與精細管理,直接關乎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國傢競爭力的提升。本書《智享無綫:頻譜科學與應用前沿》並非專注於傳統的頻譜管理技術指南或單一的效益最大化方法論,而是緻力於為讀者勾勒齣一幅更廣闊、更動態的無綫電頻譜生態圖景。 本書將深入探討頻譜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從電磁波傳播理論的微觀機理到大規模無綫通信係統宏觀調控的各個層麵。我們將剖析當前全球頻譜分配與使用的挑戰,審視不同頻段的特性及其在5G/6G通信、物聯網、衛星通信、智能交通、應急通信等前沿領域的獨特價值。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如何通過創新思維和先進技術,打破頻譜利用的固有模式,實現其潛能的最大釋放。 核心內容掠影: 前沿頻譜理論與模型: 探索非均勻介質中的電磁波傳播特性,研究智能反射麵(RIS)等新型技術對頻譜效率的影響,並介紹基於人工智能的頻譜預測與評估模型,為頻譜資源的動態分配和智能調度提供理論支撐。 開放頻譜與共享模式的演進: 深入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推動頻譜開放與共享方麵的政策實踐,如認知無綫電(CR)在動態頻譜接入(DSA)中的應用,以及工業、科學和醫療(ISM)頻段的創新利用。探討如何構建公平、高效的頻譜共享機製,以滿足爆炸式增長的無綫業務需求。 頻譜監測技術的智能化升級: 介紹先進的頻譜監測設備與平颱,重點闡述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頻譜活動的實時感知、異常檢測、乾擾定位與溯源,從而提升頻譜使用的透明度和閤規性。 新興技術與頻譜的融閤創新: 詳細探討低軌衛星互聯網、高空氣球通信、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對頻譜資源的新需求和新挑戰,以及它們如何與現有頻譜體係協同發展,開闢新的應用場景。 頻譜管理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量化: 本書將嘗試從更宏觀的視角,探討頻譜資源配置的經濟學原理,分析不同頻譜利用模式對産業創新、數字經濟發展、公共服務提升等方麵産生的多維度、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效益。將介紹一些前沿的效益評估方法,但並非局限於單一的“最大化”模型,而是關注整體生態係統的健康發展。 全球頻譜治理的挑戰與機遇: 審視國際電聯(ITU)等國際組織在協調全球頻譜資源、應對跨境乾擾、製定國際標準等方麵的作用,分析地緣政治、技術壁壘等因素對全球頻譜治理帶來的影響,並展望未來閤作的新方嚮。 頻譜安全與風險管理: 探討頻譜資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麵臨的威脅,如電磁乾擾、信號欺騙、惡意探測等,並提齣相應的技術和管理策略,以確保關鍵基礎設施和國傢安全的頻譜安全。 《智享無綫:頻譜科學與應用前沿》將為廣大無綫通信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師、政策製定者、産業界人士以及對未來無綫世界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把握頻譜科學最新脈搏的窗口。本書旨在啓發思考,拓寬視野,鼓勵在頻譜資源利用上進行更大膽、更具前瞻性的探索,從而真正驅動數字時代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我原本隻是對無綫電技術有點興趣,偶然翻到這本書,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它讓我看到瞭頻譜管理如何能夠直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書中分析瞭不同頻譜分配模式對産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頻譜政策來鼓勵創新、促進競爭。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關於“頻譜拍賣”和“頻譜許可”的內容,它讓我理解瞭政府是如何通過這些手段來最大化頻譜資源的價值。書中的一些經濟學理論與技術分析的結閤,非常精妙。例如,它探討瞭如何通過經濟激勵機製來引導企業閤理使用頻譜,如何減少“頻譜囤積”現象。這些內容對於理解現代經濟運行機製,尤其是在通信産業這個高度依賴頻譜資源的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啓示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資源經濟學”和“通信政策”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有瞭更宏觀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酣暢淋灕”來形容。作者在內容組織上做的非常齣色,邏輯嚴謹,層層遞進,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瞭大量的專業知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監測”這一環節的深入探討。以往我總覺得頻譜管理就是“分配”完就完事瞭,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持續有效的監測是頻譜管理生命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監測技術和設備,以及如何利用監測數據來發現非法占用、乾擾等問題,並及時進行乾預。這對於保障頻譜資源的有序使用、維護通信秩序至關重要。而且,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很多實踐性的指導,比如如何根據監測到的情況製定調整策略,如何進行頻譜嗅探和定位等。對於在通信行業工作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本“隨身攜帶的寶典”。讀完這本書,我對頻譜監測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佩服那些在幕後默默守護頻譜秩序的專業人士。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通信”世界的大門。作者在描述頻譜管理的時候,並沒有枯燥地羅列技術細節,而是通過大量的類比和生動的案例,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頻譜效率”和“頻譜利用率”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新的方法來“榨乾”每一份頻譜的潛力。書中探討瞭多種提升頻譜效率的技術,比如MIMO、波束賦形等等,並且將其與實際的應用場景緊密結閤。讀到後麵,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像一本“通信創新史”,記錄著人類在頻譜利用方麵的不懈探索和突破。它不僅讓我看到瞭現有技術的優點,也讓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瞭期待。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頻譜管理並非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工作,更是一種關於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實現無限可能的哲學。它讓我對無綫電通信這個領域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為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指明瞭方嚮。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頻譜管理的概念僅限於“頻率管製”,以為它隻是一個枯燥的技術性部門在做的“填鴨式”分配。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以極其宏觀的視角,將頻譜這一寶貴資源上升到瞭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戰略高度,讓我看到瞭頻譜管理背後蘊含的巨大潛力和深遠影響。書中關於頻譜共享、動態頻譜接入等前沿理論的闡述,清晰地展示瞭如何打破傳統的固定分配模式,讓頻譜這位“土地”能夠被更有效、更靈活地利用,從而催生齣更多創新的應用場景和服務。例如,在書裏提到的案例分析中,我看到瞭物聯網、5G、甚至未來的6G技術是如何受益於更精細化的頻譜規劃和更智能化的管理策略。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未來通信的盛會,聽著專傢們如何巧妙地調度這場無形的“資源交響樂”,讓每一個頻率的跳動都奏響經濟發展的強音。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指南,更像是一本開啓未來通信産業大門的鑰匙,讓我對這個領域充滿瞭敬畏和憧憬,也深刻理解瞭為何“頻譜管理”能夠成為驅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的重要引擎。

評分

老實說,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一種“學術必看”的心態,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各種數據、圖錶和專業術語的理論大部頭,讀起來可能會有點吃力。然而,意外的是,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模型,而是從頻譜的稀缺性、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作用齣發,娓娓道來。書中的一些曆史迴顧,讓我對頻譜管理的演進有瞭更直觀的認識,瞭解瞭過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於如何平衡不同用戶需求、如何解決頻譜衝突的論述,都非常接地氣,並且有很多實際可操作的建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市場化配置”和“政府監管”相結閤的章節,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框架,說明瞭如何在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激發頻譜資源的活力。書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在特定行業(如航空、廣播)中如何優化頻譜利用,讓我茅塞頓開,原來看似簡單的頻率分配,背後有著如此多的考量和智慧。這本書讓我覺得,頻譜管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專業領域,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充滿活力的科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