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r161104
预售商品:预计2016年11月15日左右到货,预售时间为预估到货时间,有可能提前或推迟,我们承诺到货后第一时间为您发出。具体时间以实际到货为准,到货即发,着急的亲慎拍,给您带来不便很抱歉,预售期间退款请联系在线客服,原因请选择为:不想要了,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祝您生活愉快~
定价 68元
作者:承莉君 著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书号:978-7-122-27846-3
开本:B5 710×1000 1/16
装帧:平
版次:1版1次
页数:120页
核雕即在橄榄等果核上面进行微雕,2008年已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古老的技艺与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核雕工艺品已经被广大的玩和藏友认可和追捧,销售量和价格一路飙升。本书由从事核雕艺术品创作20余年的高工艺美术师编写而成,详细介绍了核雕的工艺品创作和设计思路、雕刻技法、把玩和收藏的注意事项以及近代核雕大师们的传世名作的赏析。
本书适宜核雕的玩和藏友阅读。
目录
|
《苏州橄榄核雕鉴赏新锐名》从苏工橄榄核雕的历史,派系,传承中一一展开,从把玩、收藏、欣赏等各个方面为玩指明如何感悟橄榄核雕刻的艺术魅力。文玩橄榄核,欣赏的是工艺,感悟的是文化,传承的是艺术,把玩的是雅趣。把玩橄榄,是在小小的微雕世界中感悟奇妙,体味精美。
《苏州橄榄核雕鉴赏新锐名》一书主要着眼点在于舟山雕刻史的传承和新锐雕刻者们,他们的作品不仅具备了前人在艺术上的传承,同时还具有他们自身对核雕的理解,更富有当代核雕者的创造性。同时该书还收录了一些有着多年雕刻经验的从业者们,他们的技艺成熟、精湛。
姜跃进,莲花居文玩店,总经理,从事橄榄核、菩提子、沉香等文玩收藏经营十余年。我早一批文玩天下网站的资深商户,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多次接受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
说实话,我对那些地方志类的书籍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太偏重于地方名片和旅游宣传。但这本书在介绍苏州地区的特色时,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个著名的雕刻大师名字,而是将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师承脉络,以及苏州特有的文化土壤如何孕育出这种精细到极致的艺术风格,做了非常深入的挖掘。我以前一直以为,精细是天生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一种环境的熏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它描述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如何影响到雕刻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那种“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意境是如何被微缩到方寸之间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江南水乡特有的湿润空气,感受到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节奏。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它诞生的那片土地。对于想了解艺术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多独特的视角。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微缩的文化史。
评分哎呀,最近终于有时间翻了翻最近买的一批书,这本关于微雕艺术的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本来对这种小东西没抱太大期望,总觉得这些精细活儿更适合那些老手。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简直是新手友好的典范。它没有一上来就给你灌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工具认识和材料处理讲起。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那些橄榄核的纹理时,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生怕一不小心就给毁了。这本书里对手法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感觉就像老师傅在手把手教你,每一步的力度、角度,都讲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关于如何保持稳定的那一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让我这个手抖星人找到了方向。我试着跟着书里那个“浅浮雕”的练习,虽然成品还很粗糙,但起码已经有了个轮廓,不再是那种毫无章法的乱刻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真的把复杂的工艺过程给“拆解”了,让人觉得“原来我也可以做到”。那种成就感,是光看图片模仿不来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一些高级技巧的展示还略显保守,但我相信,只要把基础打扎实了,后面的路子自然会更宽。总的来说,对于想入门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武功秘籍”。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工艺怀有敬意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审美的桥梁。市面上很多教程过于复古,或者反过来又过于强调创新而失去了根基。这本教程在平衡这两者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在讲解基本功的同时,非常注重对传统审美标准的继承与再创造的探讨。比如,关于“留白”的艺术,书中不仅解释了它在视觉上的平衡作用,更延伸到了东方哲学中“虚实相生”的观念。它不只是教你“怎么刻”,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刻”。这种哲学层面的引导,让雕刻不再仅仅是体力活,而变成了一种有思想、有内涵的表达方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寓意”的解读,一件好的作品,其图案的选择和布局往往蕴含着特定的吉祥或哲理信息。这本书有效地提升了读者的文化素养,让我在拿起刻刀时,不仅仅是在雕刻木头或核果,更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它让我对“工艺”二字的理解,提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
评分我这个老收藏家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些更深层次的鉴赏学问,手里也收了不少老物件。市面上很多鉴赏类的书籍,要么就是堆砌一些光鲜亮丽的作品照片,要么就是把历史背景讲得天花乱坠,但真正关于“如何辨别真伪”和“如何评估工艺水准”的干货却很少。这本新出的鉴赏指南,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哪个时期流行什么风格,而是深入到纹饰的细微处理、工具痕迹的判断,甚至是对不同雕刻流派的审美取向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它对“神韵”的探讨,那东西是没办法量化的,但却是区分平庸和杰作的关键。书中举了大量正反面的例子,对比性极强,让你能清晰地看到什么叫“雕刻到位”,什么叫“匠气十足”。对于那些想提升自己“眼力”的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甚至发现,有些我原先认为很普通的藏品,经过这本书的引导,重新审视后,发现了其不为人知的精妙之处。它教会我的不是“爱上什么”,而是“如何去爱”,如何用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和评判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这远比那些空泛的赞美更有价值。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雕刻工具箱,发现很多工具买回来后就束之高阁了,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它们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配合使用,尤其是在处理不同硬度的材料时,刀法的微调是怎样的。这本书在“技法实战”这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直接给出了几种不同复杂度的作品的“解构”过程。比如,处理一个需要深挖和镂空的图案时,作者会详细说明第一刀应该用哪种角度的刻刀,目的是什么,第二刀又该如何衔接,避免崩裂。这种流程化的指导,对我这种喜欢边学边做的人来说太重要了。我记得有一次尝试刻一个复杂的龙鳞,失败了好多次,后来对照书里的步骤图,才发现原来是我在收尾时用力过猛导致边缘虚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经验主义”的东西,用清晰的逻辑和图像语言呈现了出来,让“天赋”的门槛降低了不少。对于那些渴望快速提升操作熟练度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随身的“操作手册”,随时翻阅,随时修正自己的手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