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晚明破与变 丝绸、白银、启蒙与解放,16-17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晚明破與變 絲綢、

【中商原版】晚明破与变 丝绸、白银、启蒙与解放,16-17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晚明破與變 絲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树志 樊樹志 著
图书标签:
  • 晚明史
  • 丝绸之路
  • 白银
  • 启蒙运动
  • 全球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16-17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
ISBN:9789570850888
商品编码:2766315539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晚明破與變
开本:20开
用纸:轻型纸
页数:52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晚明破與變 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ISBN:9789570850888 叢書系列: 歷史大講堂 出版地:台灣規格:平裝/ 520頁/ 17 x 23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初版本書分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宋/元/明作者: 樊樹志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12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晚明,一個政治腐敗、內憂外患的日暮帝國又處在一段貿易鼎盛、思想解放的黃金年代《晚明破與變》從全球化視角出發重構16至17世紀中國與世界交會的歷史真相重新評估晚明史與社會變遷《晚明破與變:絲綢、白銀、啟蒙與解放,16-17世紀的世界與中國》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解讀中國的歷史與社會變遷,是樊樹志五十餘年明史研究,以及對中國歷史思考的結晶。在進一步推進晚明史研究的同時,提出了新的見解──「晚明破與變」是中國歷史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晚清以後中國社會發生顛覆性大變局的思想和文化潛源。樊樹志以宏闊的學術視野,結合細緻入微的考證爬梳,在諸如「倭寇」問題、西學問題、東林及復社問題上,澄清了諸多誤解,還原了歷史的真相。作者同時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啟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更透過彰顯瞿汝夔與耶穌會教士的交誼與成就,填補學界歷來將明代天主教之所以成功,僅僅歸功於徐光啟、李之藻與楊廷筠這「三大柱石」的疏漏。樊樹志的語言通暢淺近,將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雅俗共賞的歷史敘述,既推進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也為讀者提供了一本系統了解晚明社會發展的簡明通史著作。
作者介紹
樊樹志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後留校任教,為複旦大學歷史系教、博士生導師。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代表著作《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萬曆傳》(1994)、《崇禎傳》(1997)、《國史概要》(1998) 、《晚明史(1573-1644年)》(2003)、《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國史十六講》(2006)、《大明王朝的後十七年》(2007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2008)、《明史講稿》(2012)、《明代文人的命運》(2013)。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獲14屆中國圖書獎;《國史十六講》已暢銷三十餘萬冊。
書籍目錄
引言一章「海禁─朝貢」體制的突破一海禁政策與朝貢體制二日本的朝貢關係與寧波爭貢事件三海上走私貿易與海禁政策的較量四嘉靖倭患的真相五王直之死與海禁的開放二章捲入全球化貿易的浪潮一新航路發現與葡萄牙人東來二以澳門為心的全球化貿易三尼古拉?一官與「海上馬車夫」四「馬尼拉大帆船」與太平洋絲綢之路五貿易順差與巨額白銀流入中國三章江南市鎮:多層次商品市場的繁榮一江南經濟的高水平發展二晚明:江南市鎮的迅猛發展時代三絲綢業市鎮的分佈及其特色四棉紡織業與棉佈業市鎮五經濟高度成長與習俗風靡六餘論四章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陳獻章:「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二王守仁:「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三「掀翻天地」的王門弟子四李贄:「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五章西學東漸與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一耶穌會士東來:利瑪竇的前輩二利瑪竇神父的「本土化」傳教活動三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播四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六章新氣象:文人結社與言論一「慮聖教之將絕」的應社二「負韜世之才,懷救時之術」的幾社三遊走於學術與政治之間的複社四餘論後記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16至17世纪世界与中国历史变革的图书简介,侧重于社会、经济、思想的转型与冲突,但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名中的内容。 --- 书名: 巨变时代的脉络:16至17世纪全球视野下的社会重构与思想激荡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至17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人类文明所经历的深刻而全面的变革。这不是一个孤立讲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试图在宏大的全球背景下,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应对结构性压力、技术飞跃与思想启蒙的通识性历史著作。我们聚焦于在这一两百年间,塑造现代世界的几大核心驱动力: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物质与观念的碰撞、农业革命的滞后与前沿的交织、以及在传统秩序瓦解过程中诞生的、对人类自身处境与未来形态的全新思考。 第一部分:全球化黎明前的地缘格局与贸易网络 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的浪潮彻底重塑了世界地图。本书首先梳理了新航路开辟后,欧、亚、美洲、非洲之间建立起来的初步但极不平等的贸易网络。重点探讨了这一网络如何改变了既有的经济重心,例如,旧大陆的白银流向——美洲的矿产如何通过西班牙帝国的航线输入亚洲,尤其对明代晚期和随后东亚的赋税体系、货币流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我们没有将焦点局限于贵金属的流动本身,而是深入考察了支撑这些贸易的商品结构与运输模式。例如,欧洲对香料、瓷器和茶叶的需求如何反向驱动了亚洲内部的生产组织变革。此外,本书还比较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新兴海洋强国在殖民扩张初期所采取的不同治理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被征服地区社会结构的长期影响。我们关注的是,权力、资本与劳动力如何在这一新生的全球体系中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高风险的耦合。 第二部分:欧亚大陆的社会结构与危机应对 在欧亚大陆的不同文明中心,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气候波动(如“小冰期”的影响)以及财政体制的压力,社会结构展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脆弱性。 在欧洲,封建残余的瓦解与民族国家的兴起并行不悖。本书详细考察了英格兰和法兰西在王权加强过程中,与地方贵族、新兴资产阶层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我们尤其关注了宗教改革带来的观念分裂,以及这种分裂如何深刻影响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从神授君权转向更注重契约与个人良知的论述。 而在亚洲,如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以及东亚王朝,则面临着在既有农业帝国模式下,如何有效吸纳全球贸易带来的财富,同时抑制内部阶层固化的难题。本书分析了这些帝国在财政改革、军事现代化尝试中的成败,以及这些尝试如何与内部的士绅、官僚阶层产生摩擦。我们试图揭示,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外部冲击面前,不同文明在“韧性”上的差异是如何被历史放大的。 第三部分:思想的突破口:启蒙的萌芽与理性精神的构建 17世纪被誉为“科学的世纪”。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科学革命的社会语境和思想源头上。我们探讨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如何逐步瓦解了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为核心的传统宇宙观,并强调了这一转变并非仅仅是实验室内的理论突破,而是与新兴的印刷术、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以及对自然界“可被理解性”的信仰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事件。 与此同时,哲学领域出现了对“人”的本质、政府的合理性以及知识来源的根本性反思。洛克、笛卡尔、霍布斯等思想家对自然法、天赋人权和主权理论的探讨,构成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石。我们对比了启蒙思想在欧洲不同地域的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以及它们如何在与神学、传统伦理的交锋中,逐渐确立了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 第四部分:知识传播与文化重塑 知识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是理解社会变革的关键。本书细致考察了印刷技术在这一时期扮演的角色。印刷术的普及如何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促进了学术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审查制度的收紧和信息控制的尝试。我们对比了欧洲大学体系的扩张与亚洲传统书院制度在应对外部知识冲击时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解放”这一概念的早期形态。这种解放不仅指政治上的摆脱束缚,更涵盖了思维上挣脱传统教条、对自身潜能的发现。从对自然法则的探寻,到对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新想象,16至17世纪为后世“进步”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经验与理论基础。 结语: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 本书总结认为,16至17世纪并非一个“旧秩序”向“新秩序”线性过渡的时期,而是一个充满暴力、偶然性和巨大不确定性的熔炉。全球体系的初步建立,极大地加速了各地内部矛盾的激化。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线性进步史观,理解在权力、财富与思想的交互作用下,人类文明在关键转折点所做出的艰难选择与留下的深远遗产。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现代性的起源,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的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晚明时期的书,绝对是我近期读过的最有冲击力的历史读物之一。我之前对晚明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政治动荡、农民起义这些比较表面的叙述上。但这本书,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以“丝绸”和“白银”这两个关键的经济要素为切入点,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是如何卷入世界性的大变局之中。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丝绸的生产和贸易,更是深入分析了它如何成为中国连接全球市场的经济命脉,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白银的流入,更是直接改变了中国的货币流通和财富分配,使得“银本位”的讨论变得生动而具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启蒙”和“解放”这两个概念引入,用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视角,审视了晚明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一些萌芽和对变革的渴望,这与当时欧洲的启蒙思潮形成了有趣的呼应,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追求进步和自由方面的共同探索。这本书让我跳出了狭隘的中国历史视角,真正理解了“世界与中国”的深层联系,以及那个时代在中国乃至全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专注于某个朝代历史细节的“大部头”。但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16-17世纪的中国,特别是晚明时期,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背景下进行审视。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破”与“变”,而是用丝绸和白银这两个具体的经济元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我之前对丝绸贸易的了解仅限于“中国是丝绸之国”,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它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地缘政治的筹码。白银的流入,更是直接冲击了当时的货币体系和社会结构,让我看到了经济力量如何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一个国家。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启蒙”和“解放”这样的思想元素融入进来,探讨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上的觉醒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与同时期的欧洲启蒙运动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中国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那个时代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一本非常厚重的书,书名听起来就很学术,是关于16-17世纪的中国,特别是晚明时期。一开始我对“破与变”这两个词并没有太深的体会,只觉得是历史书的惯常说法。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作者正是通过丝绸和白银这两个非常具象化的经济载体,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丝绸,不仅仅是东方的奢侈品,它贯穿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连接了不同的文明;白银,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它在中国庞大的经济体中激起了涟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财富分配。作者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思想层面,探讨了那个时代中国出现的“启蒙”和“解放”的迹象,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同时期的西方,似乎人类在思想的探索上,总有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势。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的孤立研究,而是将中国置于全球的语境下,审视它如何与世界互动,又如何经历着自身的“变”与“破”。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事件堆砌,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体系。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著作,充斥着各种年代和官职的堆砌,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的叙事非常生动,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晚明时代。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脉络,特别是丝绸和白银这两个关键的元素,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又如何与那个时代的全球格局紧密相连。读到丝绸贸易如何连接起遥远的欧洲,白银如何从美洲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我才真正体会到“世界与中国”这个主题的宏大与深邃。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还触及了“启蒙与解放”这样具有现代意义的概念,将晚明的社会思潮与当时的欧洲启蒙运动进行了有趣的对照,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觉醒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的刻板印象,它既有严谨的学术考证,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在啃一本关于晚明时期的书,说是“晚明破与变”,听起来就很有学术范儿。一开始我以为会是那种硬邦邦的史料堆砌,毕竟涉及丝绸、白银这些经济史的重点,还有启蒙和解放这种抽象概念。结果呢?这书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只是在讲故事,他是在拆解一个时代的 DNA。丝绸,不只是华丽的服饰,它是当时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是帝国财富的象征,也引发了多少蝴蝶效应。白银,这个闪闪发光的金属,它流动的方式、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更别提“启蒙”和“解放”这两个词,放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一道闪电,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困惑和对新知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无数细微的丝线交织在一起的宏大图景,每一个时代的“变”都孕育着未来“破”的种子。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展开,感觉自己像个侦探,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解构那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