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於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
定價:128.00元
作者:菅誌翔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0979270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以國傢民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課題調研為基礎,用實證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識的曆史演變過程和現狀,分析國傢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人們族群意識所産生的影響,討論在具體的族群關係情境中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群體邊界的變動和人們在群體關係層麵的互動,揭示“保安族何以成為保安族”的社會機製,並探討“族群”與“民族”的關係、現代民族一國傢背景下的族群意識演變等理論問題。
目錄
作者介紹
菅誌翔,女,迴族,1968年12月齣生,寜夏迴族自治區靈武市人。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1986年畢業於西北民族學院預科高中部,1990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係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2002年獲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2008年獲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1990-2007年在國傢民委工作,自2007年起在中央民族大學任教。2007—2008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係任教。2008年至今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2011-2012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做訪問學者。長期從事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在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進行過廣泛、深入的實地調查,現主要從事有關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社會學和曆史社會學研究。
文摘
序言
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其挑戰性。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穩定”和“清晰”的認同的迷戀。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我們是否總是在過度簡化復雜的人類經驗?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歸屬”往往存在於那些不那麼舒適、充滿張力的灰色地帶。書中對代際差異的考察尤為深刻,年輕一代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以一種更加靈活和全球化的視角來重新詮釋他們的族群身份,這部分內容極具現實意義。它不僅僅是一份關於曆史和現狀的記錄,更像是一份對未來社會文化融閤趨勢的預警和探討。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沒有陷入煽情,而是用冷靜的學術分析支撐起一個充滿溫度的社會議題,這種平衡掌握得非常高明。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這個特定族群的瞭解僅停留在非常錶層的標簽化認知上。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拒絕瞭那種將族群簡單地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的做法,而是深入到傢庭、社區乃至個體日常的瑣碎互動中去探尋身份認同是如何被日常化、具體化、甚至是被“錶演”齣來的。書中對“社會定義”這一維度的剖析尤其值得稱道,它清晰地展示瞭外部世界如何通過製度、媒體乃至潛意識的偏見,反過來塑造和規訓著族群成員的自我認知。這種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復雜機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得令人贊嘆。它讓我意識到,身份的建構絕非個體單方麵的選擇,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社會博弈。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作者將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社會學概念,通過對一個特定族群的細緻描摹,變得鮮活而具體。特彆是在探討“歸屬感”這個核心議題時,書中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讓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欣賞作者如何跳脫齣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去捕捉個體在麵對外部壓力與內部期望時的那種復雜心境。那種在主流文化與自身傳統之間不斷拉扯、協商、最終達成一種動態平衡的過程,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文化符號的解讀也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是對現象的描述,更是在挖掘現象背後潛藏的權力結構與曆史敘事。這種深度的挖掘,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性的族群研究,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在理解身份認同時可能存在的認知盲區和偏見。可以說,它為我們理解當代社會中身份的流動性和建構性提供瞭極為寶貴的參照係。
評分從文獻綜述的紮實程度到研究方法的創新運用,這本書都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構建理論模型的能力。他沒有生搬硬套已有的理論,而是根據研究對象特有的曆史脈絡和現實處境,提煉齣瞭一套獨有的分析工具。這種理論建構的自覺性,使得這本書的研究結論具有瞭超越個案的普遍指導意義。特彆是關於“標簽化”的社會後果那一章,對身份政治的探討鞭闢入裏,它揭示瞭被外界貼上的標簽如何內化為自我認知的枷鎖,以及個體如何試圖通過有意識的行為和話語來解構或重塑這些標簽。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深度研究,它不僅填補瞭某一特定領域的空白,更啓發瞭我們對“我是誰,以及為什麼這麼認為”這一終極問題的再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某些學術專著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將理論框架融入到鮮活的案例分析之中,使得抽象的社會學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這些書中所呈現的現象與我自身所處的環境有著怎樣的聯係與差異。它迫使我反思,我們習慣性地將“自我認同”視為一種既定的、內在的屬性,但實際上,它卻是無數次社會互動、曆史記憶和權力界定的産物。這種對認同“可塑性”的強調,是全書中最具衝擊力的部分之一。此外,書中的語言風格兼具學術的嚴謹與人文的溫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研究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並領會其精髓。那種對邊緣群體的尊重與關懷,也使得這部作品在學術價值之外,增添瞭厚厚的人文底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