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
定价:58.00元
作者:马广仁
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1131751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捞、狩猎、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质恶化,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生存环境;森林过度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泥沙淤积,使湿地资源遭受破坏,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200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50号),明确要求采取建立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89号)提出了全面保护湿地、推进退化湿地修复、通过建立湿地公园等方式加强对重要湿地保护的新要求。自2005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共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试点)836处,其中通过验收正式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174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为全面保护湿地、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恢复退化湿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国家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修复、生态监测、科普宣教等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技术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加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监管的同时,制定具有规范性和普适性的技术指南十分必要。针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2015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组织编写了《国家湿地公园宣教指南》《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包含八部分:部分阐述湿地修复技术指南的适用范围、原则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退化湿地生态调查与问题诊断;第三部分是修复目标;第四部分介绍修复场地分析;第五部分阐述修复方法选择;第六部分介绍各类湿地修复技术,包括水文和水环境修复、基底结构与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生境恢复与改善;第七部分介绍修复监测、成效评估与管护;第八部分为附录,包括参考资料、术语和定义、资料性附录及各类型湿地修复案例,在附录案例部分对各类型湿地修复技术(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滨海湿地等)进行了介绍。
由于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涉及各类型湿地,其修复技术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指南在内容设计上,既强调湿地修复的一般性规律和技术要求,也结合不同类型湿地修复的具体要求,以案例形式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技术阐释。本指南与常规行业指南的条目式编写方式不完全相同,而是在明确修复原则、技术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用大量外案例辅助阐明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内容和方法,图文并茂,以期为湿地公园管理者、湿地修复工程规划设计人员等提供具有可操作的技术指导。
目录
章 总则
1.1 适用范围及使用说明
1.2 修复原则
1.3 恢复技术流程
第二章 退化湿地生态调查与问题诊断
2.1 退化湿地生态调查
2.2 湿地退化问题诊断
第三章 湿地修复目标
3.1 生物物种保育与恢复
3.2 生态完整性恢复
3.3 自然水系及水文恢复
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优化
第四章 修复可行性及场地分
4.1 修复可行性
4.2 修复场地分析
第五章 修复方法选择
5.1 自然修复
5.2 人工促进修复
第六章 湿地修复技术
6.1 水文和水环境修复
6.2 基底结构与土壤修复
6.3 植被恢复
6.4 生境恢复与改善
第七章 修复监测、成效评估与管护
7.1 修复监测
7.2 修复成效评估
7.3 后期管理和维护
附录I: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II:术语和定义
附录III:资料性附录
附录Ⅳ:各类型湿地修复案例
1 湖泊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1 上海大莲湖湿地修复
案例2 四川西昌邛海高原湖泊湿地修复
2 库塘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3 重庆开州汉丰湖湿地修复
案例4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修复
案例5 广东海珠基塘一河涌湿地修复
3 沼泽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6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沼泽湿地修复
案例7 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修复
4河流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8 美国俄伦唐格河(Olentangy River)河流湿地修复
案例9 山东金乡县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湿地修复
5滨海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10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修复
案例11 上海崇明东滩滨海潮滩湿地修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总则
1.1 适用范围及使用说明
1.2 修复原则
1.3 恢复技术流程
第二章 退化湿地生态调查与问题诊断
2.1 退化湿地生态调查
2.2 湿地退化问题诊断
第三章 湿地修复目标
3.1 生物物种保育与恢复
3.2 生态完整性恢复
3.3 自然水系及水文恢复
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与优化
第四章 修复可行性及场地分
4.1 修复可行性
4.2 修复场地分析
第五章 修复方法选择
5.1 自然修复
5.2 人工促进修复
第六章 湿地修复技术
6.1 水文和水环境修复
6.2 基底结构与土壤修复
6.3 植被恢复
6.4 生境恢复与改善
第七章 修复监测、成效评估与管护
7.1 修复监测
7.2 修复成效评估
7.3 后期管理和维护
附录I: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附录II:术语和定义
附录III:资料性附录
附录Ⅳ:各类型湿地修复案例
1 湖泊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1 上海大莲湖湿地修复
案例2 四川西昌邛海高原湖泊湿地修复
2 库塘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3 重庆开州汉丰湖湿地修复
案例4 浙江杭州西溪湿地修复
案例5 广东海珠基塘一河涌湿地修复
3 沼泽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6 湖北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沼泽湿地修复
案例7 黑龙江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湿地修复
4河流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8 美国俄伦唐格河(Olentangy River)河流湿地修复
案例9 山东金乡县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湿地修复
5滨海湿地修复案例
案例10 广州南沙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修复
案例11 上海崇明东滩滨海潮滩湿地修复
作为一名新入行的湿地公园管理人员,我感觉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命稻草”。过去我总是在各个部门的零散文件中寻找信息,效率极低,而这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从前期调研、中期实施到后期监测的全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在“效果评估”部分提供的标准量表和数据采集规范,这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指标变化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修复”。书里举的案例地点分布也很合理,涵盖了北方寒区、南方热带以及人工湿地等多种场景,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唯一的改进点可能在于,对于初学者来说,一些术语的解释可以再多加一两句白话的解释,比如第一次看到“生境异质性”这个词时,我还是花了一点时间去理解它与“斑块多样性”之间的细微差别。但瑕不掩瑜,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实战导向”和“问题解决”思维。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直击湿地管理中最棘手的难题——比如如何快速稳定被侵蚀的岸线,或者如何经济有效地处理径流带来的污染负荷。书中提供的各种“技术包”——例如不同级别的碳封存潜力评估方法、不同季节的野外观测要点清单——都是可以直接复制到项目计划书中的宝贵资源。我个人认为,它在平衡“科学准确性”与“操作可行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如果非要挑剔一点,我觉得在关于湿地经济价值核算和可持续运营模式探讨的章节可以再加深一些笔墨,毕竟湿地保护最终还是要落脚到社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上来,单纯的技术修复如果缺乏后续的资金和管理支撑,效果也难以长久维持。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湿地从业者常备在案头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着写实的湿地植被插画,整体给人一种专业而又充满生机的感觉。触摸起来的纸张质感也相当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分量十足。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大量使用了图表和流程图,即便是复杂的技术步骤,也能通过直观的视觉引导快速把握核心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图文匹配上的用心,很多关键的植物物种和修复工具都被清晰地标注了高清照片,这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历史案例的黑白照片作为穿插,或许能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感受这些湿地变迁的沧桑感。总的来说,从包装到内页设计,这本书都体现出对专业性和阅读体验的尊重,绝对是工具书中的精品。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生态恢复的独立研究员,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扎实地深入到微观的操作细节中,比如不同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群落的构建策略,以及针对特定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方案,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很少提及的“干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水动力模拟的部分,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流体力学模型,并提供了相应的参数调整建议,这对于精细化管理一个破碎化的湿地系统至关重要。唯一的遗憾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修复”这一前沿章节中,理论推导略显保守,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措施,我更期待看到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基于未来情景预测的工具箱,而不是仅仅依赖历史数据进行回溯性分析。但即便如此,这本书依然是目前市场上最详实、最实用的操作手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其参考文献的引用体系非常完善,可以看到作者团队在撰写过程中确实做了大量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特别是关于湿地植被群落演替的章节,它不仅列举了典型的先锋物种,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气候带的次级演替路径,这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生态过程的不可逆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反复强调修复工作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不过,如果能引入一些最新的遥感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案例,比如无人机高光谱成像在水体富营养化早期识别中的潜力,将会让这本书的“技术指南”属性更加突出,更好地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目前的侧重点还是偏向传统地面调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