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季羨林:這是我一生中重要的學術著作) | 作者 | 季羨林 |
| 定價 | 198.00元 | 齣版社 | 中國海關齣版社 |
| ISBN | 9787801656469 | 齣版日期 | 2009-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1.439Kg |
| 內容簡介 | |
| 經過瞭幾年的拼搏,《糖史》編國內編終於寫完瞭。至於第二編國際編,也已經陸續寫成瞭一些篇論文,刊登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雜誌上。再補寫幾篇,這一部長達七十多萬字的《糖史》就算是大功告成瞭。書既已寫完,好是讓書本身來說話,著者本來用不著再畫蛇添足、刺刺不休瞭。然而,我總感覺到,似乎還有一些話要說,而且是必須說。為瞭讓讀者對《蔗糖史》更好地瞭解,對《蔗糖史》的一些寫作原則,對《蔗糖史》的寫作過程有更清楚的瞭解,我就不避囉嗦之嫌,寫瞭這一篇序。我不是科技專傢,對科技是有興趣而無能力。為什麼竟“膽大包天”寫起來看來似乎是科技史的《糖史》來瞭呢?關於這一點,我必須先解釋幾句,先集中解釋幾句,因為在《蔗糖史》內還有彆的地方,我都已做過解釋。但隻不過是輕描淡寫,給讀者的印象恐怕不夠深刻。在這裏再集中談一談,會有益處的。不過,雖然集中,我也不想過分煩瑣。一言以蔽之,我寫《糖史》,與其說是寫科學技術史,毋寜說是寫文化交流史。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窮搜百代以競厥功——淺述季羨林先生撰寫《蔗糖史》的動機、方法和內容 《蔗糖史》自序 編 國內編 《蔗糖史》(國內編)自序 引言 章 飴餳餳餹 第二章 周秦至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飴餳餳餹以及甘蔗和蔗漿 第三章 石蜜 第四章 蔗糖的製造在中國始於何時 第五章 唐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術(618-907F) 附 關於唐代製糖法的一點小考證 第六章 宋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霜術(遼金附)(960-1279F) 第七章 元代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1206-1368年) 第八章 明代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1368-1644年) 第九章 白糖問題 第十章 清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術(1616-1911年) 附錄一 清代糖史部分資料索引(楊寶霖製) 附錄二 淺述明朝、清前期廣東的甘蔗種植業和製糖業(楊國儒) 第二編 國際編 章 編中已經提到過的有關第二編的內容 第二章 甘蔗的原生地問題 第三章 西極(國)石蜜 第四章 從佛典的律藏中看古代印度的甘蔗種植以及沙糖和石蜜的製造和使用 第五章 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人中國問題 第六章 鄒和尚與波斯——唐代石蜜傳人問題探源 附 甘蔗何時從印度傳入波斯 第七章 歐、美、非三洲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 第八章 南洋一帶的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 第九章 日本的蔗和糖 第十章 琉球的蔗和糖 第十一章 埃及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傢的種蔗和製糖 附 有關蔗糖的阿拉伯文資料 第十二章 蔗糖在明末清前期對外貿易中的地位——讀《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劄記 附章 新疆的甘蔗種植和沙糖應用 第三編 結束語 在甘蔗種植和沙糖製造方麵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國在這兩個方麵所起的作用 附錄 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人中國的敦煌殘捲 附 對《一張有關印度製糖法傳入中國的敦煌殘捲》的一點補充 問題 再談問題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季羨林:這是我一生當中*重要的學術著作。 曆時17年,凝聚季先生一生*多心血的鴻篇巨製。 一部圍繞蔗糖展開的世界文化交流史。 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流軌跡 《蔗糖史》精裝本的齣版原是季先生98歲生日的獻禮,如今他卻不能親見其書,令人遺憾。 |
拿到《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這本書,腦子裏第一個浮現的詞就是“跨文化”。蔗糖,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異域風情。我一直對曆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和絲綢之路之類的議題很感興趣,因為這些往往是不同文化碰撞與融閤的絕佳切入點。而蔗糖,恰恰是這樣一個絕佳的載體。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明瞭“文化交流軌跡”這一核心,這讓我覺得它會比一般的曆史科普更具深度和廣度。我想象中,作者會從蔗糖這種植物的起源地齣發,一步步講述它如何隨著人類的腳步,穿越海洋和陸地,進入不同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一定發生瞭無數精彩的互動:技術的傳播、耕作方式的改變、商業網絡的建立,甚至可能是疾病的傳播與人群的遷徙。而“植蔗製糖”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那些辛勤勞作的人們,他們的汗水和智慧,共同塑造瞭蔗糖的曆史。這本書會不會講述那些被遺忘的匠人故事,或者記錄下不同地區糖業發展的獨特之處?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我關於“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全新視野,看到一個更立體的世界曆史圖景。
評分《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宏大的敘事感,尤其是季羨林先生“一生中重要的學術著作”的評價,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不同文明、不同地域的曆史敘事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蔗糖,這個在現代社會如此普遍的商品,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交流軌跡,絕對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嚮。我想象,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描述蔗糖的生産和貿易,而是會深入挖掘它在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意義。比如,它如何在非洲、美洲、亞洲等地落地生根,並與當地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甚至飲食習慣發生碰撞與融閤?“植蔗製糖”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其中涉及到的農業技術、水利工程、勞動力組織等等,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本書或許會為我們揭示,一個簡單的甜味,是如何牽動瞭全球的經濟格局,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促成瞭曆史上的某些重大事件。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反復品味的力作。
評分一看到《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我就想到瞭一係列畫麵:古老的帆船載著一車車的甘蔗駛嚮遠方,異域的榨糖工具在工坊裏忙碌,不同膚色的人們因為對甜味的共同追求而産生聯係……這本書的題目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季羨林先生的評價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無盡的光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文化交流”和“植蔗製糖”這樣兩個看似有些專業性的概念,融閤在一本引人入勝的書中的。我猜想,這本書會充滿許多有趣的細節,比如不同文明對蔗糖的早期認知和使用方式,它在宗教儀式中的地位,或者它如何成為奢侈品、香料,甚至藥物。更讓我著迷的是“軌跡”這個詞,它暗示著一條清晰的、可追溯的脈絡。我想象作者會像偵探一樣,在曆史的蛛絲馬跡中,揭示蔗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區域間傳播,是商人、探險傢、還是傳教士,成為瞭這場文化交流的信使?這本書無疑將帶領我進行一場史詩般的探險,去發現這個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甜”背後的波瀾壯闊。
評分對於《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這本書,我的好奇心簡直快要溢齣來瞭。季羨林先生的推薦,已經讓這本書在我心中擁有瞭極高的地位,但我更想知道的是,這本書究竟是如何“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這不僅僅是關於蔗糖的“史”,更是關於“植蔗”和“製糖”這兩個具體實踐中的曆史。我猜測,這本書會詳細介紹不同地區在種植甘蔗時所采用的獨特方法,例如氣候適應、土壤改良、選種育種等方麵的知識。然後,它會深入探討製糖技術的演變,從原始的壓榨、熬煮,到後來更為精細的提煉、結晶過程,這些技術是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發展起來,又如何相互藉鑒和改進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如何通過引進新的甘蔗品種而改變瞭其糖業經濟,或者某個國傢如何創新瞭製糖工藝,從而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優勢。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人類智慧和實踐探索的贊頌。它會讓我看到,一個看似簡單的農産品,背後其實蘊含著漫長而復雜的科技發展史和人類社會變遷史。
評分“蔗糖史體現在植蔗製糖上的文化交流軌跡”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季羨林先生親筆題詞“這是我一生中重要的學術著作”,這本身就足以讓人對這本書充滿敬意和期待。雖然我還沒有細細品讀,但僅僅是想象這本書可能包含的內容,就足以讓我心潮澎湃。蔗糖,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甜味來源,背後竟然蘊藏著如此宏大的曆史畫捲和文化交織。我猜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關於糖的生産技術,更會深入探討它如何在不同的文明之間傳播、演變,以及它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格局甚至是宗教信仰。從古代的植物學研究,到航海貿易的興衰,再到不同民族對甜味的追求和改良,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描繪齣一條清晰的文化交流軌跡的。這本書無疑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有機會去理解,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甜”,背後承載瞭多少人類文明的智慧和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