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际上特别被看重的性学家之一。”
——《明镜周刊》
“尽管他并没有发明‘性’,但属于那些使‘性’高雅地登上科学讲坛的科学家之一。”
——黑森州广播电台
“西古希向我们展现了陷在神秘和个体感觉夹缝之间的性科学,怎样才能打开一条通向
自由的道路。”
——《法兰克福汇报》
“他的研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美。”
——《时代周报》
“他是一位分辨细微差异的大师……在有关人的性欲和性行为领域里,几乎没有人像他
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和系统性的知识。”
——法兰克福广播电台
“一位出类拔萃的散文家。”
——《南德意志报》
“他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冷幽默,以致使人们感到似乎又回忆起伟大的利希腾贝格和他的
那些潦草的笔记。”
——蒂娜·曼斯克(Tina Manske)
一部关于西方性学研究的百科全书。作者以50 年的研究、教学、治疗经验,提供了对当代各种性形态的一种深刻观察。
作者简介
福尔克马?西古希(Volkmar Sigusch),1973 至2006 年任歌德- 法兰克福大学医院性科学研究所主任和特殊社会学教授。他是世界上很负盛名的性学家之一,是德国性医学的开拓者和批判主义性科学的创建者。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实践主义者以及性与伴侣关系的治疗师。
译者简介
王旭(Xu Wang-Hehenberger),1983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目前定居德国。职业译者,译有《自由的权利》《阿伦特手册》(合译)等。
上 册
前 言 / 001
第一篇 批判主义性理论:前提与盲点
1 / 范畴的必要性和理论的恐怖 / 004
2 / 作为社会范畴的性欲性行为 / 010
3 / 什么是性的自然特性? / 014
4 / 性的客观性 / 020
5 / 性的形态 / 023
6 / 性别的形态 / 031
7 / 性别的形而上学 / 035
8 / “神圣的性爱” / 038
9 / 性别的等级 第一性和第二性 / 041
10 / 爱情的形态 / 045
11 / 性的个人性和性的个人特殊差异 / 050
12 / 社会这个范畴和性学理论 / 057
13 / 普通个人和社会,内在和外在 / 077
14 / 必要性和批判的批判 / 081
15 / 知识作为社会的拜物神 / 086
16 / 生和死的越界或变形 / 090
17 / Hylo matie(人与物相互异化互为客体)的定理 / 096
18 / 性科学的自相矛盾状态 / 099
19 / 女权主义与性科学 / 105
20 / 对父权制性别歧视的批判 / 110
21 / 性别差异和性的个人特殊差异 / 116
22 / 男人和女人关系中的难点 / 119
23 / 性别差异的逻辑 / 112
24 / 批判主义性科学的逻辑前提 / 132
25 / 实证研究的必要性 / 137
26 / 一个认识论的误区:绝对的自然 / 139
27 / 一种无谓的寻找:绝对的因果关系 / 145
28 / 一种分离的统一:躯体和心理 / 147
29 / 关于心理分析与性科学的相互关系 / 152
30 / 一种心理性欲性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 / 162
31 / 欲望冲动、情欲或本能冲动? / 182
32 / 性科学的精华 / 210
33 / 性的不可再简约的剩余值作为性的实质内核 / 215
34 / (人)作为病态和有治疗需要的目标客体 / 218
35 / 性科学作为社会建制 / 227
36 / 那么究竟什么是性? / 234
第二篇 性的世界:古代和新型的性欲性行为
37 / 登基成为国王的性 / 254
38 / 新性革命 / 261
39 / 生殖与性欲和性行为的解离 / 273
40 / 性别与性欲性行为的解离 / 275
41 / 变性者和他们的愿望 / 279
42 / 自然性别者和他们的自卫 / 283
43 / “新性别”和当事者的看法 / 288
44 / 性别差异、混合性别和流动态性别 / 291
45 / 略带病态的眼光 / 296
46 / 作为假肢的论点 / 301
47 / 两性兼有的性别和它的出现 / 309
48 / 身体反应与体验的解离 / 317
49 / 龙涎香,灵猫香,伟哥和自我性刺激的意愿 / 319
50 / 阳具、阴茎和象征符号的规则 / 324
51 / 攻击与亲昵领域的解离 / 328
52 / 儿童情欲和与之相对立的纯洁儿童形象 / 332
53 / 儿童的性欲性行为与医学 / 340
54 / 儿童的困境 / 344
55 / 性侵、心理创伤和罪犯等范畴之间的差异 / 347
56 / 恋童癖与恋童的性欲性行为 / 352
57 / 个人关系与性体验的解离 / 356
58 / 恋物癖与当事者的意见 / 358
59 / 性的碎片式弥散 / 370
下 册
60 / 性商店 / 389
61 / 政治色情与色情爱好者和反色情者的虚伪 / 391
62 / 对性苦难的不合时宜的服务和作为陈词滥调的性交 / 395
63 / 在性影院的一次观察 / 399
64 / 电子性爱作为新兴的性欲性行为模式 / 401
65 / 生活与性关系模式的新型联盟或多样化 / 410
66 / 男同在运动,或者说:同性恋性欲性行为的分化 / 418
67 / 女同在运动 / 426
68 / 双性恋者 / 431
69 / 施虐和受虐 / 434
70 / 变态和正常的性欲性行为 / 440
71 / 变态中的“变态” / 452
72 / 从变态行为、性欲倒错到性瘾癖化 / 458
73 / 新动物恋作为新的联盟 / 466
74 / 网站门户中性爱和多元之爱作为性和爱的新联盟 / 478
75 / 不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道德 / 485
76 / 个人亲密关系中的道德共识 / 489
77 / 卖淫和性工作 / 493
78 / 艾滋病作为疾病和错觉 / 502
79 / 变迁作为宏大叙事 / 512
80 / 话语和非话语化的性欲性行为:话语中的人物形象 / 515
81 / 可以澄清和模糊不清的事实 / 517
82 / 青少年的情欲 / 528
83 / 性伴侣间的性欲和性行为 / 540
84 / 银(白)人的性爱 / 549
85 / 付诸生活的性欲和性行为有利于健康增益 / 557
86 / 对性医学术语的批判 / 560
87 / 对心理分析学的性高潮理论的批判 / 563
88 / 关于性障碍的短时性 / 569
89 / 弗洛伊德对性欲性行为的告别 / 575
90 / 无性欲与当事人的观点 / 581
91 / 自相矛盾的关系 / 591
92 / 自我实现的性和精益的性行为作为一种新的性范式 / 606
93 / 来自新性革命令人深思的新闻 / 612
94 / 新型性理念的退化 / 629
95 / 新型与早期的性欲性行为 / 636
96 / 性的内核 / 656
97 / 寻找一种情欲的艺术 / 661
98 / 珍贵无比的拜神般的爱情 / 677
99 / 正在走向终结的性时代? / 686
参考文献 / 707
索 引 / 740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它兼具了学术的精准和文学的张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理论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深奥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我特别喜欢他运用的一些比喻和类比,它们巧妙地搭建起了一座通往抽象概念的桥梁,让复杂的理论不再高不可攀。有时候,他会突然插入一句看似随性却掷地有声的反问,让你瞬间警醒,如同被一盆冷水泼醒。这种行文的抑扬顿挫,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你总想知道下一页他会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揭示真相。更难得的是,尽管语言充满魅力,作者却从未牺牲内容的密度。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知识的深海中,伴随着优美海风的航行,既有探索的艰辛,又有发现的愉悦。这种平衡的艺术,是很多学者难以企及的。
评分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典范。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构建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批判体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引证和对话,他与历代重要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交锋,但绝不是简单的继承或否定,而是通过吸收、重构,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声音。每一条“断想”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紧密编织的知识网络,这种结构迫使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追踪每一个论点的发展轨迹和相互关联。对于希望在学术研究或深度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所提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本身就是一本极佳的教材。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看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如何以一种系统化、批判性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复杂的理论难题。这种训练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知识内容。
评分读完这套书的初稿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逻辑架构之宏大与严谨,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简单梳理或批判,而是试图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具有极强穿透力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复杂概念时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精准度,每一个术语的界定都清晰有力,仿佛是用手术刀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地震撼,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那种颠覆性的视角。例如,他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描绘,完全跳脱了传统二元对立的窠臼,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流动的权力景观。这种深度思考的体验,对于长期在碎片化信息中游走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预设,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舒适区,那种智力上的拉扯感,正是优秀理论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是带着一丝怀疑进入这本书的,毕竟涉及如此宏大而敏感的议题,很容易流于空泛或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然而,阅读过半后,我彻底打消了疑虑,这本书的洞察力令人叹服。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社会互动模式。作者对于人类行为驱动力的挖掘,精准得令人不寒而栗,他似乎能够穿透表面的伪装,直抵欲望和权力的核心地带。我发现,书中许多论断,虽然乍听之下可能有些尖锐甚至令人不安,但随着论证的深入,你不得不承认其内在的合理性和深刻性。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让读者能够用全新的目光去解构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它更像是一份高精度的社会X光片,虽然有些部分看起来刺眼,却是如此的真实和必要。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封面那种带着点复古气息的字体和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很多时候,一本书的纸张质量、排版布局,甚至装订的牢固程度,都能直接影响我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内页的纸张选择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触感细腻的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觉得刺眼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理论著作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侧边切口的处理也很讲究,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粗糙切边,这里的边缘处理得非常平滑,体现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匠心独运。而且,作为一套两册的套装,两本书的厚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承载量,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便于携带和翻阅。我甚至会花点时间欣赏一下扉页上的设计,那些细微的几何图案和留白的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投入到文字的世界中去,感觉这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