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影像(增订本) 聂华苓作 9787108039767

三生影像(增订本) 聂华苓作 97871080397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华苓作 著
图书标签:
  • 聂华苓
  • 三生影像
  • 长篇小说
  • 当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女性文学
  • 海外华文文学
  • 回忆录
  • 散文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华书刊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767
商品编码:273199409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三生影像(增订本) 作者 聂华苓作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39767 出版日期 2012-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863Kg

   内容简介

  《三生影像(增订本)》以作者在求学,台湾写作并遭政治迫害,后在美主持作家工作坊的经历,讲述了自己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路历程;尤其是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期间,对一大批重要作家思想和交流的记录,生动深刻、富有情趣。对七八十年代台湾作家的境遇更有着一种宏观的了解。这些人、这些事,都是为广大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们所关心的。


   作者简介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诗人保罗,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让中国人永远记住了爱荷华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在这里海峡两岸的作家实现了面对面交流思想,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也都在此度过了他们永生难忘的愉快时光。

  已出版几种文字共二十三本书,包括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鹿园情事》,《三生三世》等。《桑青与桃红》以多种翻译文字出版,并获“美国书卷奖”。


   目录

部 故园(1925-1949)

(一)大江东流去

再生缘

母亲的自白

坐马车,去看戏

爷爷的烟

真君

我的戏园子

乾三连,坤六断

魂兮归来

一对红帽子

离别家园

四十年后——姐弟还乡

(二)流浪,逃亡

松花江上

也是微云

在太行山上

嘉陵江上

黄河之恋

长城谣

玉门出塞

围城

走向真空地带

五十年后话当年——寻找谈凤英

第二部 绿岛小夜曲(1949-1964)

雷青天

1960年9月4日

雷震与胡适

母与子

爱情,鲜花,梦想的庄园——殷海光

谁了我的母亲?

再见雷震,1974

旧时路,别样心情,1988

第三部 红楼情事(1964-1991)

附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旧日之声:怀旧、记忆与现代性的交织》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中后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经验的非虚构力作。它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思想变迁及其与宏大历史叙事的复杂关系。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重构了一幅关于“失落的年代”的精神图景,旨在挖掘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生命经验的韧性与脆弱。 第一部分:围城内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身份重塑 本部分侧重于剖析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与生存困境。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料、私人信札及未公开档案的梳理,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冲击下,从“启蒙者”到“被改造者”的心理轨迹。 开篇聚焦于“五四”精神的延续与断裂。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理想主义的简单颂扬,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受挫与内化。书中详尽描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张力:是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还是坚守独立的精神立场?这种内在的撕扯,构成了他们复杂精神世界的基础。 书中特别设置了“书斋与田野”的章节,对比了城市知识分子与下放到农村或工厂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城市书斋中的思辨与争论,与田野中的体力劳动和阶级身份的转变形成了鲜明对照。作者细致描摹了他们在劳作间隙对往昔学术生活的追忆,以及对自身价值在社会新结构中如何重新定位的迷茫。这种身份的错位感,是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关键。 第二部分:记忆的迷宫——私密空间与集体叙事的碰撞 记忆,是本书探讨的另一个核心维度。作者挑战了官方主流的历史叙事,转而关注个体记忆如何与宏大的集体记忆相互渗透、相互抵抗。本部分着重于挖掘那些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非主流”记忆碎片。 书中收录了多位知识分子晚年的口述回忆,他们描述的“私人历史”往往与官方历史记载存在显著的偏差。这些偏差并非简单的真假之辩,而是关于“何为真实”的深刻探讨。例如,对某次重大事件的集体回忆,在个体记忆中可能被重构为一次个人的情感创伤或一次微妙的社交博弈。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个体的叙述,揭示了记忆的流动性、选择性与重塑性。 “家庭的断裂与重组”一章,探讨了政治运动如何渗透并瓦解传统的家庭结构。亲情、友谊在特定压力下的变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道德困境,被作者细致地呈现。家庭不再是安全的港湾,而成了充满不确定性的微观社会单元。通过分析私人信件中隐藏的密码和省略号,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个体在极度压抑下保持人性光辉的努力。 第三部分:知识的流变——学术传承与文化的坚守 知识分子群体之所以重要,在于他们是特定时代文化与学术思想的承载者与传播者。本部分聚焦于学术谱系的断裂与重建,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其专业精神。 作者考察了多个学科领域(如古典文学、哲学、社会学)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研究的停滞与转向。许多经典文本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政治理论的强制性学习。然而,在看似僵化的学术环境中,一些学者通过隐晦的方式,如在课堂讲解中穿插个人见解,或在私人聚会中讨论“被禁止的思想”,维持着知识的火种。 书中对几位在学术上做出重要贡献却长期被忽视的学者的生平进行了深入挖掘。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和对真理的执着。作者强调,这种坚守不仅是学术上的坚持,更是一种抵抗异化的精神实践。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注释等方式,将西方先进思想的火种传入国内,并在特定语境下对这些思想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阐释。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努力,体现了他们在思想沙漠中开辟绿洲的决心。 结语:流沙上的痕迹 全书的收尾部分,回望了这些知识分子步入晚年后的状态。他们大多带着时代的烙印,见证了巨大的社会变迁,也承受了深刻的个人代价。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褒贬,而是提供了一种充满同理心的审视:理解他们的妥协,尊重他们的坚守。 《旧日之声》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当下的读者与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它不是一部纯粹的史学著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记录,引导我们思考: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应如何安放。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复杂人性与历史真相的耐心挖掘,提醒我们历史的重量,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宣言中,更深藏于那些微小的、被时间冲刷的个人经验里。

用户评价

评分

《三生影像(增订本)》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深邃。聂华苓先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缓缓铺陈开来,仿佛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悠长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描摹,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能够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书中所展现的那些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以及在时光流转中各自的选择与承担,都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小说,它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引发你对自身经历和情感的反复回味。

评分

《三生影像(增订本)》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时间对话的旅程。聂华苓先生以其卓越的叙事技巧,串联起不同时空下的生命片段,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张力的画面。我惊叹于作者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精准,无论是内心的挣扎、纠结,还是情感的涌动、流淌,都显得真实而动人。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触及了人生的根本,关于选择、关于错过、关于爱与被爱,都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它不像一本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艺术的张力,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律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生命篇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三生影像(增订本)》实在是太令人惊艳了!聂华苓先生的文字功底简直是炉火纯青,即便我并非她作品的忠实读者,也完全被这股强大的叙事力量所吸引。书中的人物塑造是如此立体饱满,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纸页间跳跃、呼吸。他们的情感世界,那些细腻的、纠结的、澎湃的,都被作者捕捉得如此精准,让我仿佛能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代背景的描绘,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却又不会让人觉得沉闷,反而为故事增添了一种宏大的史诗感。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主人公们命运的跌宕起伏所牵动,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扼腕叹息,甚至眼角泛起泪花。这种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力量,才是文学作品最宝贵的光辉。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三生影像(增订本)》是一本极具感染力的作品。聂华苓先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拉入书中构建的世界。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书中人物的境遇,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对情感的描绘,尤其是那种跨越时空的爱恋与牵挂,让我深深动容。同时,我也被作者对于生活哲思的表达所吸引,那些关于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的思考,都让我觉得既贴切又发人深省。它不像一些畅销书那样轰轰烈烈,而是有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在你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评分

读完《三生影像(增订本)》的初体验,我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它不是那种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而是一场需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灵魂洗礼。聂华苓先生的笔触,如同工笔画般细腻,却又带着水墨的写意,将人物内心的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情节的展开,都带着一种必然性,却又处处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转折。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生命无常的深深眷恋。这本书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涉及情感、回忆、成长,甚至是一些宏观的社会变迁,但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个人的命运之中,让读者在感受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能窥见时代的洪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