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近代世界重要的著作之一。三卷本《资本论》包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资本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本书中,大卫·哈维首次系统阐述了如何用《资本论》的视角来理解当下世界。
哈维以凝练的写法概述了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建构。哈维不仅解释了马克思的睿智见解和深远影响,而且他根据过去一个半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拓展了马克思的叙述,并把对《资本论》的解读同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本书不仅是对人类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也是一位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研究生涯的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重构和发展。
在本书中,哈维提醒我们,资本依然在我们身边,依然鲜活,在某些时候资本出现病灶和失控(金融危机),在某些时候又显得膨胀而甚嚣尘上(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等)。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是大卫?哈维笔下“z危险”的一本书,也是韩毓海眼中一本“催人泪下”的经济学著作。
近250年来的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人口长期失业问题?
是什么让欧洲和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旋涡?
是什么导致中国和印度和其他金砖国家的蹒跚前行?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如同人们呼吸的空气,极少有人思考其好坏并提出质疑。但了解资本主义的成败根源,对了解其未来和全球经济因此受到的巨大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本书中,大卫?哈维用自己的深刻洞察揭示了资本引擎的隐藏的运作方式——以及可能将资本主义引向灭亡的矛盾。
《世界的逻辑》本书是大卫·哈维过去半个世纪思考和研究成果之集萃。大卫·哈维亲眼见证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城市的骚乱、绝望和不公,他开始研读马克思著作来寻找资本主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并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持续不断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这使得他成为当今世界上解读马克思作品*q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
大卫·哈维向来以其独特理论、尖锐批判和深刻见解闻名,本书不折不扣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在本书中,大卫·哈维为读者搭建了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一般框架,试图通过一系列强大的理论工具来解释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自然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演化等。哈维还试图用其方法论和理论思考来解读中国*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资本危机的空间转移、中国的基建浪潮以及城市化的背景和隐忧。
《资本的限度》这是一部谈论资本、信用、金融、全球化与城市化的经济类著作。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大卫·哈维,从商品、价格、资本、货币等*基本的概念出发,一步一步带领读者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发展历程。他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将金融与地理两个维度相结合,更好地解释了城市化过程、房地产市场和不平均的地理发展,让我们对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做出更合理的应对。
大卫·哈维:我们存在于社会世界和所谓的自然世界当中,这个世界正在迅猛地发生结构转换,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转换结构的,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剑桥大学博士,现为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生院杰出教授,全球作品被引用数量领先的人文学者。哈维教授《资本论》40余年,其课程视频下载量超过200万次;其著作在全球被译为十余种语言,已译为中文的有《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新自由主义简史》《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等。
《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本“社会诊断书”,将现代资本主义的病症一一剖析得体无完肤。大卫·哈维用他一贯的犀利和深刻,列举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17个看似分散实则相互关联的矛盾。我刚开始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罗列,但读下去才发现,每一条矛盾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在现实中找到鲜活的例证。他谈到“有用性”与“交换价值”的矛盾,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有用的产品却卖不出去,而很多看似昂贵的奢侈品却供不应求。他还讨论了“分工”与“合作”的矛盾,以及“财富”与“贫困”的矛盾,这些都让我不禁反思,在看似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冲突和不公。哈维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总是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同时又保持了理论的深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我大脑中关于社会运行的碎片化认知,搭建起一个清晰而又完整的框架,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我对“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一次全面且深刻的洗礼。我一直以来都对围绕着“资本”这两个字展开的社会现象感到好奇,但也深感其复杂性,总觉得缺少一把钥匙来打开通往理解的大门。大卫·哈维的这套作品,无疑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钥匙。他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出发,层层剥茧,将《资本论》中的核心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然后,他进一步拓展,从资本的“限度”到社会中17个具体的“矛盾”,再到全球视野下的“逻辑”,一步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场由顶尖学者精心策划的导览中,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如何自我扩张,如何制造不平等,以及它在不同时空维度下的具体表现。哈维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联系起来,比如那些关于全球经济危机的新闻,或是关于社会不公的讨论,都能在书中的分析中找到深刻的根源。这套书让我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了一个更加深刻、更加批判性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思考,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之下,我们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
评分这套书简直就是我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官方指南”!一直以来,我对马克思主义总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深邃又晦涩,但又隐约觉得它对理解我们当下社会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从《马克思与〈资本论〉》入手,我仿佛跟随大卫·哈维这位大师的脚步,一点点拆解《资本论》这座宏伟的理论大厦。他并非直接灌输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从马克思生平的时代背景出发,到《资本论》的结构脉络,再到其中核心概念的阐释,比如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商品拜物教等等。哈维的语言流畅且富有启发性,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历史案例来解释抽象的理论,让原本让我望而生畏的《资本论》变得亲切起来。我不再是那个只能望书兴叹的门外汉,而是能开始理解书中那些深刻的洞见,比如资本是如何自我增殖的,它又是如何与劳动者之间形成复杂而又难以调和的关系的。这种从入门到深入的逻辑清晰的梳理,让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也为我接下来阅读其他几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世界的逻辑》这本书,让我对全球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大卫·哈维在这本书里,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运用得淋漓尽致,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他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更是在谈论权力的运作,以及资本如何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扩张和重组。我尤其被他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所吸引,这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消费主义社会中,有多少活动是被算法或金融逻辑所裹挟,而真正有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又被如何边缘化。他还深入探讨了金融资本主义的逻辑,以及它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来制造危机和转嫁风险。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全球经济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哈维的分析让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启示,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都与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息息相关,理解了这种逻辑,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评分读完《资本的限度》,我感觉像是对当下全球化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了一次醍醐灌顶式的反思。大卫·哈维在这本书中,犀利地指出了资本主义为了维持其增长而不断扩张、突破地理界限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扩张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他不仅仅是分析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比如,他谈到资本如何在新的地理区域寻找廉价劳动力和新市场,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压缩”时空,从而实现“时间-空间压缩”。这种分析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不断加速的物流,以及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哈维并没有止步于理论分析,他更是对这些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例如环境破坏、不平等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许多困境,并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它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思考“限度”在哪里,以及我们是否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