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 个部分:*一部分概述DevOps 的历史和三个基本原则,即“三步工作法”;*二部分介绍开启DevOps 转型的过程;第三到五部分深入探讨“三步工作法”的各个要素;第六部分关注如何将安全性和合规性正确集成到日常工作中。全书涵盖40 余个DevOps 案例,以谷歌、、Facebook 等知名企业和组织的实际调查结果为依据,展示如何通过现代化的运维管理提升管理效率,进而为企业赢得更大市场、创造更多利润。
本书适合所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从业者阅读。
Gene Kim
Tripwire创始人、前CTO,IT Revolution创始人,DevOps企业峰会主办人,书《凤凰项目》合著者。
Jez Humble
DevOps Research and Assessment公司CT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学院讲师;曾任ThoughtWorks&席顾问。《精益企业》和Jolt大奖图书《持续交付》的合著者。
Patrick Debois
DevOps之父,致力于通过在开发、项目管理和管理之中应用敏捷技术来填补项目和运维之间的鸿沟。
John Willis
Chain Bridge System创始人,曾任Docker公司布道师,现就职于SJ Technologies公司。
*一部分 DevOps介绍
*1章 敏捷、持续交付和三步法 4
1.1 制造业价值流 4
1.2 技术价值流 4
1.2.1 聚焦于部署前置时间 5
1.2.2 关注返工指标——%C/A 7
1.3 三步工作法:DevOps的基础原则 7
1.4 小结 8
*2章 *一步:流动原则 9
2.1 使工作可见 9
2.2 限制在制品数 10
2.3 减小批量大小 11
2.4 减少交接次数 13
2.5 持续识别和改善约束点 14
2.6 消除价值流中的困境和浪费 15
2.7 小结 16
第3章 *二步:反馈原则 17
3.1 在复杂中安全地工作 17
3.2 及时发现问题 18
3.3 群策群力,战胜问题获取新知 19
3.4 在源头保障质量 21
3.5 为下游工作中心而优化 22
3.6 小结 22
第4章 第三步:持续学习与实验原则 23
4.1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安全文化 23
4.2 将日常工作的改进制度化 25
4.3 把局部发现转化为全局优化 26
4.4 在日常工作中注入弹性模式 27
4.5 领导层强化学习文化 27
4.6 小结 29
4.7 *一部分总结 29
*二部分 从何处开始
第5章 选择合适的价值流作为切入点 32
5.1 绿地项目与棕地项目 34
5.2 兼顾记录型和交互型 35
5.3 从*乐于创新的团队开始 36
5.4 扩大DevOps的范围 37
5.5 小结 38
第6章 理解、可视化和运用价值流 39
6.1 确定创造客户价值所需的团队 40
6.2 针对团队工作绘制价值流图 40
6.3 组建专门的转型团队 42
6.3.1 拥有共同的目标 43
6.3.2 保持小跨度的改进计划 44
6.3.3 为非功能性需求预留20%的
开发时间,减少技术债务 44
6.3.4 提高工作的可视化程度 47
6.4 用工具强化预期行为 47
6.5 小结 48
第7章 参考康威定律设计组织结构 49
7.1 组织原型 51
7.2 过度职能导向的危害(“成本优化”) 51
7.3 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团队(“速度优化”) 52
7.4 使职能导向有效 53
7.5 将测试、运维和信息安全融入日常工作 54
7.6 使团队成员都成为通才 54
7.7 投资于服务和产品,而非项目 56
7.8 根据康威定律设定团队边界 56
7.9 创建松耦合架构,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 57
7.10 小结 60
第8章 将运维融入日常开发工作 61
8.1 创建共享服务,提高开发生产力 62
8.2 将运维工程师融入服务团队 63
8.3 为每个服务团队分派运维联络人 64
8.4 邀请运维工程师参加开发团队的会议 65
8.4.1 邀请运维工程师参加每日站会 65
8.4.2 邀请运维工程师参加回顾会议 66
8.4.3 使用看板图展示运维工作 66
8.5 小结 67
8.6 *二部分总结 67
第三部分 *一步:流动的技术实践
第9章 为部署流水线奠定基础 70
9.1 按需搭建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和生产环境 71
9.2 应用统一的代码仓库 72
9.3 使基础设施的重建更容易 74
9.4 运行在类生产环境里才算“完成” 75
9.5 小结 76
*10章 实现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 77
10.1 对代码和环境做持续构建、测试和集成 79
10.2 构建快速可靠的自动化测试套件 81
10.2.1 在自动化测试中尽早发现
83
10.2.2 尽可能并行地快速执行测试 84
10.2.3 先编写自动化测试 84
10.2.4 尽量将手动测试自动化 85
10.2.5 在测试套件中集成性能测试 86
10.2.6 在测试套件中集成非功能性需求测试 86
10.3 在部署流水线失败时拉下安灯绳 87
10.4 小结 89
*11章 应用和实践持续集成 90
11.1 小批量开发与大批量合并 92
11.2 应用基于主干的开发实践 93
11.3 小结 95
*12章 自动化和低发布 96
12.1 自动化部署流程 97
12.1.1 应用自动化的自助式部署 100
12.1.2 在部署流水线中集成代码部署 101
12.2 将部署与发布解耦 104
12.2.1 基于环境的发布模式 105
12.2.2 基于应用的发布模式更安全 109
12.3 持续交付和持续部署实践的调查 112
12.4 小结 113
*13章 降低发布的架构 114
13.1 能提高生产力、可测试性和安全性的架构 115
13.2 架构原型:单体架构与微服务 116
13.3 安全地演进企业架构 118
13.4 小结 121
13.5 第三部分总结 121
第四部分 *二步:反馈的技术实践
*14章 建立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遥测 125
14.1 建设集中式监控架构 127
14.2 建立生产环境的应用程序日志遥测 129
14.3 使用遥测指导问题的解决 131
14.4 将建立生产遥测融入日常工作 132
14.5 建立自助访问的遥测和信息辐射器 133
14.6 发现和填补遥测的盲区 135
14.6.1 应用程序和业务度量指标 136
14.6.2 基础架构度量指标 137
14.6.3 显示叠加的指标组合 138
14.7 小结 139
*15章 分析遥测数据以更好地预测故障和实现目标 140
15.1 用均值和标准差识别潜在问题 141
15.2 异常状态的处理和告警 142
15.3 非高斯分布遥测数据的问题 143
15.4 应用异常检测技术 146
15.5 小结 149
*16章 应用反馈实现安全部署 150
16.1 通过遥测使部署更安全 151
16.2 开发和运维共同承担值班工作 153
16.3 让开发人员跟踪工作对下游的影响 153
16.4 让开发人员自行管理生产服务 155
16.5 小结 159
*17章 将假设驱动的开发和A/B测试融入日常工作 160
17.1 A/B测试简史 161
17.2 在功能测试中集成A/B测试 162
17.3 在发布中集成A/B测试 162
17.4 在功能规划中集成A/B测试 163
17.5 小结 165
*18章 建立评审和协作流程以提升当前工作的质量 166
18.1 变更审批流程的危险 168
18.2 “过度控制变更”的潜在危险 168
18.3 变更的协调和排程 170
18.4 变更的同行评审 170
18.5 人工测试和变更冻结的潜在危害 173
18.6 利用结对编程改进代码变更 173
18.7 消除官僚流程 176
18.8 小结 177
18.9 第四部分总结 178
第五部分 第三步:持续学习与实验的技术实践
*19章 将学习融入日常工作 180
19.1 建立公正和学习的文化 181
19.2 举行不指责的事后分析会议 182
19.3 尽可能广泛地公开事后分析会议结果 184
19.4 降低事故容忍度,寻找更弱的故障信号 185
19.5 重新定义失败,鼓励评估 186
19.6 在生产环境注入故障来恢复和学习 186
19.7 创建故障演练日 187
19.8 小结 189
*20章 将局部经验转化为全局改进 190
20.1 使用聊天室和聊天机器人自动积累组织知识 190
20.2 软件中便于重用的自动化、标准化流程 192
20.3 创建全组织共享的单一源代码库 192
20.4 运用自动化测试记录和交流实践来传播知识 194
20.5 通过确定非功能性需求来设计运维 194
20.6 把可重用的运维用户故事纳入开发 195
20.7 确保技术选型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 195
20.8 小结 197
*21章 预留组织学习和改进的时间 198
21.1 偿还技术债务的制度化惯例 199
21.2 让所有人教学相长 200
21.3 在DevOps会议中分享经验 201
21.4 传播实践的内部顾问和教练 203
21.5 小结 204
21.6 第五部分总结 204
第六部分 集成信息安全、变更管理和合规性的技术实践
*22章 将信息安全融入每个人的日常工作 207
22.1 将安全集成到开发迭代的演示中 207
22.2 将安全集成到缺陷跟踪和事后分析会议中 208
22.3 将性安全控制集成到共享源代码库及共享服务中 208
22.4 将安全集成到部署流水线中 209
22.5 保证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210
22.6 确保软件供应链的安全 214
22.7 确保环境的安全 215
22.8 将信息安全集成到生产环境遥测中 216
22.9 在应用程序中建立安全遥测 217
22.10 在环境中建立安全遥测 217
22.11 保护部署流水线 219
22.12 小结 219
*23章 保护部署流水线 220
23.1 将安全和合规性集成到变更批准流程中 220
23.2 将大量低变更重新归类为标准变更 221
23.3 如何处理常规变更 222
23.4 减少对职责分离的依赖 224
23.5 确保为审计人员和合规人员留存文档和证据 226
23.6 小结 228
23.7 第六部分总结 228行动起来——本书总结 229
附加材料
附 录 232
附录1 DevOps的大融合 232
附录2 约束理论和核心的长期
冲突 234
附录3 恶性循环列表 235
附录4 交接和队列的危害 235
附录5 工业安全神话 236
附录6 丰田安灯绳 237
附录7 软件包产品 238
附录8 事后分析会议 238
附录9 猿猴军团 239
附录10 上线时间透明化 240
参考资源 241
致 谢 243
EXIN DevOps Professional认证备考
指南 & 模拟题① 245
...
凤凰项目
作 者: (美)基恩·金 (Gene Kim),(美)凯文·贝尔(Kevin Behr),(美)乔治·斯帕福德(George Spafford) 著;成小留 译 著作 定 价: 49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09月01日 页 数: 362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115403650●**部分
内容简介
金、贝尔、斯帕福德编著的《凤凰项目(一个IT运维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位IT经理临危受命,在未来董事的帮助和自己“三步工作法”理念的支撑下,很终挽救了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汽车配件制造商的故事。小说揭示了管理现代IT组织与管理传统工厂的共通之处,让读者不仅能对如何管理IT组织心领神会,更重要的是将以接近不同于以往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工作环境。
本书适合所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从业者阅读。
(美)基恩·金 (Gene Kim),(美)凯文·贝尔(Kevin Behr),(美)乔治·斯帕福德(George Spafford) 著;成小留 译 著作
基恩·金是Tripwire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担任公司CTO长达13年之久。在Tripwire公司,他一直热衷于研究如何提高IT组织的效能。
凯文·贝尔创建了信息技术流程研究所,他拥有25年的IT管理经验,为CEO和CIO们提供指导和建议。
乔治·斯帕福德是行业分析师,帮助IT组织更好地找到目标,明确必要条件,发现实现目标的方法。
我被《凤凰项目》这本书完全征服了!它巧妙地将DevOps的复杂理念,通过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了一场IT运维的蜕变之旅。书中的主人公,在面临一个岌岌可危的项目时,从最初的束手无策,到后来逐渐领悟到DevOps的核心精髓——“流动”、“反馈”和“持续学习”。我特别着迷于书中所描绘的“三步流动”,以及如何通过识别和优化流程中的瓶颈,来加速价值的交付。同时,书中对于“反馈循环”的强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及时沟通和快速响应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沟通不畅、信息孤岛等“人”的因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DevOps转型中的挑战和困难,而是通过主人公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最终实现团队的协同和效率的飞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IT运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在工作中推行DevOps理念的决心。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充满了智慧和启示。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DevOps的概念一直有些模糊。但《凤凰项目》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彻底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没有直接灌输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DevOps的精髓。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将DevOps描绘成某种神秘的技术魔法,而是将其归结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实践。它强调的是“流动”,是将工作流程可视化,让信息顺畅地传递;它强调的是“反馈”,是建立快速响应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它强调的是“持续学习与实验”,是鼓励团队不断尝试新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书中的主人公们,从最初的混乱无序,到后来的有序高效,这个转变过程让我看到了DevOps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书中关于“自动化”、“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这些具体的实践,虽然书中没有深入的技术讲解,但通过故事的铺垫,我能感受到它们在提升效率、降低风险方面的巨大作用。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可以用来审视和改进我自己的工作方式。它让我明白,DevOps不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整个IT团队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这本《凤凰项目》,简直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IT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位项目经理,在接手一个濒临崩溃的项目后,如何一步步地探索和实践DevOps的理念,最终带领团队走出困境,实现项目成功的全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瓶颈”概念的描绘,以及如何通过识别和优化瓶颈来提升整体效率。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拦路虎”,原来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忽略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书中强调的“系统思维”也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要从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局部。而且,作者在故事中穿插的那些关于“文化变革”、“授权赋能”以及“拥抱变化”的讨论,都非常有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流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高效团队、如何激发个人潜力的书。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公司也能像书中的“凤凰项目”团队一样,建立起开放沟通、相互信任的文化,那将会有多么大的提升。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紧张的情节,也有深刻的思考,读起来既过瘾又充满启迪。对于任何一个在IT行业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了,真的非常喜欢!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形式,将DevOps的理念和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对传统的IT运维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主人公们,面对着一个个棘手的项目挑战,通过引入DevOps的文化和技术,一步步实现了流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内心的挣扎以及团队的协作,将DevOps的“流动”、“反馈”、“持续学习与实验”等核心价值观,如同血液般自然地渗透进故事的脉络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看了一个故事,更像是经历了一场DevOps的实战演习。那些书中反复提及的“三步流动”和“反馈循环”,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去落地这些理念。特别是书中对“非必要工作”的识别和自动化,以及如何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起一个协同高效的团队,这些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就像在听朋友讲故事一样,但故事背后蕴含的智慧却是不容小觑的。对于任何想要了解DevOps,或者希望改善IT运维效率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好书!《凤凰项目》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DevOps理念融入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我之前总觉得DevOps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它的核心价值。书中通过主人公们在面对一系列棘手的IT问题时,如何运用DevOps的原则,一步步地将混乱的局面转化为有序的高效运作,这个过程真的非常震撼。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视化工作流”的描写,它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日常工作中的“浪费”和“瓶颈”。而通过建立“反馈回路”,团队能够更快地识别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这极大地缩短了问题解决的时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文化”和“领导力”在DevOps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它提醒我们,技术工具固然重要,但没有正确的文化和领导力的支持,DevOps的实践将会举步维艰。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他们的成长和转变,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血有肉。读完之后,我不仅对DevOps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推动变革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