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 |
| 作者: |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王珺 袁俊 |
| 定价: | 158.0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52012615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如何更好地优化集聚融合大湾区的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等诸多要素资源,为建设服务,使其成为新的高新技术发祥地和的湾区经济区域,成为当前区域内各地政府需要协同决策解决的问题。广东社科院对这个领域高度关注,形成本书,为决策者和建设者提供科学的咨询建议。 本课题通过集中广东社科院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外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相当规模的课题组,将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外三大湾区在创新、人才、资本、技术、文化、环境等方面共性特征和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从中确定了本书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路和路径。 |
| 目录 | |
Ⅰ 总报告 走进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袁 俊 邓江年】/001 ? Ⅱ 合作创新篇 创新驱动,构建科技创新中心【王 珺 李 源】/025 智慧城市,现代化城市群新起点【周 薇 符永寿 曾 欢】/048 数据说话,进入大数据的新时代【罗繁明 赵恒煜】/061 科研协同,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做起【顿海舟 陈 灿】/105 ? Ⅲ 一带一路篇 跨境合作,发挥大湾区金融中心作用【刘佳宁 钱金保】/123 提质扩容,探索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港【李开益 李 丽】/146 转型升级,加快促进现代产业先导区形成【向晓梅 吴伟萍 杨 娟】/166 ? Ⅳ 改革动力篇 集聚人力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游霭琼 周仲高】/185 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群【石宝雅 曾云敏 赵细康 李朝晖 王明旭】/217 发展动力,发掘改革红利新空间【梁育民 金 凯 谢许潭 刘作珍 邱雪情】/237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力【高怡冰 刘 城 严若谷】/266 ? Ⅴ 湾区比较篇 比较优势,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标杆【罗繁明 张 毅 赵恒煜】/298 ? Ⅵ 专家观点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优势与挑战【于海峰】/350 粤港澳大湾区税制协调【杨小强 郑 伊 谢运频】/356 广深科技走廊建设观察综述【吴春燕】/362 加快财税改革促进大湾区建设【凌 华 廖 丹 徐意如 夏明会】/369 大数据背景下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指数评价体系的探讨【张仁寿 陈 池 胡江河】/377 ? Ⅶ 附录 粤港澳大湾区大事记/382 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444 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449 ? 后记/453 |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切入角度,完全颠覆了我以往阅读区域发展报告的刻板印象。它少了一些官方的宏大叙事腔调,多了一些对基层实践者的细腻观察。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走访了那些身处前线的规划师、企业家乃至普通市民,并把他们的声音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战略框架中。特别是在描述产业协同发展部分,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优势互补”的套路化表达,而是用一种近乎“冲突与融合”的辩证法来解析。举个例子,书中对于香港在专业服务业方面的国际化经验与内地在数字经济方面的爆发式增长之间,如何达成有效的“知识溢出”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这种分析充满了洞察力,揭示了仅仅靠地理邻近性是无法自然实现协同的,它需要强有力的机制设计去引导和催化。这种深入挖掘“连接点”的努力,使得报告的观点极具说服力和操作性,让人看到大湾区真正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并利用好这些“异质性”的资源。
评分这部著作的视角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它仿佛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珠三角地区在迈向一体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那些复杂而精妙的内在张力。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政策文件和经济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差异在具体实践层面如何转化为现实中的机遇与壁垒。比如,书中对“跨境金融创新”的探讨,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愿景层面,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风险偏好、监管审批流程上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影响了中小企业获得便捷融资的真实体验。我特别欣赏其对“人才流动瓶颈”的分析,它不仅仅归咎于户籍制度的差异,更深入分析了社会服务体系的壁垒,例如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定居意愿。这种对“软性因素”的关注,使得整个大湾区建设的图景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化的考量和现实的挑战。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对湾区这个概念的理解从一个地理名词,升华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正在进行中的社会经济实验场。
评分从一个普通关注区域发展的市民角度来看,这部报告的价值在于它的“可及性”和“前瞻性”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疏远大众读者,却又足够深刻地触及了政策制定的核心逻辑。书中对“产业链重构”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它不再是那种传统上将功能简单地分配给不同城市的模式,而是描绘了一幅高度动态的、基于服务网络和数据流动的协同图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数字湾区”建设的部分,作者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必要性以及其实际操作中的数据主权、隐私保护等问题的平衡论述,非常精辟,显示出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这本书让人清晰地看到,大湾区建设并非仅仅是GDP数字的叠加,而是一场关于未来生产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也因此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群研究的学者,我对这类报告的严谨性要求自然更高。这部作品在数据支撑和案例选取上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它不回避问题,甚至主动将一些敏感或尚未解决的症结作为分析的重点。例如,在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强调区域合作的成果,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在水资源共享、空气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由于各城市发展阶段和治理能力的不同,所面临的短期利益博弈的复杂性。这种直面矛盾的勇气,恰恰是高质量研究的标志。更难得的是,报告在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基于国际经验的比较性解决方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现状”,而是成功地提升到了“提供决策参考”的层面。我尤其欣赏其对不同报告主体(如城市政府、港澳特区政府)在目标设定上的差异化分析,这为理解未来政策走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种智力上的“探险”。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思辨性,仿佛不是在做一个总结性的陈述,而是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一场深入的、关于“未来城市形态”的辩论。作者擅长设置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反问句,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大湾区的建设逻辑。比如,当谈到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时,书中立刻转向对“软联通”——即文化认同和法律习惯的融合——的探讨,并且用跨学科的视角去解读这一过程的漫长与曲折。这种将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内容密度极高,需要读者放慢速度,反复咀嚼。它对“制度创新”的解读也别具一格,没有把它等同于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视其为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试错和校准的复杂系统工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地图被重新绘制了,对区域一体化的理解也从线性增长的思维,转变为网络化、涌现性的认知模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