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校注

《脾胃论》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 李杲著程传浩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脾胃
  • 传统医学
  • 校注
  • 古籍
  • 养生
  • 医学史
  • 中医学理论
  • 经典医著
  • 温病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91134
商品编码:28057813201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金)李杲 著;程传浩 校注 定  价:18 出 版 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9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4991134 卷上 8
脾胃虚实传变论 8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11
脾胃胜衰论 12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18
升阳益胃汤 19
君臣佐使法 20
分经随病制方 22
通气防风汤 22
羌活胜湿汤 22
用药宜论 24
仲景、《内经》所说脾胃 26
卷中 28
气运衰旺图说 28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29
补中益气汤 29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32
黄芪人参汤 32
除风湿羌活汤 34
调中益气汤 3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有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有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本书广引博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其他医家关于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疾病诊治观念。上卷主要以《内经》为依据,阐发李氏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处方配伍的基本学术观点;中卷主要为脾胃损伤后内伤发热、长夏湿热等证的机理及诊断,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的主治及加减配伍;下卷论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和人体九窍的影响,并附治疗饮食伤脾的52首方剂。本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哲赞曰:“东垣先生之方,医门道也。”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金)李杲 著;程传浩 校注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目前"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东垣试效方》等。校注人员:程传浩,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脾胃论》校注:溯源医圣遗风,精研脾胃至宝 本书《脾胃论》校注,聚焦于中医内科经典医籍《脾胃论》,对其进行严谨细致的校勘、注释与阐发。此书凝聚了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深刻理解与临床实践智慧,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本书旨在通过对《脾胃论》原文的重塑与解读,为中医爱好者、学生及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珍贵的研究资料,帮助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宋金元时期医学大家李东垣(时称“李杲”)在脾胃病证治疗上的不朽成就,进而深入理解脾胃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一、 《脾胃论》溯源与学术价值 《脾胃论》,由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所著,是其毕生学术思想的结晶。李东垣受其师张从正、阎粹公等人的影响,又兼采金元时期其他医家之长,尤其是在对脾胃功能衰损与疾病发生关系的认识上,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他深刻认识到“万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将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置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核心位置,一扫前人将病因多归于外感风寒湿热的局限,开创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全新医学视角。 《脾胃论》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脾胃核心地位: 首次系统地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多种内伤杂病的总根源。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机与活力皆赖于脾胃的充盈与健运。一旦脾胃受损,则气血不能化生,脏腑失养,百病丛生。 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 针对脾胃病证,李东垣提出了“补脾升阳”的治则,并创制了诸多经典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麻葛根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是临床上治疗脾胃虚损、升举乏力等证型的常用方药,疗效显著,影响深远。 对“湿”的深刻认识: 强调“湿”是损伤脾胃、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他认为,湿邪阻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日久化热或伤阳,故对湿邪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温病学说的早期萌芽: 《脾胃论》中的一些论述,如“内伤发热”的辨证,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识到许多发热并非皆由外感,而是由于脾胃虚损,阳气内郁所致。 二、 校注工作的意义与目标 《脾胃论》自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传抄与刻印,原貌难免存在讹误。加之年代久远,许多古汉语词汇、医学概念需要现代人去解读和阐释。因此,对《脾胃论》进行严谨的校注,具有重要的学术与临床意义: 正本清源: 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纠正原文中的错字、漏字、衍文,还原李东垣原著的本来面貌,确保医籍的准确性。 深化理解: 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晦涩语句、深奥理论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解释其内涵,阐明其义理,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鸿沟,理解李东垣的医学思想。 发掘临床价值: 结合历代医家的注疏与临床经验,对《脾胃论》中的病证辨治、方药使用进行详细阐述,挖掘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传承与发展: 通过校注工作,不仅是将经典文献进行整理,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与弘扬。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适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阐释,以期促进脾胃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三、 本书校注的具体内容与特色 本书《脾胃论》校注,力求在学术严谨性、注释详尽性、临床指导性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准,其具体内容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本考证: 详细考证《脾胃论》的不同版本,如宋本、明本、清本等,辨析各版本之间的差异,选择最权威、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作为底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勘。 逐字逐句注释: 对原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进行详细注释。 字词注释: 解释生僻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具有特殊医学含义的词汇。 语句解释: 剖析原文的语法结构、逻辑关系,阐明其表述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概念阐释: 解释原文中涉及的医学概念,如“升清降浊”、“内伤”、“外感”、“湿”、“热”、“阳气”等,并与相关中医理论进行联系。 理论辨析与补充: 梳理脉络: 逐条分析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的核心论点,如“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皆依赖脾胃”等,并阐述其理论依据。 引申发挥: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引申李东垣的观点,探讨其与后世医家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将李东垣的“湿”与现代医学的“水液代谢紊乱”等进行比较,但非生搬硬套,而是旨在启发思考。 理论的现代解读: 尝试用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语言,解释《脾胃论》中的一些精深理论,比如将“脾主运化”与消化吸收功能联系起来,将“脾主升清”与身体上提、精神振奋联系起来,但始终强调这是从现代视角进行的解读,并非原作者本意。 方剂解析与临床应用: 方义讲解: 详细解析《脾胃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阐述其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各药物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 病证结合: 将方剂与具体的病证相结合,分析方剂适用的辨证要点,如脉象、舌象、症状等。 临床验案借鉴: 摘录历代名家运用《脾胃论》方剂治疗脾胃病证的验案,分析其辨证用药思路,为读者提供临床参考。 现代应用探讨: 结合现代医学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探讨《脾胃论》方剂在治疗现代常见脾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前景与实践经验。 图文并茂(可选): 根据实际需要,可能配以经络图、穴位图、病理示意图等,辅助读者理解,增强阅读的直观性。 四、 读者群体与阅读建议 本书《脾胃论》校注,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中医中药专业的学生: 是学习中医理论、理解内科经典的重要教材,有助于夯实专业基础。 中医爱好者: 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医脾胃学说的精髓,提升中医素养。 临床中医师: 提供经典的理论指导和方药参考,拓展临床思路,提升辨治水平。 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中华民族的瑰宝,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 阅读建议: 循序渐进: 建议读者从校注的引言部分开始阅读,了解《脾胃论》的学术背景和本书的校注理念。 对照原文: 在阅读注释时,务必对照《脾胃论》原文,体会注释的精妙之处。 结合实践: 对于临床医者,可将书中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辨证论治,灵活运用。 深入思考: 对于书中提出的理论观点,鼓励读者深入思考,并与其他中医理论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理解。 结语 《脾胃论》校注,是传承中医经典、挖掘古代智慧的又一次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学习和掌握李东垣大师的宝贵经验,并将之应用于现代的健康养生与疾病防治之中。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历代学者的贡献,也期待与广大读者一道,共同探索脾胃医学的深邃奥秘,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医学古籍,最大的挑战之一便是其行文风格。古人的表达方式与现代人截然不同,有时一段话可能包含多重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我期待这本校注本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加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即便是原文的注释,也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避免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让我能够真正地“读进去”,而不是仅仅“看过去”。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眼就被那细致入微的校勘记录所吸引。作为非专业人士,我常常好奇,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是如何被一代代医家所传承、解读的?校注本的价值,便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呈现出来,更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编者数十年如一日的考证、辨析和补充。那些旁征博引的注释,那些对不同版本细微差别的梳理,都让我窥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不易。这让我不禁思考,每一次的校注,都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对话,一次对医学真谛的不断追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古朴典雅的字体与水墨风格的插画相得益彰,尚未翻开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医学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脾胃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虽然久仰其名,但真正触及原文,常常会因为古文的晦涩和篇章的跳跃而望而却步。这次有幸获得《脾胃论》校注,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成为我理解这部医学经典的“金钥匙”,能够以一种更为亲切、易懂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张从正的医学世界。

评分

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校注本是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脾胃”在张从正医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脾胃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消化”这个简单的生理功能,但中医的脾胃,其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关乎着一身气血的生化,关乎着五脏六腑的协调,甚至影响着人的情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了解张从正是如何从脾胃这一根本出发,构建其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的。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购买一本校注本,除了求知,也期望能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本《脾胃论》校注,如果能够包含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或者对张从正生平及其医学思想的简要梳理,那将是锦上添花。毕竟,理解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如果配有相关的图谱,例如经络图、脏腑图等,能够辅助理解书中的一些理论,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