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研究 9787030282811 科学出版社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研究 9787030282811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亦兵 著
图书标签:
  • 沙漠环境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干旱区研究
  • 荒漠化
  • 地理学
  • 气候变化
  • 资源环境
  • 科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2811
商品编码:2799453819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研究

定价:68.00元

作者:钱亦兵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30282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地理轮廓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分析了沙漠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描述了沙漠中主要沙丘类型及分布;揭示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物质的来源和沉积学特征以及风沙土的理化性状;揭示了沙漠植被分布格局与生境的关系。应用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沙漠近20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总结了沙漠植被恢复重建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沙漠环境保护对策等。
纵观全书,不难看出,这部著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运用传统研究手段和经典理论,又拓展新方法和产生新认识,不失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我国沙漠研究的科学专著。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论述了我国*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环境特征。书中介绍了准噶尔盆地的古地理轮廓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分析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候特点及变化趋势,描述了沙漠中主要沙丘类型及分布,揭示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物质的来源和沉积学特征以及风沙土的理化性状,探讨了沙漠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近20年来沙漠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总结了沙漠植被恢复重建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沙漠环境保护对策。
本书可供从事干旱地区及沙漠研究工作的地理、地质、林业、环境与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生产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路古道: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与历史变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所承载的丰富艺术宝藏及其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莫高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集大成之地,更是研究中古时期中国乃至中亚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的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力求从多个维度、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莫高窟的壁画艺术进行系统、精湛的解读。 第一部分:敦煌石窟的肇建与早期辉煌(公元4世纪至6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莫高窟的创建初期,即十六国至北魏时期。我们将考察佛教艺术如何伴随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印度及中亚地区传入河西走廊,并在敦煌这片独特的文化交汇地生根发芽、迅速发展。 地理与政治背景的交织: 详细分析前秦、后凉、北凉、西魏、北周等政权更迭对石窟开凿的影响。特别是北凉时期,在少数民族政权的支持下,敦煌艺术展现出强烈的犍陀罗与笈多风格融合的特征。 早期造像与“五代分期”的建立: 对早期洞窟(如第275窟、254窟)的壁画和塑像进行细致的图像学分析。重点阐述了早期的“凹凸法”与“晕染法”的运用,以及佛本生故事画(Jataka Tales)和缘起故事画的叙事母题。这一时期的壁画色彩浓重、线条粗犷有力,体现了强烈的异域风情与早期汉传佛教的融合态势。 从印度式到中国化的过渡: 探讨北魏晚期,随着佛教教义的本土化进程,壁画中人物形象开始出现明显的汉化趋势,如褒衣博带式佛装的出现,以及世俗化生活场景在装饰画中的渗透。 第二部分:隋唐盛世的艺术巅峰(7世纪至10世纪) 隋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本部分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壁画在主题、技法和风格上的全面成熟。 初唐的变革与定型: 隋代(581-618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壁画开始注重画面结构的宏大叙事和线条的流畅性。进入初唐,盛唐气象初现,如“经变画”的成熟标志着敦煌艺术的经典范式确立。重点分析以“说法图”为代表的构图模式。 盛唐的雄浑与博大: 盛唐(约700-755年)的壁画达到了技术与艺术审美的最高峰。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吴道子一派影响下的线条运用,如“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对供养人画像的巨幅化、世俗化现象进行考察,揭示唐代社会阶层的肖像艺术特征。特别关注飞天形象的演变,从早期的朴拙到盛唐的丰腴饱满、动态十足。 中晚唐的多元发展与衰落前兆: 安史之乱后,敦煌艺术虽未立即中断,但风格开始出现新的变化。中唐时期,壁画趋向精细化,色彩运用更为丰富,但也开始显现出技巧娴熟但灵动不足的趋势。晚唐的壁画则在题材上愈发倾向于本土化和密宗色彩的渗透。 第三部分:五代宋元的在地化与密教化(10世纪至14世纪) 在归义军和西夏统治时期,敦煌艺术进入了一个“地方化”和“复古化”并存的阶段。本部分着重探讨在政治割裂的背景下,敦煌艺术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并吸收周边势力的影响。 归义军时期的“复古”倾向: 归义军(9世纪末至11世纪初)统治下,敦煌艺术呈现出对唐代鼎盛时期的缅怀与模仿,但由于社会经济衰退,整体气魄略显不足。重点分析这一时期壁画中对佛教典籍的详细图解式描绘。 西夏统治下的异域影响: 西夏(11世纪初至13世纪中叶)的统治为敦煌艺术注入了强烈的党项民族特色和藏传佛教元素。本部分将详细对比西夏洞窟(如榆林窟)与莫高窟主体部分的壁画风格差异,尤其关注密宗曼荼罗、忿怒相造像以及新的手印、仪轨在壁画中的体现。 元代蒙古帝国的文化整合: 元代是敦煌艺术的最后阶段。此时,萨迦派佛教在元朝的推崇下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壁画中出现了大量藏传佛教的“坛城画”和上师传记画。色彩运用更加浓烈,笔触趋于程式化,标志着敦煌艺术传统即将走向终结。 第四部分:图像学与叙事母题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将暂时脱离时间顺序,聚焦于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类核心图像,进行专门的图像学和符号学解读。 经变画的结构与功能: 深入剖析《法华经变》《涅槃经变》《弥勒经变》等巨幅变相图的构图逻辑、人物关系以及其在教化功能上的意义。探讨壁画如何将晦涩的佛教义理转化为大众易懂的视觉叙事。 世俗生活与社会风貌的定格: 描绘供养人画像、世俗生活场景(如农耕、宴饮、狩猎)在壁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些画面是研究唐宋时期河西走廊社会阶层、服饰、建筑、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 装饰母题的演变: 对莲花、宝相花、卷草纹、以及著名的“飞天”和“水月观音”等装饰和象征性母题进行分类和演变路径的梳理,揭示其审美取向的变化。 第五部分:保护、研究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敦煌艺术的现当代历程,包括其脆弱性、保护实践及其对当代艺术和文化交流的启示。 “藏经洞”事件与文献的命运: 简要回顾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及其对世界汉学和敦煌学研究的颠覆性影响,强调保护壁画本体与保护洞窟环境的紧迫性。 现代科技在壁画保护中的应用: 介绍当前对壁画病害(如盐渍化、酥碱、层空鼓)的监测、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技术,平衡“原址保护”与“可读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敦煌学与全球视野: 论述敦煌艺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当代“一带一路”背景下所蕴含的文化对话价值,以及它如何持续激励当代艺术创作。 本书的撰写力求语言严谨,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旨在为敦煌艺术爱好者、历史学者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参考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水文、土壤微生物活动与植被生理响应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极端干旱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专题分析,作者们似乎设计了一套非常精密的模型来量化这种冲击,其中的参数设定和变量控制体现了极高的科学素养。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研究团队在野外工作时所付出的艰辛,那些关于如何克服恶劣气候条件获取准确样本的描述,虽然篇幅不多,却极富感染力,让人油然生出对一线科研工作者的尊重。这种将科学研究的“过程美学”融入最终成果的呈现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教科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只是沉浸在它前几章对区域气候演变历史的梳理中,那份细致入微的数据分析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是下了血本去挖掘那些可能早已被历史尘封的古气候记录,他们的论证过程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碳-14测年和沉积物分析基础上的。我尤其欣赏那种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从宏观的区域性气候带特征,逐渐聚焦到微观的特定站点环境参数变化,逻辑链条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很难在其中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跳跃感或断裂感。这种严密的逻辑,使得即便是涉及大量专业术语的章节,在配合着清晰的图示后,也变得易于理解。这哪里是一本研究报告,简直就是一部用科学语言写就的史诗,讲述着这片古老土地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塑造自我,那种深厚的历史纵深感,让人对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产生深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文献引用部分,可以说是它的另一张王牌,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习惯于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会不自觉地去关注其参考文献的质量和覆盖范围,而这本显然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不仅涵盖了国内该领域内的权威成果,更难得的是,它还广泛地引入了国际上最新的、甚至是尚未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动态。这种跨学科、跨区域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引注格式规范且统一,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这对于后续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人来说,无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甚至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许多相关领域的博士生和研究员在撰写论文时,都会频繁地翻阅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研究索引平台。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深邃的蓝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那种广袤、神秘的沙漠环境的想象。初拿到手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就显得很考究,微微哑光的表面处理,让我想起在阳光下那种被晒得微微泛白的沙丘纹理。我特别喜欢内页的排版,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留白,使得那些精妙的图表和实地考察的照片显得格外清晰和引人注目。每一张插图的色彩还原度都非常高,无论是植物群落的细微差异,还是地质构造的层次感,都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开本也比较适中,方便携带,我甚至想带着它去一个类似的环境里去实地对比阅读。光是翻阅这本册子本身,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远征”,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研究的严谨态度,从每一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这种用心,对于一本严肃的科学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样一本专注于特定地理区域的专著抱持着一种“可能过于专业化”的保留态度,担心内容过于小众,难以引起广泛共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深度与知识的普适性。它在阐述专业理论的同时,也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该区域生态保护意义的宏观讨论,提醒读者关注这些环境研究背后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导向。这种兼顾“微观求真”与“宏观关怀”的写作策略,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案头必备,对于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政策制定者乃至关心我们共同家园命运的普通读者而言,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遥远的科学课题,拉近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范畴之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