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断基准”,作者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处,《阳明心学与稻盛哲学》分为四部分,*一部分“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第二部分“以心为本”,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第三部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关于人们对“阳明心学”“稻盛哲学”的几点疑问,作者作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曹岫云,江苏无锡人。企业经营者。现任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著作《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已由中日两种文字出版。另著有《稻盛和夫记》一书。翻译稻盛和夫《活法》《干法》《心法》《阿米巴经营》等16部著作。翻译了*近10年来稻盛和夫来华讲演的所有文稿。曹岫云老师翻译的《活法》一书销量已近300万册。
章 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1 .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2 .人的本质是什么?
3 .龙场大悟是从哪里来的?
4 .稻盛哲学是从哪里来的?
5 .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6 .稻盛哲学的核心——方程式和判断基准
第二章 以心为本
1 .心在哪里?
2 .正义:正义须付代价
3 .谦虚:谦虚的本质是无我
4.攻心:以良知唤醒良知
5 .乐观:是天性更是信念
6 .忍耐:伟人的雅量
第三章 良知实践谈
1 .第二电电的兴旺:“致良知”的商业案例
2. 致良知于事事物物
3 . 致良知——博大精深中的简单明了
4 .致良知:“一言兴邦”的日航实践
5 .致良知与发明创造
6 .境由心造:心清国土净
7 .良知是真情的灵魂
8致良知——中国梦的灵魂
9知行合一与唯物论
第四章 问答篇
1 .关于阳明心学的问答
① . 阳明心学为什么没有成为的指导思想?
② . 关于“心外无物”
③ .关于“去人欲”
④ .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
2 .关于稻盛哲学的问答
① .客户*一还是员工*一?
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讲“利他”行得通吗?
③ .稻盛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④ .称稻盛为“经营之圣”对吗?
异曲同工——致良知和敬天爱人
记得在2012年前后,有一位研究阳明心学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我当面问一下稻盛先生是否读过《传习录》,有没有学习过王阳明的心学。后来我当面请教了稻盛先生,稻盛先生说他没有读过《传习录》,也没有研究过阳明心学。我对稻盛先生说: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这同您的“敬天爱人”思想,同您的判断事物的基准“作为人,何谓正确”完全是一回事。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良知发挥到*致,也就是事事都要对照天理良知做出判断。因此,您的敬天爱人的“判断基准”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
我翻译了稻盛先生的20部著作以及20多次演讲文稿,还读过他没有公开出版的多达几百次的讲演讲话稿。其中确实很少提及王阳明和阳明心学。孔子、孟子、老子乃至《菜根谭》《呻吟语》等中国故典中的名句格言,稻盛先生经常引用,特别是《了凡四训》中有关命运和因果法则的故事和观点,稻盛先生十分喜爱。不仅在盛和塾,尤其是在几十次的市民讲座中,他逢会必讲。
为什么了凡先生讲得多,阳明先生少有提及呢?后来我才知道,有一位日本的汉学家在把《了凡四训》的主要内容翻译成日文时,用《知命和立命》这个题目,把《了凡四训》的精髓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得一清二楚。稻盛先生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并执着地追求问题的答案。在《了凡四训》中,那位“云谷禅师”具备大智慧,他一语道破:人生不仅是由命运、更是由因果法则决定。“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凡四训》中这段话解开了稻盛先生长久以来的心结。稻盛先生如获至宝。
而有关阳明心学的日文译本,我也买过几本,但读起来很吃力,结果一本也没能读完。稻盛先生是个大忙人,虽然喜欢读书,特别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书,但《传习录》中有许多解读两千多年前的《四书五经》的内容,消化理解劳神费力,文言文的中文版我们读起来就不轻松,何况日文版。所以稻盛先生作为一个繁忙的企业家,没有机会研究高度学问化的阳明心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一功臣西乡隆盛在流放坐牢期间,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苦读阳明心学,深得其要领,以致在后来的维新事业中大显身手。西乡是稻盛先生在鹿儿岛的同乡先辈,更是他心目中的大英雄,稻盛先生把西乡隆盛的人生信条“敬天爱人”作为京瓷公司的社训。稻盛先生曾经浓墨重彩、精心解读过西乡的《南洲翁遗训》。从这个意义上讲,阳明、西乡、稻盛在精神上可以说一脉相承。
稻盛先生把阳明先生的“良知”称为“真我”。稻盛先生把“心”分为本能心、感觉心、感情心、理性心和灵性心,灵性心即“真我”。“真我”知道“何谓正确”。所以“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判断基准,就是用“真我”即“良知”作为判断基准,从这一点出发来应对和解决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致良知”是中华民族的*高智慧。阳明先生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它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做基准;测量物体的重量要用秤做基准。换句话说,尺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秤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重量。而稻盛先生说,判断事物也有基准,依据这一基准,就能对事情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个基准就叫“作为人,何谓正确”。依据这个基准判断和行动,就能带来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稻盛先生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幸福的人。稻盛先生说:“这样的幸福来自哪里呢?我认为,不管遭遇何种境况,都怀抱强烈的信念,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不屈不挠地实践这一条,这才带来了我的幸福人生。”
阳明先生说:“夫良知之于节目事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
由此可见,500多年前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和50多年前稻盛先生确立的“判断基准”乃是不约而同,殊途同归。
这本书我真的期待了好久,拿到手沉甸甸的,精装版果然不同凡响,触感和视觉都让人心情舒畅。我一直对东方智慧,特别是那些能指导人生、提升格局的思想流派非常感兴趣。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哲学,以其朴实无华却又深刻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经营之圣”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而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更是将“知行合一”的理念发扬光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通过内省来实现道德升华和事业成就。这两位东方智慧巨匠的思想,虽然时代背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并最终实现卓越。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巧妙地将这两大思想体系进行梳理、对比和融合,是否能从中提炼出更具时代意义的实践方法,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或者是作者独到的见解,能够让我茅塞顿开,找到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这本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精装的品质让人赏心悦目。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生本质的思想流派深感着迷。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学,以其对“利他”和“利己”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为什么会这样”的不断追问,深深吸引着我。而阳明心学,以其“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独特视角,更是将人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的。这本书会不会为我们揭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如何实现内心的平静与道德的升华?我期待的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伟大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对人生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内心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宁静致远的气质,精装的纸张和印刷都显得非常用心。我之前对稻盛和夫先生的“为什么会这样”的思考方式和“六项精进”等原则有所了解,觉得他的人生哲学非常务实,强调付出和正直。而阳明心学,在我看来,更是对人心力量的极致挖掘,特别是“心即理”的观念,强调内在的觉醒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探讨,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这两大思想体系在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上的共通之处,并尝试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个人成长模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智慧,比如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来“致良知”,或者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遵循“敬天爱人”的原则。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体验,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安宁和前进的动力。
评分拿到这本《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首先就被它的装帧所惊艳,精装的质感,纸张的触感,都透露着一股沉稳和厚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而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以及阳明心学,恰恰是这样的存在。稻盛先生的“敬天爱人”、“阿米巴经营”等理念,将艰深的商业道理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直击人心的本质。而阳明先生“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更是将内心的力量推向极致,强调了通过实践来体悟真理的重要性。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有着深层共鸣的思想体系融为一体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指南,教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如何将哲学思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从而在事业和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我期待的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能够引领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改变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手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精装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能否真正地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内在修为和思考模式。稻盛和夫先生以其传奇的创业和经营经历,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做“极致的认真”和“利他之心”。而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更是将这种内在力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强调了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运用。我非常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像一座桥梁,将稻盛哲学的实践智慧与阳明心学的哲学思辨巧妙地结合,为我们提供一套更全面、更系统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理论框架?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深入的分析,探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成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