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说自己读书经验是少、懒、忘的人,如何从书的空白里读出字来,又如何有“书读完了”的自信,以及读人、读物如同读书呢?读完金克木先生的这本《书读完了》,或许可以明白其中一部分原因。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北平求学,1935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1938年去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在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至印度加尔各答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于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末班车》《探古新痕》《孔乙已外传》《风烛灰》等,译作有《通俗天文学》《三自性论》《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摩诃婆罗多?初篇》等。
金克木先生从傅斯年先生那里拿回《高卢战记》,一看,全是拉丁文,只页尾的部分有英文的译注跟教人怎么学拉丁文的语法概要,金克木就真的一页一页这么看,越看越上瘾,整本书居然就这么看完了,看完之后他就学会拉丁文了。各位想想看,像这样一个人,他有没有资格告诉大家书读完了呢?
——梁文道
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钱文忠
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汝伦
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惟一;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平原
有这样一个老头 黄德海 001
“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013
谈读书和“格式塔” 021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027
“古文新选”随想 038
世纪末读《书》 041
上古御前会议 052
谈《西伯戡黎》 055
兵马俑作战 058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 062
《春秋》符号 067
重读“崤之战” 076
古书试新读 079
《论语》“子曰”析 084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 095
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 115
——读《史记?货殖列传》
“道、理”?《列子》 131
《四书》显“ 晦 ” 139
读《大学》 159
读徐译《五十奥义书》 173
《心经》现代一解 180
再阅《楞伽》 194
孤独的磨镜片人 204
福尔摩斯?读书得间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217
读书得间 231
九方皋读书 233
读书法 235
古今对话:读书 238
与书对话:《礼记》 242
读古诗 246
与诗对话:《咏怀》 249
与文对话:《送董邵南序》 253
谈《千字文》 257
秋菊?戴震 261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267
怎样读汉译佛典 277
——略介鸠摩罗什兼谈文体
甘地论 289
谈外语课本 320
奥卡姆剃刀 328
约伯与浮士德 334
读书?读人?读物
读书?读人?读物 339
读书——读语言世界 345
闲话天文 349
虚字?抽象画?六法 352
文体四边形 360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 369
显文化?隐文化 379
“治”序?“乱”序 393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 407
台词?潜台词 420
古“读书无用论” 429
一梦三千年:周公 436
荒诞颜回传 441
试说武则天 445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 450
三访九方子 465
孔乙己外传 469
占卜术 478
后记 金木婴 481
增订本后记 黄德海 483
拿到《书读完了》这本书,一翻开就被金克木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并非那种照本宣科的学者,而是以一种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姿态,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思想,以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读他的书,仿佛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围炉夜话,他并非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分享他阅读的感悟,那些文字背后跳动的生命力,那些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智慧之光。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的解读,更是关于如何“读”经典,如何让经典在当下重焕生机。金克木先生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点亮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篇章。他谈古人,谈古籍,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对当下世情人心的深刻洞察。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连绵不绝,也让我们反思自身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每读一章,都像是在心灵深处被触动了一下,激发出新的思考,甚至是对自己过往阅读方式的某种“颠覆”。
评分《书读完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润物无声”的学养浸润。金克木先生的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论断,也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缓缓地渗透到读者的心灵深处。他谈论的那些古籍、那些思想,仿佛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流淌在他的笔尖。他并非在“卖弄”学问,而是在“分享”生命。他让你感受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并非高不可攀的神坛之物,而是人类经验的沉淀,是生命智慧的结晶。他会用一种非常温和、细腻的方式,引导你去感受其中的韵味,去体会其中的温度。读他的书,就像置身于一个充满书香的庭院,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雅的芬芳。你不会觉得有压力,反而会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沉浸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学问”的模样,它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流淌的智慧。
评分金克木先生的《书读完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拨云见日”般的阅读感受。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时,被那些繁复的文字和晦涩的概念所困扰,觉得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金克木先生的解读,却如同高明的向导,将我从迷雾中引出。他并非一味地去解释“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为什么”和“怎么样”。他会从一个非常小的切入点,比如一个词语,一个典故,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和时代背景。他的文字有一种强大的穿透力,能够直击事物的本质。他让你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其实与我们当下的困惑息息相关。他并非一味地赞美古人,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着历史的演进和人性的复杂。这种“看透”的智慧,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历久弥新的思想财富。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评分《书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我一直觉得阅读经典是一件严肃而沉重的事情,需要端坐,需要专注,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理解。然而,金克木先生的笔触却将这一切变得轻盈而有趣。他不是在“解剖”经典,而是在“玩味”经典。他用一种近乎顽童般的好奇心,去探寻那些文本的幽深之处,去挖掘那些隐藏的趣味。他那些“信口开河”式的讨论,看似随意,实则处处是学问,处处是智慧。我最喜欢他那种“不端架子”的态度,他会将那些高高在上的道理,变得接地气,甚至带有一点江湖气息。读他的文章,常常会忍不住会心一笑,或是为他的洞见拍案叫绝。他让我明白,阅读经典并非只是为了“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一种智识的启发。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用最真诚、最朴素的方式,与我分享他所珍视的那些宝贝,让我体会到阅读的真正乐趣,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畅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妙感觉。金克木先生的文字,就像一位老友在耳边轻语,没有宏大叙事的激情澎湃,也没有犀利的批判锋芒,却能精准地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谈论书,谈论人,谈论那些遥远的过往,但你读到的,却是对当下世情的深刻反思,是对人生境况的独到见解。他并非直言不讳地说教,而是用一种温润如玉的笔触,让你在不经意间,自己去领悟,去思考。他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作方式,让我感到一种别样的惊喜。你总以为只是在轻松地阅读,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想所“俘获”。他的文字有一种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角和体系。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并非一定要声色俱厉,而是可以如此温和,却又如此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