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治理与法律

规制、治理与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科林·斯科特(ColinScott)著安永康 著
图书标签:
  • 规制
  • 治理
  • 法律
  • 公共管理
  • 行政法
  • 政策
  • 法治
  • 社会治理
  • 监管
  • 合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8100
商品编码:28098894674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译 著作 定  价:8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页  数:366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2498100 ★本书直面监管改革的时代课题,通过对规制、治理、规制空间、规制国等学术脉络的爬梳,对标准制定、公私合作、规制改革、回应性规制、规制问责的探讨,对反身治理、优选规制、元规制的剖析,以及对规制与治理中可问责性的探讨,为我们初步摹绘出了规制与治理的法律蓝图。    ★本书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中国行政法学的革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助于思考中国的监管型国家建设与治理转型,思考如何通过践行合作治理、自我规制、规制责任、优选规制,推等 部分规制之语境章导论: 规制、治理与法律所面临的挑战1一、 背景2二、 规制治理、规制体系与规制资本主义3三、 规制治理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1四、 规制中的法律: 正当性与可问责性17五、 结语21参考文献21第二章分析规制空间: 碎片化的资源与制度设计29一、 空间中的规制32二、 碎片化的资源36三、 规制的起源与改革41四、 标准制定44五、 监督与执行46六、 制裁49七、 规制空间分析对制度设计的意义51八、 结语: 规制空间分析的局限与潜能57参考文献58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65一、 引言66二、 规制标准67三、 标准制定74四、 标准制定中的可问责性78五、 结语80参考文献81第四章公共部门的私人规制: 被忽视的当代治理维度85一、 引言86二、 公与私88三、 监督89四、 权力及授权91五、 制定标准98六、 监督与执行100七、 结语102参考文献105目录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第三部分规制与治理的重要发展第五章治理时代的规制: 后规制国的兴起111一、 引言112二、 规制和控制113三、 规制国115四、 后规制国理论118五、 后规制国的蓝图129六、 结语136参考文献139第六章规制革新与线上消费者147一、 引言148二、 消费者和线上交易150三、 规制革新论说154四、 线上交易的规制革新160五、 结语174参考文献175第七章无法律之治理抑或无政府之治理?欧盟新型治理与正当性181一、 引言182二、 治理与欧盟183三、 新治理185四、 正当性193五、 结语196参考文献197第八章反身治理、规制与元规制: 控制抑或学习?203一、 引言204二、 规制与反身治理207三、 非反身治理与国家制度的经济学214四、 超YUE政府的反身治理218五、 规制中的反身式政策制定222六、 监督与反馈224七、 行为纠正226八、 结语: 元规制与反身治理227参考文献229第九章全球体系下的规制237一、 引言238二、 全球规制体系的出现241三、 全球规制的工具244四、 全球规制体系与过程中的正当性重构248五、 结语: 全球规制政治的下一步走向251参考文献252第十章事事谈规制: 从全能规制到元规制257一、 引言258二、 规制机构的扩散260三、 规制体系: 参与的碎片化与控制多样性263四、 对规制设计与改革的启示275五、 结语279参考文献280第四部分规制与治理中的可问责性第十一章规制国家中的可问责性287一、 引言288二、 定义与勾勒可问责性290三、 规制国家的影响293四、 延伸的问责298五、 利用延伸的问责与平衡其规范内容304六、 结语309参考文献310第十二章评估规制机构的绩效与可问责性317一、 引言318二、 全球金融危机319三、 碎片化的规制323四、 可问责性324五、 从可问责性到绩效326六、 规制与后代议制民主335七、 结语337参考文献338第十三章 独立规制者343一、 作为问责平台的独立规制者344二、 独立规制者的扩散345三、 独立规制者与可问责治理的强化348四、 规制权力与设计的多样性351五、 作为问责机制的独立规制者的影响354六、 规制者的可问责性: 谁来监督监督者?356七、 研究议程357参考文献360译后记365

内容简介

在现代中国社会,政府规制和公共治理无所不在。本书作者是靠前上规制与治理研究的巨擘。本书作为规制与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规制与治理的学术精义,关注规制与治理的实务进展,探求公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水乳交融,关注靠前规制与优选规制的互动,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我国行政法学的革新。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译 著作 年青 资历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族财富管理和企业风险防控专家,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不错合伙人,中国法商教育的推广者和实践者。担任吉林大学等10余所高校总裁班特聘教授,兼职几十家金融保险机构和民间商学院法律顾问和特聘教师。坚持普法17年,主讲《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家族财富的保障和传承》等主题讲座1000余场。著有《法商智慧:公民维权36计》《感恩》《我要成功》年鹤童 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在读硕士,现在深圳从事法律工作。     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原文载于Robert
    Baldwin,
    Martin
    Lodge,
    Martin
    Cave编The
    Oxford
    Handbook
    of
    Regulation(Oxford
 &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规制法新书,作者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法学院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教授,他是当代公法名家,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的规制法名家,他在规制、治理与法律的结合部,做出了卓著的学术贡献,其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相当重视,赢得了相当高的引证率。斯科特教授1966年12月生于英国,他先后求学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奥斯古德霍尔法学院 (Osgoode Hall Law School)。斯科特于1989年至1991年在英国华威大学做法学讲师;在1992年至2006年间,先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Reader in Law);在2006年至2009年供职于坐落于比利时的欧洲学院(College of Europe),任欧洲法律与经济评估硕士项目的教等
书名: 权利的边界:现代国家、市场失灵与法治的演进 作者: 约翰·哈特维格 出版社: 环球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图书简介 《权利的边界:现代国家、市场失灵与法治的演进》深入剖析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国家权力、市场经济逻辑与法律制度体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法律教条主义,探讨在社会结构快速变迁、技术革命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分配和保护个体与集体的核心权利,以及法律工具在平衡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秩序方面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本书的论述结构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边界的重塑;市场失灵的类型学分析与法律干预的逻辑;以及法治在应对跨国性、技术性风险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第一部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边界的重塑 本部分着重考察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及其内在张力。作者首先回顾了霍布斯、洛克至卢梭等经典社会契约理论,指出国家权力的正当性并非植根于天赋权力,而是源于公民授予的、以保护基本权利为目的的有限授权。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社会福利国家观念的兴起,国家职能的膨胀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关于权力边界的激烈辩论。 书中详细分析了两种主要的权力扩张模式:“安全化”的治理逻辑与“效率化”的行政扩张。在安全化方面,本书探讨了在面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流行病等非常规威胁时,国家如何通过信息监控、边境管控等手段侵蚀公民自由,并对“紧急状态法”下的权力滥用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作者认为,当安全成为绝对优先项时,宪政保障往往被架空,法治的根基受到动摇。 在效率化方面,本书借鉴了新公共管理(NPM)的经验教训,指出将市场逻辑引入公共服务领域,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却可能导致问责机制的模糊化和公共利益的碎片化。通过对具体案例(如私有化进程中的公共责任界定)的细致剖析,本书论证了国家必须重建其作为公共利益守护者的核心地位,其权力行使必须始终置于可审查、可问责的法律框架之内。核心观点在于:权力的合法性来源于其对权利的有效保障,而非其自身运作的便捷性。 第二部分:市场失灵的类型学分析与法律干预的逻辑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市场领域,系统地梳理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如何转化为法律规制的需求。作者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化能力并非无限的,当市场失灵发生时,法律规制便成为必要的“矫正器”。 书中辨析了四种主要的市场失灵类型: 1. 外部性问题: 重点分析了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与知识创造(正外部性)的法律治理。在环境规制方面,本书批判了单纯依赖排污税或额度交易的不足,主张结合侵权法责任的强化和预防性原则的引入,构建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知识产权领域,则探讨了专利制度在激励创新与阻碍后续发展之间的平衡难题,特别是针对“专利流氓”行为的法律应对。 2. 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 探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科研等领域中,私营部门缺乏动力提供的领域,以及政府通过特许经营、补贴或直接供给的法律机制。 3. 信息不对称: 这是现代金融和消费市场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本书详细考察了信息披露制度(如证券法中的强制披露要求)的有效性,并深入分析了在消费者面对复杂金融衍生品时,知情同意原则的实质性缺失。作者提出,法律必须从“形式上的信息提供”转向“实质性的理解保障”。 4. 垄断与竞争扭曲: 聚焦于反垄断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困境。不同于传统的关注价格操纵,本书将分析的重点拓展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权力”——即平台利用网络效应和数据壁垒形成事实上的市场支配地位,并探讨了如何运用竞争法工具来规制算法歧视和数据锁定效应。 作者强调,法律干预并非万能药,不当的规制可能导致“政府失灵”。因此,规制的设计必须遵循比例原则和效果可预见性原则,规制成本与社会效益必须进行严格的权衡。 第三部分:法治在应对跨国性、技术性风险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进入第三部分,本书转向当代最严峻的挑战:全球化与技术进步对传统、基于领土的国家法体系构成了根本性的冲击。 在全球化层面,作者探讨了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如ICSID)与国内社会保障标准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本书认为,以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法体系,虽然促进了效率,却往往削弱了各国政府制定旨在保护本国劳工和环境标准的国内法律空间。法律的冲突与竞合,要求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复合型治理体系”。 在技术性风险方面,本书以人工智能(AI)和生物技术为例,展示了现有法律的滞后性。 人工智能的责任归属: 面对自主决策系统造成的损害,传统的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模型难以适用。本书探讨了是否应引入一种“风险承担者责任”或要求制造商承担“初始风险吸收义务”。 数据主权与隐私权: 传统的隐私权(关注信息不被公开)已不足以应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带来的“预测性控制”。本书主张,个人权利的保障需要从“控制信息流”转向“控制数据的使用目的和结果”,并探讨了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新规制范式的内在逻辑。 本书的最终论点是,法治的未来不在于坚守既有的法律形式,而在于其适应性。当风险的产生者与风险的受害者、权力的授予者与权力的执行者之间出现了地理和技术的隔离时,传统的法律解释学和救济机制都会失效。因此,现代法律体系必须发展出更具前瞻性和跨学科视角的工具,以确保在技术加速的时代,权利的边界不至于被模糊或侵蚀。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融合视角: 深度整合了政治哲学、经济学理论与比较法学研究。 聚焦当代困境: 案例选取紧密围绕数字监管、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供应链中的法律难题。 批判性审视: 对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国家权力无限扩张的倾向均持审慎的批判态度,强调法律作为中介和平衡力量的关键作用。 《权利的边界》为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及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关注现代社会治理的读者,提供了一套深刻而及时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规制、治理与法律》这本书,从我个人阅读体验来说,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思想冲击。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理论书籍,没想到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作者对于“规制”的解读,非常具有前瞻性,他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管制思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发展视角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规制政策上的比较研究,非常具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一种“他山之石”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治理”的论述,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于治理的刻板印象。作者将治理的概念扩展到包括了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社会等多元主体,并强调了他们之间相互协作、制衡的重要性。这种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复杂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法律”在书中,则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动态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僵化的规则,更是社会力量博弈、价值冲突和利益平衡的产物。作者对法律在规制和治理中的“赋能”和“约束”双重作用的分析,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性和有效性。我发现,书中许多观点都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产生了共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规制”这个词都有点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离我比较遥远,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规制、治理与法律》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拉进了这个话题。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理论术语,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等,让我明白规制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治理”的论述,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以为治理就是政府的事情,但这本书告诉我,治理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和协同。从政府的政策制定,到企业的自我约束,再到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在为社会的有序运行贡献力量。特别是作者在探讨“法律”的时候,并没有将其局限于冰冷的条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法律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以及在实际执行中如何被解读和应用,都深刻地影响着规制和治理的有效性。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局限性,也看到了法律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联系,让整个论述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规制、治理与法律,这三个概念是如此的密不可分,共同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

拿到《规制、治理与法律》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严谨的学术腔调吸引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故弄玄虚或者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法学理论的基石出发,层层递进,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分析框架。书中对于“治理”的论述,我以为会偏向宏观的政治学,结果作者将其巧妙地与法律和规制紧密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生硬的拼凑,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书中对不同治理主体,比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规制过程中的角色和互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理解到规制并非是自上而下的单一指令,而是一个多方博弈、共同构建的过程。特别是作者在探讨“法律”这一要素时,他并不是简单罗列法律条文,而是深入分析了法律在规制和治理中的“工具性”和“约束性”。法律如何被制定、如何被解释、如何被执行,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挑战,都被作者一一剖析。其中关于规制失效的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某些“穿透式监管”的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遭遇各种阻力的,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去克服这些阻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又不失严谨和条理,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问题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从业者,日常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规章制度,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规制、治理与法律》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盲区。它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将我平日里零散接触到的规制、治理和法律概念串联了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完整的图景。书中关于“规制”的讨论,并不是停留在“管”与“不管”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规制的“为何而设”、“如何有效”以及“潜在的负面影响”。作者通过对不同行业规制的案例剖析,比如环保规制、市场准入规制等,清晰地展现了规制在平衡社会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警示了过度规制可能带来的僵化和创新抑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理”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一个有效的规制,绝非仅仅依靠严苛的法律条文,更需要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治理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包括了决策的透明度、执行的问责制、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书中对这些治理要素的阐述,让我对公共管理和企业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法律”在这里,不仅仅是规制的工具,更是治理的基石和保障。作者对法律在规制和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让我理解到法律的制定过程、解释空间以及执行中的权力博弈,都直接影响着规制和治理的效能。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复杂社会运行机制的大门。

评分

这本《规制、治理与法律》的读后感,我真是憋了好久才写出来。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没想到一下子就沉迷进去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像是带着我一步步走进了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书中对于“规制”的探讨,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规制是如何在社会运行中扮演一个既是引导者又是约束者的双重角色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金融监管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不同国家在监管模式上的差异和演变。那些错综复杂的金融产品,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漏洞,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起来。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将“治理”的概念融入其中,不再将规制视为孤立的行政命令,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治理框架下审视。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到,一个有效的规制体系,背后必然是一个健全的治理机制在支撑。从政府的决策过程,到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再到公民的参与监督,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对于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例如英美模式和大陆法系模式,以及它们在规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觉得法律条文是死的,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如何被运用,如何与社会现实互动,如何被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