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
定價:30.80元
作者:(英)約翰·霍布森 ,孫建黨
齣版社:山東畫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713850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世界曆史需要重寫。而我們正處於這項工作的初級階段。本書為此在學術上作齣瞭積極的貢獻。霍布森的論點證據充分,值得認真思考。 ——珍妮特·阿布一盧格霍德(《歐洲霸權之前》的作者) 本書研究深入,涉及範圍廣.積極迴應瞭歐洲中心論觀點,並證明有眾多的非歐洲人民對現代文明作齣瞭巨大貢獻.堪稱是作者曾祖父約翰·阿特金森·霍布森的經典著作《帝國主義》的後續之作。 ——馬丁·伯納爾(《黑色雅典娜》的作者) 約翰·霍布森的描寫極具雄心,從字麵和寓意上都力求重繪世界曆史版圖。藉助於一係列經濟與文化史學的既有成就。他對這一韆年的世界史提齣瞭一個新的“宏觀敘述”。這也許是對“東方對西方崛起有所貢獻”的*好概括。他認為,西方工業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知識的采納。對非洲勞工的奴役和對亞洲經濟體非對稱貿易協定的實施。作為對歐洲勝利的反駁,本書實乃其曾祖父之《帝國主義》的迴應。 ——尼爾·弗格森(《帝國》的作者) 證據錶明。對於西方20年的崛起,亞洲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霍布森博士用扣人心弦的筆調和富有挑戰性的構想,將這些碎片拼在瞭一起。他的宏偉構想開闢瞭一個全新的曆史視角。 ——埃裏剋·瓊斯(《歐洲奇跡和循環增長》的作者) 這是一本重要的比較社會學和曆史社會學著作,既言簡意骸地反駁瞭歐洲中心論,又收集瞭歐洲和亞洲曆史方麵令人信服的證據。霍布森認為。所謂的使歐洲主宰世界的許多發明實際上是從亞洲(通常是由中國)擴散到歐洲的,弧洲(中國)直到l9世紀仍然和歐洲一樣發達。 ——邁剋爾·曼 本書富有洞察力和獨創性,不亞於其他任何一種描寫現代世界曆史的文本。霍布森博士突破瞭學術界對東西方關係原有的認識,對西方文明既定的設想進行瞭校正,追溯瞭東方對西方的濛恩。這是一種罕見的智力再現——一部非凡和發人深省的著作。 ——薩西·瑟羅《《的印度小說》作者)
內容提要
約翰·霍布森對西方崛起論中占主流的種族中心主義偏見提齣瞭挑戰。這種偏見通常認為,歐洲人早在古希臘時代就開創瞭其自身的發展,而東方在世界曆史發展進程中隻是一個消極的旁觀者。霍布森則認為,有兩個過程導緻瞭東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歐洲發展的每個重要轉摺點,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吸收東方發明(如思想、技術和製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間,這些東方發明通過東方全球化,從先進的東方嚮東方主導的全球經濟擴散;其次,1453年後歐洲身份的構建導緻瞭帝國主義的産生,由此歐洲人攫取瞭諸多東方資源(土地、勞動力和市場)。因此,霍布森的書把迄今為止仍被邊緣化的東方民族推到瞭世界曆史發展進程的前列。
目錄
圖錶
前言和緻謝
地圖 奧博—戴爾世界投影圖
第1章 反駁純粹西方的歐洲中心論神話:發現東方化的西方
部分 作為“先發地區”的東方:東方通過東方全球化發現並主導世界,公元500—1800年
第2章 伊斯蘭和非洲開創者:在亞非大發現年代構建世界和全球經濟的橋梁,公元500—1500年
第3章 中國開創者:次工業奇跡和中國孤立主義的神話,約公元l000—1800年
第4章 東方保持優勢:東方主義與印度、東南亞和日本孤立主義的雙重神話,公元l400—1800年
第二部分 落後的西方:東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國傢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 基督教國傢的建立和歐洲封建製度的東方起源,約公元500—1000年
第6章 意大利開創者的神話,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 瓦斯科·達·伽馬時代的神話,公元1498—約1800年
第三部分 作為“後發地區”的西方與後發優勢:東方全球化與西歐作為先進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 1492年神話和發現美洲的不可能性:亞非對西方後來居上的貢獻,公元l492一約l700年
第9章 英國工業化的中國起源:英國是擅長模仿的“後發國傢”,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 塑造歐洲種族主義身份和創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為一種道德天職的帝國文明使命
第11章 英國工業化的黑暗麵和放任主義的神話:戰爭、種族帝國主義與工業化的亞非起源
第四部 分結語:東方化的西方與西方的歐洲中心神話
第12章 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國傢和東西方大分裂的雙重神話,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 東方化西方的興起:身份/動力、全球結構與偶然性
參考書目
譯後記
作者介紹
約翰·霍布森(John M Hobson).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高級講師.著有《國傢財富:國際經濟和政治變化中的比較社會學》(1997)、《國傢與國際關係》(2000),與林達·維斯(Linda Weiss)閤著《國傢與經濟發展:一種曆史比較分析》(1995),與史蒂夫·霍布頓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仿佛翻開扉頁就能穿越時空,窺見那些被塵封的智慧與輝煌。我一直對文明的起源和演變充滿好奇,尤其是當“東方”這個關鍵詞齣現在“西方文明”的背景下時,更是激起瞭我探索的欲望。想象一下,在那些我們熟悉的西方藝術、哲學、科學體係背後,可能隱藏著來自古老東方國度的思想火花,這種可能性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我會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梳理齣這條隱秘的脈絡,從早期的貿易往來到思想的交流碰撞,再到技術和知識的傳播,層層剝繭,揭示齣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尤其是關於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古老商道,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物質的交換,更是文化的橋梁,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這一點。從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這些文明的搖籃,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滋養瞭後來的西方文明,這是我最期待的內容。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單單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人類文明共同遺産的追溯。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圖書館的深處,空氣中彌漫著紙張的陳舊氣息,窗外是搖曳的燭光。我期待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乾巴巴的事實和年代,而是生動的曆史場景和人物故事。我希望作者能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湮沒在曆史長河中的東方文明的貢獻,如珍珠般一顆顆串聯起來,展現在我們眼前。我想象中,書中會涉及從埃及的金字塔建築技術到巴比倫的星象觀測,從印度的數學符號到中國的造紙術和指南針,這些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如何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式,跨越地域的阻隔,最終成為西方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我也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這種“起源”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是簡單地歸功,還是深入分析其如何被吸收、轉化並最終融入西方自身的文化土壤。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有什麼”,更是“為什麼”和“怎麼樣”。這種探索,對於理解人類文明的共性與多樣性,有著非凡的意義。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熱情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顛覆既有認知、提供全新視角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標題《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邃曆史理解的大門。我期待作者能夠詳細闡述,那些被我們普遍認為是西方獨有的創造,例如民主製度的雛形、哲學思辨的邏輯,甚至某些藝術風格的演變,是否在東方古老文明中早有萌芽或相似的錶達。我想象書中可能會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來論證東方文明的貢獻,比如,古印度對代數和零的發現如何影響瞭歐洲的數學發展;古中國對天文學的長期觀測和記錄,又是否為後來的西方天文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重新解讀曆史,它挑戰瞭那種將西方文明視為獨立、自足的“西方中心論”,而是強調瞭文明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啓發、共同進步的普遍規律。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學術的嚴謹性與視野的開闊性。當一本曆史著作敢於挑戰主流敘事,去探究“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這樣宏大的命題時,必然需要紮實的文獻支撐和深刻的理論分析。我預設作者約翰·霍布森在書中會引用大量的曆史資料、考古發現以及不同學派的觀點,並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構建他的論證。我特彆期待他對具體曆史事件的解讀,比如,古希臘哲學中是否能追溯到東方宗教或哲學的影子?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文化的重新發現,是否也間接受到瞭東方學術成果的影響?科學革命的萌芽,又是否與東方數學、天文學的貢獻有關?我設想作者會運用一種“溯源”的方法,像偵探一樣,從西方的偉大成就中提取綫索,然後追蹤到東方文明的源頭。這種探究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也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熟知的西方文明,認識到它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吸收瞭多元文化的養分,最終形成獨特的體係。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它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讓我開始思考“西方”和“東方”這兩個詞匯在曆史長河中的動態關係。我猜想,作者約翰·霍布森可能並非簡單地羅列東方對西方的影響,而是會深入探討這種影響是如何發生的,又是如何被西方吸收並內化為自身文化一部分的。也許書中會涉及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早期地中海世界的貿易網絡是如何將東方的技術和思想帶到歐洲的?十字軍東徵在客觀上是否加速瞭東西方之間的知識傳播?阿拉伯文明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翻譯者”和“傳遞者”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一種動態的曆史觀,強調文明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融閤,而不是一種孤立、靜態的文明發展模式。這種觀點,對於我們理解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我想,這本書會是一次關於“文明基因”的有趣追溯,揭示齣隱藏在我們所熟悉的西方文化錶象之下的,那些來自遙遠東方古老文明的深層密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