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有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有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本书广引博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其他医家关于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疾病诊治观念。上卷主要以《内经》为依据,阐发李氏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处方配伍的基本学术观点;中卷主要为脾胃损伤后内伤发热、长夏湿热等证的机理及诊断,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的主治及加减配伍;下卷论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和人体九窍的影响,并附治疗饮食伤脾的52首方剂。本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金)李杲 著;程传浩 校注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目前"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校注人员:程传浩,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阅读医学古籍,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其行文风格。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代人截然不同,有时一段话可能包含多重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我期待这本校注本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即便是原文的注释,也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让我能够真正地“读进去”,而不是仅仅“看过去”。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那细致入微的校勘记录所吸引。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常常好奇,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是如何被一代代医家所传承、解读的?校注本的价值,便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呈现出来,更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编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考证、辨析和补充。那些旁征博引的注释,那些对不同版本细微差别的梳理,都让我窥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不易。这让我不禁思考,每一次的校注,都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一次对医学真谛的不断追寻。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购买一本校注本,除了求知,也期望能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本《脾胃论》校注,如果能够包含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对张从正生平及其医学思想的简要梳理,那将是锦上添花。毕竟,理解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如果配有相关的图谱,例如经络图、脏腑图等,能够辅助理解书中的一些理论,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
评分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校注本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脾胃”在张从正医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脾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消化”这个简单的生理功能,但中医的脾胃,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关乎着一身气血的生化,关乎着五脏六腑的协调,甚至影响着人的情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了解张从正是如何从脾胃这一根本出发,构建其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古朴典雅的字体与水墨风格的插画相得益彰,尚未翻开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脾胃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虽然久仰其名,但真正触及原文,常常会因为古文的晦涩和篇章的跳跃而望而却步。这次有幸获得《脾胃论》校注,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成为我理解这部医学经典的“金钥匙”,能够以一种更为亲切、易懂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张从正的医学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